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6 自行车:禁与放之间的道德博弈
不管是平壤市区,还是朝鲜农村,不管是平地,还是山路,最引人瞩目的一道风景线便是各式的自行车,无论男女,无论老少,或者推行,或者骑行,他们用简单、方便的自行车,划出一道道出行和回家的行路轨迹。
这是车轮上的朝鲜,转动的车毂,清脆的车铃,构成了一幅清新怀旧的复古画——宛如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城乡处处是自行车的身影。而对于缺少私家车的朝鲜来说,自行车便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平壤,公交车、地铁之外,便是来回穿梭的自行车,几乎每条大马路旁边独有一条专供自行车行驶的小道;而在农村地区,由于从村庄到农贸市场赶集的路程来回要15到30里,所以很多人便将自行车变成了运输工具,而作为运输工具的最大功用便是运输小袋的货物,这也是朝鲜的自行车无一例外具有一个车筐,而且车筐很大,一般能装20多斤的东西,也免去了舟车之苦。除了车筐要大,朝鲜自行车的质量要求也很高,比如要有相当的承重能力;必须有照明灯;车体焊接要绝对牢靠。
作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自行车王国”,朝鲜的自行车已经成为家庭的必需品,但是由于本地自行车企业缺少,所以朝鲜的自行车市场还很大,据业内人士分析,朝鲜对自行车的总需求量大约在700万辆左右。在以前,朝鲜人的自行车一般是日本的二手货,价格高但是实用性差,而从2005年开始,经过艰苦谈判,一家由中方控股的自行车厂在平壤开张,所生产的的“牡丹峰”牌自行车已遍地开花,昔日紧俏的日本造自行车,则淡出了朝鲜人的生活。
自行车,看似是简单的工具,但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却因一道禁令而远离朝鲜女性的生活,而出台这道禁令竟是因为道德问题。从小就练会了自行车的金正日,却对女性骑自行车提出了要求,1999年在一次很偶然的谈话中,他表示,“朝鲜的女人们传统上穿裙子,但是穿裙子骑自行车很难看。”就这样,谈话变成了最高命令,有人就下达了“禁止女性骑自行车”的禁令,而朝鲜媒体们把女性们裙角飞扬骑自行车的行为称之为“违背社会主义传统美德行为”,以此为由鼓励禁止使用自行车。
从一道禁令开始,自行车便因为道德问题而远离朝鲜女性的日常生活,据说,每个地区都在取缔女性骑自行车的行为,只要被保安抓住就要罚2-3万元朝币。随着朝鲜对自行车有需求的家庭剧增,有关自行车的事故也越发频繁,更有一些盗窃事件的发生,而在骑自行车的女性和执行禁令的保安之间“猫抓老鼠”的冲突的加剧,有些矛盾变得激烈和不可调和,甚至出现了自杀的极端例子。据说在朝鲜顺川市,一位30多岁女教员在市场购买5公斤玉米后骑车回家,被保安发现,保安将她的货物连同自行车没收,而对于这位妇女来讲,没收几乎意味着毁灭性的打击,在情急之下她从大同江一跃而下,自杀身亡。
小小的自行车竟成为充满悲剧味道的夺命车,所以一辆自行车的意义绝非是一种简单的工具,它维系着道德,维系着生活,也维系着生命。2012年8月,金正恩终于下了“赦免令”:女子可以骑行自行车。这也意味着长达20年的禁锢就此解除,使自行车又回归到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也使自行车关于道德的争论暂时被搁置。但是今年年初,又有报道说,在朝鲜女性被允许骑自行车的规定出台仅5个月之后,又被废除了,也就意味着,女性依然不能在平壤市区骑自行车。据说,只要发现女性骑自行车,便会无条件没收。
消息孰是孰非,其实只要放眼平壤街头和乡野农村,就会发现无论男女都骑行在自行车上,他们有的自顾奔波,有的同行聊天,也有女性推着车前进,看起来是完全将自行车当成了运输工具,也就是说,今年年初再次出台的禁令实际上有点捕风捉影,只是作为自我保护的需要,穿着朝鲜传统服装的女性,自然不会冒失地跨上自行车去。
自行车是交通工具,也是有关道德的束缚,自行车是运输工具,也是朝鲜现实生活的写照,在这样一个仿佛被激活了记忆的地方,自行车也早已超越了现实与历史的对立,超越了本土和他国的界线,成为一个象征,一串符号,一种用原始的体力到达终点的努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146]
顾后: 品味“社会主义米饭和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