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7《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我能够高呼陆地
渴望了解过去,只是为了服务于将来和现在,而不是削弱现在或是损坏一个有生气的将来。
——《四》
历史,简单的说,就是和过去有关的人和事,就是具有历史性的存在,但是历史从来不属于“过去”这个封闭的系统,了解过去也并不是历史唯一的职责,即使了解过去是为了将来和现在,也并非是对“过去”简单地延伸,那么,历史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如何运用历史?
这就是尼采这篇文章标题所揭示的意义所在:历史的用途与滥用。这个标题揭示了历史的两面:历史具有其运用的价值,或者说,历史的存在就是为了“有用”,这就是“历史的用途”;但是在这个对历史的运用中,很容易走向一个错误的极端,那就是“历史的滥用”,这是对历史非节制地使用,滥用不是对“历史的用途”的一种构建,它就是一种解构,看起来是建立在历史基础之上的,但是滥用损害了历史本身,更是将历史的用途压在某种重负之下,于是历史也不再成为历史,更不能服务于将来和现在,甚至连同现在和将来也都走向了“无能”的迷失——要让历史发挥其应有的用途,就是要避免走向历史的“滥用”,所以尼采的文论是在破之中的立。
如何破?在《序》中,尼采引用了歌德的一句话,以“他山之石”的方式思考了历史应有的价值:“我痛恨一切只是教导我却不能丰富或直接加快我行动的事物。”歌德的“痛恨”就是尼采的破,当历史只是一种教导的知识,甚至是一种“昂贵而多余的知识奢侈品”,它被痛恨就在于“不能丰富或直接加快我行动”,历史的意义就在于在知识中产生行动,“我们的确需要历史,但我们的需求完全不同于那些在知识花园中疲乏的闲人。”所以从知识花园中走出,成为“加快”行动的人,才是历史的用途,尼采由此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观”:“只有在历史服务于生活的前提下,我们才服务于历史;但若超出某个定点去评价历史研究,就会使生活受到残害和贬损。”这个肯定和否定并列的关系就是回到了文论的题目:历史的用途和滥用——尼采对“滥用”的痛恨,就是痛恨使生活受到残害和贬损,所谓行动,首先就在于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就在于让历史正确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在和将来。
而对历史用途的考察,最关键的就是要认识什么是历史,而认识历史,更在于了解什么是“非历史”。尼采用兽类来举例,他认为兽类总是没有负担地“进入”现在,它们就像一个数字一样,“不留下任何引人好奇的余数”,这就是“非历史地活着”,在尼采看来,“非历史地活着”的兽类拥有一种幸福,即使是最微小的快乐产生的幸福,它也是连续不断的,“远胜于哪怕是更为强烈的快乐”,无论是微小的幸福还是最强烈的幸福,尼采认为关键是必须拥有一种叫做“遗忘力”的东西,而这种“遗忘力”就是“非历史”的能力。从兽类最微小的快乐得到的幸福,尼采认为“遗忘力”也是人类所需要的,当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该遗忘,什么时候该记住,也就对历史有了正确的态度,遗忘就是“非历史”地感觉,记住就是“历史”地感觉,“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和一个文化体系的健康而言,非历史的感觉和历史的感觉都是同样必需的。”
但是,尼采在这种同等具有的能力面前,却又指出现在最需要的恰恰是“非历史”地感觉,因为艺术家作画,将军作战,民族获得自由,都是在极其“非历史的”状态下奋斗和期盼才有的。尼采在这里并非是顾此失彼,因为他认为目前人类的最大困难是现在陷入在“历史”的感觉中:无法忘记过去,总是留恋过去,过去像一根铁链锁着他、跟着他,“曾经存在而又消逝的那一时刻,前后两茫茫的那一时刻,就像幽灵一样又回来,打扰此后一个时刻的平静。”这就是过去带来的重负,重负压迫着他,压弯了他的双肩,甚至在他人面前还假装抛弃了包袱,“以激起他们的嫉妒”,这便成为了压在他身上双重的重负,历史便成为了永远摆脱不了的幽灵。
在这里,尼采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历史观,一种是纪念式的,纪念式的历史所看见的是发生了的伟大时刻,当后来者回望过去,总是能发现这个伟大时刻形成的链条,它贯穿在各个时代的人性大道上,“那些逝去时刻的最高点仍然伟大,对于人们来说仍然是活生生的。”正是这种信仰中的基本观念,它在纪念式的历史需求中得到满足,更把美好内容看成是具有历史性的同一任务。“纪念式历史为那些非艺术或不完全艺术的天性提供了剑和盾,这些天性将用这些武器来反对它们的世仇——那些伟大的艺术精神,而只有那些艺术精神才能从那历史中学到唯一的该如何生活的真正经验,并在其高贵的行动中体现出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这是尼采对于纪念式历史的一种肯定表达,但是纪念式历史也形成了一种伪装,在这层伪装下,人们对现有权力和伟大事物的憎恶完全表现了对过去的极端崇拜,于是有了一种座右铭:“让死人来埋葬——活人。”
编号:B82·2240422·2105 |
