2024-03-15《荒漠义侠》:关于救赎的“水寓言”

20240315.png

中文翻译的片名和原片名似乎形成了从迷失到救赎的过程:“荒漠义侠”前半段体现的是生命所面临的残酷性,这种残酷性延伸出“荒漠”所代表的信仰迷失;而后半段则体现了自身被激活的“义”,它在精神层面达到了一个高度;但是这种“义”并不是呈现于表面的帮助和施救,它在英文片名里变成了“3 Godfathers”,纯粹是宗教意义上的“教父”。从荒漠的迷失到情义的激活,再到成为“教父”的命名,三个人更是在灵魂的救赎意义上完成了一场使命,也成为约翰·福特对“美国精神”的新注解。

三个人原本是从德州来到亚利桑那州实施一次银行抢劫,他们穿过沙漠、荒原和山川,最后来到了小镇,“我们是为银行而来的。”目的很单一,而实施抢劫的过程也没有遇到太多的危险,在一阵马蹄声和枪声之后,三个人作案完毕。正是这次抢劫让他们三个人成为了“劫匪”,事件带来的命名无疑是一次灵魂的迷失,而最小的“艾伯林小子”手臂中枪。当他们开始了逃亡,对于灵魂迷失的惩罚便是水的缺失,这一象征在荒漠中不断被放大:当地的警长波里雇佣了一批人追踪三人,他们乘着简易的火车一路追来,而波里追捕的最重要手段,就是破坏水资源,他先是用枪打破了其中一个水袋,让袋子里的水全部漏掉,使得三人只剩下最后一个水袋,接着他派人驻守在沿途的水塔变,使得三名劫匪无法后靠水塔,也就失去了取水的机会,老大巴勃为了避开他们,选择了另一个方向寻找水塔,但是波里派人留守之后,自己又骑着马朝他们而来。

水袋被打掉,水塔无法接近,对于穿行在沙漠里的劫匪来说,没有水是最致命的,而他们在躲避风沙的时候,马匹也逃走了。在没有水和马匹的逃亡路上,他们感受到了自然之力的残酷性,而这种残酷正式体现了他们信仰缺失之后的迷失。从电影开始到在沙漠中逃亡,都是纯粹西部电影的模式,它的叙事也只是围绕着追与逃这一简单的线索。但是当他们在荒漠中遇到一辆无法行走的帐篷车,发现里面一个正要生产的孩子,他们的命运便发生了变化,而约翰·福特也从这次奇遇为起点,开始了对于信仰的审视,并完成了三个人的救赎——这救赎即使对深陷绝境的母子的帮助,它体现的是“义”,也是对于面临无水灵魂的自我救赎,解救和自我救赎结合在一起,便是从匪徒走向“教父”的一次新生。

路上遇到丈夫被炸死自己没有办法脱身的女人,他们停下来没有像穷途末路的坏人一般将她置于死地,这便是一种非恶;而当知道女人即将生孩子的时候,在巴勃的口中是最糟糕的事,他们却没有见死不救,“我是来帮助你的”,这是比非恶更高的善;当派多洛临时作为助产师让女人平安生下孩子,他们又成为女人口中感激的人,“我走之后,他就是孤儿了。”所以女人希望三个人能成为孩子的教父,三个人也答应了,这是他们被赋予的身份,正是这个身份,超越了生命单纯的救助上升到灵魂意义的救赎。他们是孩子的“三教父”,孩子则成了他们的“教子”,取名“巴勃威廉·派多洛·海淘尔”便是将三教父的名字合三为一;当女人死去之后,他们将她埋葬,便开始了对孩子的照顾。

导演: 约翰·福特
编剧: 弗兰克·S·纽金特 / 劳伦斯·斯托林斯 / Peter B. Kyne
主演: 约翰·韦恩 / 比德洛·阿门德里兹 / 小哈里·凯瑞
类型: 剧情 / 西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1948-12-01
片长: 106 分钟
又名: 荒漠三雄 / 三个教父 / 三教父

