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1《警察短片》:只不过是攻防游戏
1968年拍摄,2015年修复,维姆·文德斯启用自己的朋友扮演短片中的“警察”,讲述这个关于警察的故事,是要传递怎样一种观点?“某种闹剧电影”这是文德斯在片头字幕中强调的,这一定位是不是在消解警察具有的威仪感?是不是在讽喻政治群体的权力掌控?
“闹剧”的主体是两个在街上巡逻的警察,头上戴着的丝袜便是“闹剧”最显明的特征,这种无厘头的装扮或者只是一种表象,因为他们手上还握有警棍,或者身上还带着枪。的确,当那名举着牌子的示威者出现,警察开始警觉起来,而当示威者甩出铁链,在他们面前进行挑衅的时候,警察的职责就是制止这种行为,然后将示威者拘捕起来。在插入政治讽喻的漫画之后,文德斯分析了在这个场景中警察的角色,警察是在示威者的挑衅中行使自己的权力,而这样的权力是政府赋予他们的,无论是在罢工还是在暴力中,“服从命令”的警察就是要维持这样的秩序。
导演: 维姆·文德斯 |
但是,这样的定位让警察处在一种尴尬的位置上,一方面服从命令是警察的职责,那么他们很可能会成为政治斗争的“替罪羊”,另一方面,他们对示威者进行镇压,那么会激发和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甚至变成了一种盲目执法。基于这样的认识,短片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想法,在进入所谓新时代之后,那就要重新对警察进行定位,“警察来自人民,他们是人民的一部分”,警察是人民,也就消弭了他们之间的对立关系,从而“唤起了信任关系”,建立这种关系的做法就是让警察成为矛盾的缓冲剂,从而解决“内部冲突”,最后换来没有暴力、没有冲突的社会治安。
这样的改革甚至革命是基于政府提出来是“宽容政策”,具体来说,“如有必要,警方应在示威者身后打架,分散人们对真正目标的注意力……”但实际上,政府依然是背后的权力主体,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所以文德斯开始了讽刺:示威者还是举着牌子,警察却不再拿出警棍来打击,相反却满脸笑容递上了香烟,还未示威者点着了火。这的确是警民和谐的画面,矛盾不见了,冲突更是无从谈起,但是在示威者的身后却躲着另一个警察,他偷偷走上来,又悄无声息地拿走了牌子,而这一系列举动示威者竟然不知,他也许也沉浸在这种和谐氛围里。
从暴力执法打击和镇压示威者,到满脸笑容建立和谐关系,这是警察角色的转换,但是背后的政治权力没有改变,它最后变成了一种骗局,所以这就是“闹剧”。而文德斯在最后两分半钟的长镜头里更是表达了这种闹剧本质:两名警察在起雾的球场上踢球,一个在进攻,另一个则在防守,攻和守之间没有激烈的对抗,没有肢体的冲突,两个人友好相处,球或者被踢进了球门,或者被防守住了,然后两个人还更换了角色,攻方成了守方,守方则变成了攻方,但是和谐的气氛没有变——攻和守是对立,就像在冲突中的警察和民众,但是在这种其乐融融的局面中大家都相安无事,于是,一切都变成了游戏,表面的游戏,闹剧的游戏,掩盖矛盾的游戏。
《警察短片》剧照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