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7 雪窦山(色图)

有雪有窦,却和窦娥之冤情无关,山上有乳峰,乳峰有窦,水从窦出,色白如乳,故泉名乳泉,窦称雪窦,山名亦因此得名。其实这雪窦山的雪窦寺也只是普通的山刹古寺,始建于唐代,千百年来,虽然香火旺盛,高僧辈出,在我国佛教界是“天下禅宗十刹”之一,但似乎一直存于乡野之中,名气倒并无显赫,只是到了近代,和蒋介石有关,和张学良有关,这雪窦山才显出一份历史的沧桑。

沿山阶而上,听得路边的溪涧水声,倒是有几分声势,这千丈岩瀑布和别处不同,是自上而下俯视观望,远距离只见是一条白练飞跃而下,高达186米,半壁有巨石相隔,因刚有滂沱大雨下过,飞流直下,蔚为壮观,与巨石碰撞击碎溪岩飞雪,近旁有王安石雕像,他曾有一首观瀑诗:“拔地万重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这瀑布闻名于这首诗,于是便有千丈岩这一叫法。

这一路拾阶而上,曾经的鹅卵石不见,两旁并无什么景观,只为看那蒋介石的别墅——最高处的妙高台,取自“妙不可言,高不可攀”的妙高台三面均为绝壁,下临深渊,远处是剡溪上游的大型人工湖景区,大雨过后,只见烟霭四合,漂渺似仙境。据1949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宗谱》第六册记载,蒋介石8岁时,“始上雪窦山见妙岑岭爱之”,“中华民国十六年蒋介石先生建山庄于其地”,自题门楣“妙高台”。山庄为中西合璧,大门内两旁平房各1间,平顶晒台。天井后3间2层楼房,总建筑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436平方米。楼上洋灰走廊与晒台相连,芳草绿树环回萦绕,青山碧水拥来眼前,赏心悦目不足言其妙。据说1949年5月蒋氏逃离大陆以前曾来此登临,风光依旧,山河不再,蒋介石不由“神采黯然”。他此时想的已经不再是他的军国大事,熟稔的乡音和汩汩流淌的奉化江水,勾起的只能是英雄末路的惨淡和背乡离井的忧伤。堂内吊挂着多帧蒋介石与宋美龄的旧相片,却不见这一幅“霸王别姬”似的“仓皇辞庙”窘态。

下得山来,便是雪窦寺,蒋介石曾题写匾额:“四明第一山”。雪窦寺处处显出新建的痕迹,2008中国雪窦山弥勒文化节时,高33米的露天弥勒大佛落成,据说,整座大佛用500多吨锡青铜制造,造价3个多亿,看上去和灵山的大佛有同工之妙,只是大小、造价和气势都略逊于灵山的大佛。其实作为弥勒祖庭,雪窦寺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唐宋时期,雪窦寺先后受几代皇帝的41道敕谕,至今寺内尚存“钦赐龙藏”的经书5760本、玉印、龙袍、龙钵、玉佛等。只是现在太多的新建建筑的痕迹,历史的沧桑感也丧失殆尽。

奉化芋头
七级浮屠
千丈岩瀑布
王安石像
颇具特色的亭子顶部
剡溪上游大型人工湖
雪窦寺
庄严佛像
未来佛弥勒
佛教建筑特色
崭新的四天天王像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893]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