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7 借问芙蓉何处有

站在全长220米的如意街上,看见的是不知是好客还是怒目的小狗,是曲颈向天歌的家鹅,是两只窃窃私语的火鸡,以及坐在亭中依着美人靠聊着家长里短的老人,这里有芙蓉池,芙蓉池旁有芙蓉亭,芙蓉亭边有芙蓉书院,只是放眼眺望,远处像是三朵含苞欲放芙蓉花的高崖,却被雨雾遮掩住了,不见芙蓉,这个坐落在楠溪江畔亦耕亦读的古老村落,似乎正在一种氤氲的世界里羞闭着自己。

本来的行程是去更闻名的楠溪江漂流,坐在竹筏上感受激流勇进的刺激,只是昨天开始的那一场雨,使得楠溪江河水暴涨,为了安全起见,今天的漂流被取消,而芙蓉古村以一种替换的方式进入视野。“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借问同舟客,何时至永嘉?”孟浩然的这首诗流淌的是一条古老的河,一条文化的河,那条河就是被誉为“中国山水摇篮诗”的楠溪江,而当楠溪江的淙淙绿水变得浑浊,悠悠青山被雨雾遮掩,被称为“中国景观古村落群”代表的芙蓉古村便承载了这一份展示地灵人杰的重任。

始建于唐代末年的芙蓉古村,是楠溪江各村落中历史最悠久的村落,作为陈姓聚居之地,它按照“七星八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意为天上星与地上人相对应,星筑台、斗凿池以为象征。在如意街的两边,有作为礼制教育代表的陈氏大宗祠,“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这一副楹联写出了村落的风水和家族曾经鼎盛的文风;在芙蓉池边,明清时重建的“芙蓉书院”,泮池、仪门、杏坛、明伦堂和讲堂,以及孔子的神龛和语录,体现的浓浓的儒家文化;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将军屋,是国民党第五军少将参谋长陈毓秀的故居,“礼门义路家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的对联用青石打制,传达的也是山水孕育的礼仪文化。

木质结构的民宅,白墙青瓦的色调,参差错落的屋顶,飞檐翘角的亭子,卵石砌成的寨墙,加上宅边、道旁的涓涓细流,芙蓉古村里处处透露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平和之美,它似乎只藏在时间深处,隐在现实之外,就像那“芙蓉三冠”的山崖,在烟雨世界里独自叙说着悠远的历史。但是当村民出入的寨门变成景区的入口,当古建筑群被开放而成为一个景点,原汁原味的村民生活,也一定会受到影响,甚至慢慢在商业化的开发中变得有些喧闹。

明伦堂里播放着被录好的《论语》,孩子们高声朗读着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箴言,而一旁的老奶奶用车子拉来了茶叶蛋,在仪门前摆开来,等待游客的到来。那张摄有代表芙蓉村建筑特色的照片就挂在景区的入口,在如意街行走时会发现这张精致照片的视角,只是当向村民提出希望登上三楼俯视眼前景致的时候,10元钱的摄影费便让人觉得有些突兀。而在楠溪江边,村民们正在售卖新鲜采摘来的杨梅和金铃子,当用镜头对准这些水果时,却听到的是他们的威胁:如果不花钱购买,不允许拍照,否则,要罚你款了!

只得无奈放弃最佳角度的摄影,只得悻悻远离诱人的时鲜水果,水涨的楠溪江畔无法停留,看似宁静的芙蓉古村里也只是走马而过,只留下那三朵空透玲珑的芙蓉花,在迷蒙的雨雾中,在被命名的历史中独自盛开。

陈氏大祠堂
浓浓的儒家文化
芙蓉亭
每一处古迹都述说着自己的历史
卵石路上的生灵

时光,总会慢慢变老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444]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