第二种则是怀古式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将远古的东西看成是尊贵的,他们将没有这种敬古之意的人看成是敌人,所以尼采认为,一个民族的判断就这样变得僵化了,历史服务于过去的生活是为了毁掉更深刻、更崇高的生活,生活在怀旧式历史中的人,呼吸着发霉的空气,他内心重要的天分、真正的精神需求,都降格为一种简单的对一切古老东西贪得无厌的好奇心,“他常常陷得很深,以致对任何食物都感到满意,狼吞虎咽地吃下从文献书单上掉下来的所有残渣。”这样的历史感就不再是为了保存生活,更不会服务于生活,而是让生活变成了木乃伊,不仅整棵大树都会不正常枯死,连树根也会枯萎。纪念式历史观制造了对现实的伪装,怀旧式历史则是让生活之树从根子里枯死,那么历史就应该是第三种:批判式历史观——一种能够对历史作出判断和批判的态度和行动:一方面要将过去带到裁判的法庭之上,对它进行无情地审问并最终给它定罪,另一方面要打破过去还要运用过去,也就是让历史真正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现在和未来。
很明显,存在于过去的历史并不仅仅存在于过去,而是从过去延伸到了现在和未来,历史甚至建立起了一条完整地链条,但这一链条并不仅仅只是单纯时间意义上建立联系,而是让历史发挥用处。这里就可能存在着一种“滥用”的误区,那就是“过量的历史”,尼采分析认为当历史在过量中成为了生活的敌人,它产生了五个方面的危害:第一,它强调了内部和外部的对照,从而削弱了个性;第二,这个时代开始幻想拥有比任何时代都多的公正;第三,民族的本能遭到挫败;第四,开始信仰人类的古老时代;第五,则是狡猾的自我主义理论流行起来,它不仅伤害和摧毁了生命力,整个时代也在更加危险的犬儒主义中进行着自身反讽。种种的危害,就是尼采所说的迷失和堕落,“当一个帝国时代的罗马人开始注视他脚下的世界时,他就不再是一个罗马人了。”这就是罗马人所说的“无能”,它是现代人个性中最大的弱点。
很明显,对不同历史观的分析,对不同态度的解读,尼采就是要让历史批判性地为现在和将来服务,就是要发挥历史真正的用处,“现在来很快地看一下我们的时代吧!”这本质上就是时代的一个问题:生活和历史之间的清晰性、自然性和纯粹醒消失了;我们看到了现实的紧张和矛盾;我们发现了科学改变了生活;我们处在没有对抗的现代文明之中……而更为针对性的是,尼采认为现在的德国人生活在形式和物质的对抗之苦中:形式是习俗、伪装和造作,没有人热爱它,甚至人们对它感到恐惧,“这种恐惧将德国人从法国学校中赶出来,因为他希望变得更自然一些,因此也就更德国化一些。”而所谓内容,完全变成了“搔首弄姿、翩翩起舞和涂脂抹粉”——不仅失去了自己,在这种形式和内容的分割中民族文化也在慢慢失去。所以从现世的目光,从德国现在和将来的事业出发,尼采认为,“一个能被称作有文化的民族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生命的统一体”,而生命统一体的意义就是要让一个民族学会恢复“被历史破坏了的健康”和本能,在这里,尼采站在民族重建的高度提出了一种目标:“我们努力的目标是最高意义上的德意志统一体,而远非政治联合,它是在形式与物质、内在生活与习俗之间的对立被消灭之后的、德意志精神和生活的统一体。”
在这个统一体里,有正义的感情和力量,有崇高的美德,还要手握公正的天平,这样的统一体就需要发挥历史真正的作用,“历史的真正价值在于一个很可能十分平庸的主题之上,创造出不同凡啊的变奏曲,在于将通俗的曲调升华为一种普遍的象征,并让人看到其中包含了一个多么深刻有力而美丽的世界。”这就是尼采所构筑的“世界进程”,它以历史为起点和动力,保持前进的方向,趋向与对现在和将来的改变,“世界必须前进,理想的状态不是做做梦就能得到,必须要靠战斗和努力才可以。”如何前进?尼采喊出了这样的话:“在这个年轻人的王国,我能够高呼陆地!陆地!”当德意志人在黑暗而陌生的大海上航行,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能够看到海岸,陆地就是从历史的用途中抵达的救赎之地,就是去除了历史的滥用而发现的彼岸,而尼采更是在“历史的用途”中指明了引领船只的真正力量:年轻人。
“没有神也没有人能给他们这个生命——只有他们自己的年轻人才可以。让年轻人自由,你也就让生命自由了。”年轻人绝非只是年龄上的标志,他更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不是故纸堆里的老者,不是年幼无知的迷途者,而是生活在现在并朝向未来的年轻力量,这“年轻人”就是服务于生活的真正的历史:它不是患上了“历史病”的历史,而是治疗历史病的解药,“非历史”和“超历史”的东西:“非历史”就是能够遗忘并在自己周围划出有限视野的力量和艺术;“超历史”的力量就是从历史演进中移开转向赋予存在一种永恒与稳定的特性,即转向艺术和宗教;艺术和宗教也是治疗科学这一毒药的解药,因为科学总是将事物看作是完成的、历史的存在,而不是一种持续的、永恒的过程。
非历史和超历史是对历史病的治疗,而且尼采指向了对生活掩藏和扭曲的文化,在他看来,文化就是一种装饰,所谓的教育也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尼采所批判的“二手的思想、二手的知识、二手的行动”的历史病,而真正的解药只有两个字:反思,反思历史,反思信仰,反思道德,反思科学,从而发现世界中“所有的诚实、所有的坚定和真诚”,而这何尝不是歌德所说“丰富或直接加快我行动的事物”?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