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7 谁是不鼓掌的人
我把2012年高考的时间向前推了一天,昨天给小五说的时候,似乎很有感慨,我说今天要高考了。小五不知道什么是高考,我郑重其事的说,是考大学啊,要读大学就要参加考试。问小五以后要不要参加,小五回答说,不参加。言简意赅,甚至没有想象空间。
我理解小五是还不懂得高考所以会这样回答,但是如果他知道了高考是不是还会这样思考,总之,这是一个遥远的事情,同样遥远的应该是对于高考的记忆,时间上,它距离我已经近20年,20年风雨兼程,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个人来说,也是经历了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孩子,甚至是现在的一些回忆,不可逆转的时间,剩下的也就只有记忆了,但是20年了,对于高考反而是模糊了,除了那些天的闷热,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遥远,是因为我被时间囚禁了,挣脱不了,也变成了一种奴隶。
所以会重新挖掘出记忆的碎片,比如当年我们写了什么高考作文?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残存的都被抹去了。在高中同学群里,大多人是忘记了。有人提供了一些线索,在线索面前,还是没有丝毫可以挖掘出来的记忆。网上搜索一下,才找到1993年高考的作文题:
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
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露出了鲜嫩的新皮。
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
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
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
“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说的那样……”作文要求:(1)对环境和气氛要加以具体描写。 (2)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的神态。
有点出乎意料,记叙文,不少于500字?似乎不属于我,不属于那个时代。甚至我还是不敢肯定这就是当年写过的高考作文,说实话,这样的作文还是需要一定的思考能力,尤其是对于新老树皮的评论,完全是辩证的,想起那时似乎作文考得还可以,但也仅于此,作文之外,像也是一个不堪回首的酷热经历。
20年后,当然会自觉地关注今年的作文题目: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善良、好相处、守信用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这篇博文其实在微博上热传过,时间是2012年5月,撇开信息在时间上的接近对于考试公正度的影响不谈,但就这个题材来说,还是有很多阐释空间,比如关于英雄和平凡人的对应,一个是路上的奔跑者,一个是路边的鼓掌着,在传统视野中,“路上”代表着主流场,或者说是一个被关注的区域,大路朝天,往往是通向我们指定的那个方向。相对于“路上”,当然就是“路边”,是边缘,甚至是被忽视的场所,而在路上的奔跑者,就更具有主流权威性,或者是题材中被称作是标杆式、全民学习的榜样,甚至是英雄,而路边的人,就是那些平凡人,那些给别人的成功和胜利带去掌声的人。
网民甲和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个是英雄主义,一个是平民主义,他们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并不对立,甚至是一种观点的两种表达方式而已,即对英雄的认同,奔跑是实践,那么鼓掌也是实践,不同的实践指向同一个目标,也就是在价值体系上,他们是一致的,那就是对英雄的认同和赞许,所以,奔跑者和鼓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在接近目标上有些差距,仅此而已。
但是,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他者”,那就是站在路边不鼓掌的人。有路上奔跑者,有路边鼓掌者,当然也允许有路边不鼓掌的人,或者说,对于主流英雄主义不认同的人,他们更边缘,甚至在作文题材上也没有他们被介绍的一席之地,那么,这些不鼓掌的人是不是不存在?如果存在,他们隐身在何处,又为什么要隐身?
刘继荣博客里的女儿其实也是渴望成为英雄,或者希望成为一个被别人关注、让别人鼓掌的人,因为她和奔跑者,和英雄,和好学生站在一个价值体系上,差距而已,所以她选择在路边鼓掌,默默给英雄赞许。但是我们的主流社会一直会忘记那些不鼓掌的人,他们站在路边,没有表情,不对英雄投以赞许的目光,甚至他们还会冷言冷语,对奔跑者和奔跑行为,以及鼓掌,都会提出异议和反对意见,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甚至会鄙视那些主流社会的英雄,因为在他们看来,鼓掌是对个人的赞许,是对独立思考的肯定,宁可不鼓掌他们也要很自我地活着。
不鼓掌并不一定需要肯定,但是作为一种存在,我们并不能忽视他们,而我们的主流价值体系中,习惯将这些不鼓掌的人抹去,像是不存在一样,“人生下来不是为了给别人鼓掌的。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既是观众,也是演员,我们在给别人鼓掌的同时,也需要得到别人的掌声。”如果把掌声都投给了英雄,那么谁来肯定自己,谁又来指出英雄可能存在的不足,在大路上奔跑者并不一定都是我们赞许、崇敬和学习的榜样。
1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了国情咨文,再次充分展示了他的雄辩才华——在七十分钟的演说中,他共获得八十次掌声,其中大部分还包括听众的起立致敬。但是在大厅里,有一群永远不鼓掌、不起立的人,他们是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他们代表国家权力的另一端:司法公正。
独立和公正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主流之外当然有边缘,有非主流,不鼓掌代表着另一种存在,在多元社会,我们没有必要在充满鲜花、掌声和赞许构筑的英雄世界里,忘记他们的存在,“一手独拍,虽疾无声”,给他们一个存在的位置,也是我们这个英雄主义的社会需要的宽容。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532]
顾后: 至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