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7 死去的高考时代

        今天当然的称谓是“高考日”。我从考点必经的大桥两侧看到了提示语:正在高考,请勿鸣号。鸣号在这个城市是早就禁止了的,但是,因为高考,两侧认真的交警在执勤,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大桥不远的那所学校是我的母校,16年前我就是在这里参加了高考。这么多年过去了,高考的记忆并未多少淡忘,反而每到这个日子,我总会有一种很异样的感觉,90年代的我似乎是高考的一个受难者,又仿佛亏欠了那个远去的时代,在制度改革和形式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所经历的高考无疑具有标本意义。
 
        若干年前,似乎是2001年,我写过一篇名为《别宠坏了高考》的文章,当时高考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高考给人造成的压迫感依然存在,我的意思很明白,高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些甚至是质的飞跃,高校扩招使高考的门槛大大降低,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现象正在改变,所以这个社会没必要还像10年前那样,给高考一些人为的色彩,社会的高关注度反而增加了考生的压力,所以转变观念,把高考解放出来,还它一个本来面目,用平常心看待高考,社会也不需要动用一切力量为高考开绿灯。
        其实,这许多年过去了,高考还是带着明显的传统色彩,人们谈起高考似乎仍然是那个决定人的命运的唯一度量衡,每年的禁噪行动、高考爱心车队,以及媒体没完没了的高考话题,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的那个味道,我们还是在宠着高考,仿佛一种惯性,总会向前滑行那么一点距离。而这似乎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约40万,将有84万应届毕业生不参考。对于这一现象,社会舆论普遍归结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面前,对于大学及大学效应没有憧憬,功利教育思维大兴其道。对于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呼吁是对于这个群体进行理性分析,从数据中查找到高考中存在的疾患,然后对症下药。
 
         高考制度一直受到争议,在2007年纪念高考恢复30周年的时候,还引发了是否取消高考制度的激烈争论,但最后还是因循了这个30年历史的人才选拔方式,对于我这样既不是高考的受益者,也不是高考牺牲品的青年,对于高考的记忆仍然是黑色的。
 
         1993年的时候,高考招生仍属于计划经济模式,上线和不上线的界限也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那时的上线率一般只有10多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点也不为过,所以从高三第一学期开始,这种紧张的气氛就慢慢形成了,黑板上总是写着”离高考还有__天”的警示,时刻提醒我们决定命运的这场考试越来越近了。
        当然,学校也想出了很多花招,用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益。在高考前几个月,通过初选,两个重点班的学生被拉到了离学校几十公里外的一个职业学校里,开始了100天的封闭学习。那里远离城市,没有喧闹,四面还是田野,夏天总被蛙声包围。在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带给我们的却是黑色的生活:每天除了食堂就是教室,除了教室便是寝室,三点一线,天天如此,而且几乎不能离开学校半步,在这里你不能有任何浪漫的想法,有任何自由的打算,读书复习迎考才是唯一。
       100天之后,我们带着魔鬼集训的成果回到了学校,一切还是那样死气沉沉,班里放了假,只要我们在高考前几天返校。我基本上是在极其轻松和自我中完成了最后的自学,返校后,经过几番突击训练,我们便上战场了。
        那时的高考还是放在7月7-9日三天,炎热无比,还经常遭遇极端对流天气,比如暴雨、雷电,所以在三天的高考中,在我的记忆中,是一个无比燥热的日子,呼吸都那么困难,最后一日雷雨声中,我则很茫然地完成了所有科目的考试,开始了一生之中最漫长和痛苦的等待。
         两个月后,我跨进了大学校门,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948]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