他们发现了马车上的箱子,箱子里是母亲准备好的用品,包括给孩子的牛奶,除此之外,还有一本《如何照顾婴儿》的手册和一本破败的《圣经》。三个人按照手册上的说明给孩子穿上衣服、按时喂奶,甚至身上涂油,都是对孩子在身体上的照顾,而从《圣经》上得到启示,则是他们自我救赎的开始。在三个人中,艾伯林对《圣经》的启示理解得最为透彻,他认为三个人就是“东方三位智者”,他把这次的偶遇看做是一次必然,是被注定的相遇;他大多数时间手抱着婴儿,即使自己受伤而难受,稍微休息一下之后便又上路;在水资源及其匮乏的情况下,他也舍不得喝水,认为自己不应该喝属于教子的水……最后在经过一片干旱的盐水湖时倒下,“天上的父,请现在让我去死,拯救我的灵魂,保佑我的兄弟姐妹,保佑孩子……”

艾伯特死去,死前的最后这段话对于他来说就是灵魂得到救赎的证明。懂西班牙语的派多洛在救下生命照顾孩子上也是做出了努力,是他帮助女人生下孩子,是他在巴勃犹豫的时候提醒他不要食言,也是他在艾伯特死后自己跌倒受伤后,让巴勃不要管他继续前行,然后在说了一句“圣诞快乐”之后让巴勃为他留下一把枪,派多洛说自己用枪是为了不让土狼靠近,而实际上在巴勃离开没几步,派多洛就开枪杀死了自己,在不让自己成为累赘的情况下让巴勃更容易带着孩子走出荒漠。抱着孩子走出荒漠要去往哪里?去往《圣经》上说的“新耶路撒冷”:新耶路撒冷就是基督教经文中所描述的末世圣城,在圣经启示录中被称为天堂降下地上的城市,也被视为上帝与人类重归同一居所的象征,它不仅是城市,也是“居所”,是上帝所赐予虔诚信徒的归宿,是灵魂得到永生的终极目标——对于最后的巴勃来说,按照艾伯林的说法,“沿着星星的方向,就能达到新耶路撒冷”,他背负的是三个人的救赎使命,更是对生命的全新理解,对灵魂的重建。

从荒漠到“新耶路撒冷”,这是约翰·福特所规划的救赎路线,巴勃只身一人却带着“三教父”的使命,在人体几乎达到极限中一步一步靠近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曾想要扔掉那本《圣经》,但是风吹动着书页像是天上的父在对他说话;他几乎陷入绝境,但是耳边总是想起同伴的声音,他们鼓励他活下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他终于在洞口看到了两头驴子,完全是书上所言的一个奇迹——终于,巴勃来到了“新耶路撒冷”,在小镇的酒馆里,他让孩子平安到达,最后在波里到来时倒在了地上。完成了使命,是“三教父”履行职责的表现,更是自我的救赎,而这个救赎的故事在约翰·福特的西部神话中,更具有一种现实的意义。

《荒漠义侠》电影海报

沙漠、荒原,西部杳无人烟的存在,是一种原始的状态,是一种“前史”的象征,在这里当然也缺少秩序,三个人从德州而来抢劫银行就是因为一切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但是,这也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的历史时期,巴勃曾经问过派多洛,和以前来这里有什么区别,派多洛说,那时还没有铁路,没有银行,只有小酒馆和姑娘柯莎迪娜,从没有铁路、没有银行的荒漠地带到现在可以有抢劫的银行的初步发展,这就是一种进步,而在这种进步中,重要的还有信仰意义上的建设,三个人在逃亡途中成为“教父”就是这种成长过程。但是对于西部来说,这些还不够,约翰·福特让巴勃成为最后抵达“新耶路撒冷”的人,这其中的考量更是在现实意义上:艾伯特说出最后一句“天上的父”而死去,派多洛在“圣诞快乐”中自杀,他们都在精神意义上完成了自我命名,而巴勃曾经有过犹豫,有过退让,但是最后战胜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对孩子的期望并不只在信仰意义上,他反复强调“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的美国教育”,到达小镇最后被象征性判处“一年零一日”,在把孩子托付给波里的时候,他依然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巴勃提出的教育,是从“新耶路撒冷”的救赎中探索着一条更现实也更具美国精神的道路,当那辆火车带着巴勃前往“服刑”,更像是驶向更文明的下一站。但是不管是宗教意义的爱,还是现实意义的美国教育,在这个“荒漠义侠”的故事里,约翰·福特都像是在构筑一种美国式的乌托邦:仅仅一个女人的求助,就能使陷入绝境的他们“回头是岸”?仅仅一本破败的《圣经》,就能使他们看见希望?仅仅是一个降生的孩子,就能使他们忘记自己的生?如果这一切能轻易就完成转变,他们怎么可能会成为劫匪?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127]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