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1 拙政园:何处逍遥自得?
清高的荷花是颓败了,软糯的评弹唱曲也被鼎沸的人声所掩盖,飞针走线的苏绣看起来也真的是一场“节日秀”——不管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雪香云蔚亭,还是“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兰雪堂,或者是“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与谁同坐轩”,所谓闲情逸致,所谓逍遥自得,所谓“拙者之为政”,也大约只是那些“灌园鬻蔬”的文人逃避繁杂世事的寄托,只是,寄情山水的美好愿望最后也都变成了在历史深处发出的那一声叹息,而后来者在拥挤中既听不到自叹息,也体会不到逍遥自得的意境,来去匆匆,甚至连那些亭台楼阁富有诗意的名字也都过眼而逝。
仿佛从来没有来过,仿佛是被忽略的。就像长假出行的计划和实践,其实也都不是为了自己,苏州,一个在我的文本里被书写过很多次的地名,在我看来,它的意义已经早就凝固成一种虚构和传奇。1998年的颠簸之行和2009年的活动之行,将这个并不遥远的城市呈现在我面前,一角,一路,都是点滴,不管是15年前在大街上和同学无所事事地行走,还是4年前在山塘古街用相机记录这“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都宛如一场匆匆睡去又必须醒来的梦境,有着不和现实有关的虚幻,就像15年前第一次来苏州的那种感觉:
那次经历对于我来说,是在接近一个臆想中的苏州,接近一个容易迷失的城市,那一年,我从苏州带回了两样东西,一是诗集《他们》,小海的诗就选录其中;另一样东西就是我对于这个假象城市充分的自恋,归为文字的那篇小说:《我站在人民路南端》……
诗人小海,一本小说,以及那个我一直以为杜撰的“人民路”倒成了我对于苏州解读的全部,那么长时间了几乎未曾改变。而今天,作为长假出行的第一站,苏州更露出它现实的表象,甚至是繁杂混乱的一面,所以从上路朝向苏州开始,对苏州的解读完全被车流、人流所取代。
在“起早摸黑”干完值班的内容之后,七点开始变上路了。从杭徽高速到绕城高速,再到练杭高速,直至到苏嘉杭高速,都是一路畅通,而当对面车道从绕城开始就被拥堵的时候,甚至也是一半解嘲一半庆幸。但是两个小时后,在距离苏州出口只有不到30公里的时候,车开始拥堵起来,虽然前进,但是十分缓慢,争抢车道时有发生,当然追尾事故也频繁发生。一段几公里的路程,竟然开了一个多小时。
从车上电台上得之,从9点37分开始,沪宁高速、苏嘉杭高速苏州段已经全线封闭。顺着交警的指挥,转入前往吴中的方向,再转入无锡的方向,还好,这辗转之后,车流疏导,前进的速度终于被提升了。从分流到驶上高架,再到目的地,也只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从家里出发到苏州,用了大约4个小时的时间,除了被拥堵的一个半小时,看来真个行程还是在计划之中的。
被拥堵的苏州,现实的苏州,没有小说和诗歌,也没有曾经记忆中的那些街景,苏州被解构了,似乎也在建构一个新的苏州,这里有热闹和喧哗,这里有鼎沸的人声,这里有被覆盖的历史,这里有被传说的景点。而拙政园似乎正是首选,作为苏州园林面积最大的一座,拙政园有关的标签还包括: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而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的拙政园,也位列包括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之内的“中国四大名园”之首。
这样的高调似乎和“拙政园”的名字有些不符,门票上的英文名字是“The Humble Administrator Garden”,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谦卑、恭顺、低下、粗陋和微末的园林,将自我压制在最底层,按照中文的意义阐释,则完全是一种寄情山水的闲情逸致。从初唐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到元时成为大弘寺,乃至到明正德四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这座私家园林才似乎有意避开政治,有意强调自我,历时16年建成的拙政园得名,也是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的诗文:“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是亦拙者之为政也。”王献臣用这偌大的园林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似乎是一种低调的处理。
但是,何处低调用得上几十亩的面积、十几年的修建时间?东、中、西三园“以水见长,自然典雅,庭院错落,花木为胜”的建园艺术,并不只是简单的“拙者”之为,甚至完全变成了一种对自我清高的摆秀,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完全是主人不甘寂寞的写照。甚至,历史也开了一个玩笑,该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他的儿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而在之后的五百多年来,拙政园也并非是“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的理想国,而是屡换园主,甚至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跌宕的恩怨,多舛的命运,拙政园其实只是写在《闲居赋》里的一个段落而已。
而现在,当拙政园最后完璧合一以新的面貌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的时候,它变成了瞻仰、观光和有限接近那段历史的特殊地标,对于苏州来说,拙政园体现着园林艺术的美的典范,也成为现实苏州解构“逍遥自得”意境一面镜子。到处是观光游客,到处是匆匆行人,乘兴而来绕行而去,却也只是看见了拥挤的你我,看见了颓败的荷花,看见了浑浊的塘水,没有“鸟鸣山更幽”,也没有“清风洒兰雪”,甚至那些富有诗意的亭台楼阁的名字,也都没有记住。
拙政园真的只是长假出行的一个段落而已,没有句号,也没有感叹号,只有省略号,那16年前的小说似乎早就用文本的形式虚构了一个苏州:“黑暗慢慢过去了,姑苏城又将热闹起来,附近的厕所都发出了水洗的声音,花工老陆忙得汗流浃背。”而现在,热闹而汗流浃背的拙政园让苏州真的成为了一个现实的姑苏,就像“与谁同坐亭”上那匾额上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词句一样,留下的只是无奈的嘘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秋色正浓 |
![]() |
![]() |
![]() |
![]() |
景区人满为患 |
![]() |
![]() |
![]() |
连苏州博物馆外都排满了队 |
![]() |
苏州刺绣 |
![]() |
蓝莓? |
![]() |
工艺品 |
![]() |
苏州招牌:小小得月楼 |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771]
思前: 我只记得那片天很蓝
顾后: 虎丘:山川兴废的悠远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