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7《新的土地》:阶级斗争中的“伟大者说”

20230607.png

这是1万名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花120个月完成的壮举,这是投资10亿荷兰盾建造了35公里堤坝的辉煌,这是将大海变成22.4英万亩桑田的伟业——尤里斯·伊文思就是用“伟大的事业”来形容荷兰上世纪围海造田这一巨大工程,而在他的镜头下,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配以欢快的背景音乐,“新土地”成为了荷兰劳动者创造的传奇。

这项工程是荷兰于1920年由工程师莱利提出来的,在地图的展示中,荷兰北部的海湾被拦截分成南海和北海两部分,围海之后便是填海,填海之后便是造田:总成本10亿欧元,用一条长35公里、宽96米的堤坝将南海和北海分离,然后将南海完全变成22.4万英亩的良田。为了记录这个“伟大的事业”,伊文思改变了自己纪录片的理念,他抛弃了欧洲先锋派唯美主义的表现手法,而是明确纪录片要记录在历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人,而在这场“人定胜天”的伟大战役中,人便是在工程一线的劳动者:10000名工人两班倒,每天工作12小时,用了10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不管是工程本身的数字,还是关于建设者的数字,伊文思的数字化记录就是为了礼赞这一逆天之举。

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
编剧: 尤里斯·伊文思
类型: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荷兰
语言: 荷兰语
上映日期: 1934
片长: 36 分钟
又名: New Earth

而在他拍摄的电影中,劳动者也成为了纪录片中的主角,他们指挥着挖泥船,他们制作填海材料,他们在施工现场吃饭,倾倒卵石,假设管道,修筑堤坝,最后在湍急的流水中成功合拢——伊文思还第一次使用航拍技术,全景展现围栏造田的壮举。除了表现内容上以人为主导,伊文思的镜头几乎和工人的视角一样,仿佛摄影机本身也在劳动,更重要的是,伊文思以在场的方式构筑了记录的风格:这部电影拍摄完成后,伊文思将他带到苏联进行播放,在场的苏联工人在看了电影之后,认为伊文思完全融入在劳动场景中,一群工人抬着巨大的管道那个镜头里,劳动者并排站在一起扛起管道,他们步履一致,手臂挽着旁边的工友,以最紧密的方式构建了齐心协力的劳动统一体,所以那位苏联工人认为伊文思根本不是中产阶级,而是工人阶级。

的确,伊文思就是在这样的劳动场景中完成了身份的转换,摄影机在劳动,自己是工人阶级,它们也都成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新的土地”的开拓者。在堤坝建造完毕,进行造田的过程中,伊文思依然表现了劳动的场景:工人们开挖沟渠,架设电线,建造房屋,种植作物,22.4万英亩良田是属于大海的另一笔资源,而当这块良田终于产出了粮食,“伟大的事业”才可以真正称为伟大。但是正因为对这一项工程进行了“伟大”的定义,正是凸显了纪录片中劳动者的地位,也正是用工人阶级的视角表现对自然的改造,所以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完全变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1932年正是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荷兰当时失业人数是38万人,全世界的这个数字则是3100万人,在美国等地爆发了游行……随着世界粮食价格创造新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牛奶、咖啡被倒进大海,玉米被焚烧,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粮食价格。

前半部分的伟大事业,后半部分的荒唐举动,前半部分改造自然,后半部分经济危机,前半部分工人阶级付出劳动,后半部分资产阶级毁灭粮食,两部分的结合是为了凸显荷兰围海造田的意义,但是却导向了阶级论,这种阶级的泛化也让“伟大的事业”变成了一种政治口号,在那个孩子茫然的目光中,伊文思像是在向全世界的腐朽制度发问,也是让“伟大的事业”变成无产阶级解放自我的武器:“我的孩子,这将是最后一个冬天,就像你永远不会在生命中再见这一切……”

《新土地》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491]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