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当铺》:让“物”活起来
1916年的短片是查理·卓别林和Mutual电影公司合作拍摄的第六部系列短片,观影的版本是修复版,而且是一部修复之后的“有声片”,通过在音轨中加入声音,并进行降噪处理和剪辑调整而成,电影中的各种动作展开都带有了声音:开门的声音,用刷子刷东西的声音,走绳子的声音,等等,虽然声音比较单一,但对于电影来说,这种“附声”也激活了一些趣味。
而《当铺》从情节构成来说,也是一种对“物”的激活的“附声”。当铺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它体现的是以物换钱的一种交易模式,不管是那些抵押的物品还是交换的钱,都是一种物,物是无声的,物是静止的,物很难发生故事,更不要说产生喜剧效果,但是卓别林通过情节的设计,让物活动起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物化”这一主题的最早阐述。这个激活物的过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可以看做是当铺内部的工作和生活,另一部分则是员工面对顾客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在当铺内部,主要有三个人物,一个是肥胖的老板,一个是以书写记录为主的员工,一个是在厨房里做面食的女人,还有一个就是干杂活的查理,四个人的关系相互交织,但是在动作展现和笑料制造上,则主要在查理和另一名员工身上。
卓别林对于两人之间故事的设计还是多采用以前的老套路,一言不合就开架是主要的表现模式,比如在掸灰尘中查理用掸子弄得男人的桌子到处是灰尘,电风扇吹起来还将掸子上的羽毛都吹落了;在两个人争论谁拎水谁擦地上也争执不休,于是只能通过投币来解决;而在女人正在做面食的地方,查理又利用面食来搞怪,甚至将面条当成绳子“勒”在男人身上。这一段的打斗并无新意,但是梯子的引入是卓别林的一大创意,这也为以后这一道具的灵活运用创造了条件。长梯子可以作为工具也会成为武器,尤其是背在身上的时候,转身之中就可能把站立的人打倒,或者在横过来之后,两个人抬着梯子,男人的身子就在梯子的空挡里,查理调皮地让小男孩抓住梯子,男人就被框在梯子里,像被囚禁在那里,于是查理就可以像拳击一样击向男人;或者梯子竖起来,查理在上面为当铺的灯和招牌擦拭,因为够不着,所以身体向前倾,梯子的两个角翘了起来,梯子摇摇欲坠,最后失去重心查理从上面掉落下来。
导演: 查理·卓别林 |
“梯子效应”是卓别林制造笑料的创意,它激活了两个矛盾体之间的斗争,也让当铺日常工作变得趣味十足。而当铺第二部分故事发生,物的激活也带动了故事向着更有趣的方向发展。当铺里进来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拿着不同的物,不同的物背后都有一个不同的故事。“一个悲伤的故事”是进来一个老头演绎的,他在查理面前讲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声泪俱下中让查理也动情了,然后老头拿出一枚结婚戒指,说自己只能当了它换点食物维持生计,查理看他可怜,给了他5美元,但是柜台上只有10美元的纸币,于是他让老头找,没想到老头从怀里摸出的是一叠的纸币——所谓“悲伤的故事”完全是老头自编自演的骗局,当老头走后,查理一句“骗子”骂出,但也颇感无奈。
后来,查理还接待了一个拿着金鱼缸的女人,一个拿着闹钟的男人,和想要当宝石的胖子,但其中最能激活“物”的便是对那只闹钟的处理。这里有一个伏笔,老板在查理上班之前就看了表,意味着查理上班迟到了,当查理到来,老板就告诫他,查理掏出了自己的怀表,然后调整了时间。表的意象在一开始出现,而之后闹钟成为当铺的当物,查理似乎对它有另外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拿过闹钟,然后用不同的工具,或者撬之,或者敲之,或者用听诊器,或者用观察镜,完全把钟表当成一个人,而且是生病的病人,之后又打开钟表的内部,闻气味,抽出弹簧,用剪刀剪开,还滴上机油,对钟表进行望闻问切式诊断,而最后的镜头怪异的是:一大堆零件竟然“活”了起来,卓别林通过镜头组合的技术附活了钟表零件,充满了想象力。
梯子效应和钟表零件复活,这是《当铺》中成功运用的两例,除了这些点亮,整体上还是一出闹剧,而且其余的几个相关故事基本上草草了解,和卓别林一贯的电影主题一样,其中出现了坏人,想来当宝石的大胖子原来是更大的骗子,当他趁机夺走了老板的珠宝,是躲在箱子里的查理勇敢地用一把锤子击昏了胖子,从而保住了当铺的财产,本来老板想要开除查理,这样一来他便成为了英雄,小人物临危立功,上演了惩恶扬善的道德喜剧。
《当铺》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