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5 你若安好,便是无为

寒假结束了,似乎小五跨进校门的那一刻就宣告结束了。20余天的时间,对于小五来说,一定是短促的,意犹未尽的,就像每一个喜欢自由的孩子一样,校门里的一切是回归,而不是渴望,是习惯,而不是欣喜。报到注册,只是一种简单的过程,小五准备好的寒假作业,告家长书,都放在一只袋子里,而早上去学校也只是大人的事:按照标准缴纳午餐费以及相关的费用。十分钟或者更少,然后走出校门。

从明天开始,小五的生活将是课本,作业,将是同学,老师,将是上课,放学,将是测验,考试。一种可以预见的生活,一种重复的生活,而这一切对于小五来说,到底有多少是可知的,有多少是未知的,在设定的时间和控制的空间里,他会以怎样的方式成长?会有需求,会有拒绝吗?会把秘密藏在更深的心底?身高在增加,懂的东西在增加,或许有些失去的东西也在增加。

老师在傍晚发来的短信上说,和孩子聊聊新学年的心愿,并且将心愿写下来。其实,写不写或许并不重要,有什么样的心愿也不重要,和小五的对话这种形式或许是重要的。聊是对等,聊是对话,而和小五之间,聊似乎有些陌生,晚上,他是坐在我的旁边,一样高的椅子,我们之间几乎不隔着什么。聊点什么?主题其实是模糊的,或者有太多的东西。在聊之前,小五吹了半个小时的萨克斯,这是他寒假以来的第一次,那些音乐一定是陌生了;之后他看了订阅的报纸,只是翻翻,他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再之后,他写了关于昨天猜灯谜的日记,即使灯谜写成了“灯迷”,我也觉得小五是很自觉写下了昨天的过程。

都是他愿意的,我倒是忘记了如何让他觉得这些都是有意义的,他在做了,而且充满了某种满足感。而对话或许也是按照这个节奏和心情开始着。从萨克斯开始,从课外兴趣开始,其实我知道小五对萨克斯、书法以及迪迪龙英语,都没有太多想要的东西,只是我们的选择,最后就变成了他的学习的一部分。当然他也没有过多的厌烦,所以我对小五说,既然最后定了这三样,那么就不会再增加了,至少是目前来说,那么就要认真去做。这是一个约定式的开头,从来都没有逼着小五去提升他的兴趣,相反这是危险的,会让他厌烦,所以小五答应,比如每天练萨克斯半小时,比如隔天练书法半小时。

还有,是关于阅读和写作,其实并不情愿将这些看成是一种学习任务,不管是读也好,还是写也好,只是一种记录,一种见识。看书是随意的,没有必读书目,也没有选读书目;日记也是随意的,没有必须多少天一篇,也没有多少字数一篇,只要是觉得自己需要的,自己有用的,就养成记录下来的习惯,养成增长见识的习惯。这或许是一种低要求,我也知道对于小五来说,关键是习惯,是意识,我甚至要求玩“神庙逃亡”熟练的小五将游戏的攻略写下来。

而且我对他说他写什么我都不干涉,不给我们看也没关系,只要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便好。这是从想法变成文字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习惯,也是一种需要,这里面或许也有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喜好,特别是对于在童年成长的孩子来说,文字的记录往往会高过其他的形式记录的启示意义。小五似乎有些明白了,他很快在纸上写下了那些心愿,当然也给我看,比如希望和同学关系更好些,听课更认真些,也希望能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他最后的一句是:希望新学期学习的压力小一些。

半个小时的对话,以小五的这句话结尾,其实对话更多也是我在讲,但至少我们坐在一起,差不多高的椅子,同一张书桌,甚至在之前我还帮他在网上查了元宵魔术的揭秘,而我最后告诉他的是:新学期之后,每天晚上,在他没有上床入睡之前,不打开自己的书,也就是在他醒着的夜晚,我要关闭自己的世界,关闭那扇门和窗,不是要围着他转,至少是在尊重他,让他感觉不是一个人在学习在阅读在书写。

对话结束,小五安然入睡,这是新的开场,对于成长,或许还是一种试验,今晚不管是小五还是我自己,从状态上来说都是良好的,小五的积极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而我希望这一切都是小五自然而然的流露,如果每天的每天,都没有强加给他的任务,都没有布置的负担,都让他自己决定要干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是不是真的是一种对于意义的抵达?晚上看了北京台的《国学开讲》,范曾讲到老子的“无为”之说时,就说,只要是自己觉得是愉悦的,不是强制施加的,那就是一种无为。

这些夜晚也在看蔡志忠的《漫画道家思想》,也对“无为”之说有了粗浅的认识,无为无不为,也并不是放任并不是懒散,而是直抵生命之真,直抵事物的规律,“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就是尊重。而其实,无为也是我们需要的状态,和孩子一起成长,“我笑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963]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