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6 川行漫记④:2600公里的情缘
在场镇建设如火如荼的竹园镇,浙川商务酒店格外引人注目,酒店的老板是浙江温州人,而他的妻子是四川人,取名“浙川”作为酒店的名字不仅体现了无缝的亲情含义,更在这个杭州对口援建的地方显出其“浙川一家亲”的特殊意义。
在金子山乡和援建指挥部所在的竹园镇,玲珑、白沙以及浙川,这些都能在临安地图上找到的地名似乎天生和临安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在距离2600公里的西南川渝之地,不仅地名上的缘分将援建人员的心拉近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更是把这里当成了心灵上的“第二故乡”。
蔡伟军,临安首个进驻金子山乡的临安援建干部,谈起2008年9月离开临安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得知组织安排自己远赴四川援建时,妻子、父母和岳父母有着一致的态度:坚决支持!只有10岁的儿子得知爸爸要离开自己时,一句话也没说,年幼的儿子心里的真实想法,蔡伟军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家庭成员的支持给了他很大的精神动力,“组织有要求,就要坚决服从。”刚刚完成太湖源镇特殊党费缴纳任务的蔡伟军,抱着多为灾区做点事情的目的,于2009年9月4日随杭州市援建指挥部踏上了入川的征程,他知道,当他踏上这块陌生的土地,他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金子山人,一个在距离临安2600公里外书写情缘的金子山人.
初来乍到金子山,灾区重建工作摆在面前,对乡情缺乏了解的蔡伟军觉得首要任务是要熟悉情况,那几天,蔡伟军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通过查阅金子山资料、下乡走访和与乡干部约谈等方法进行调查,掌握金子山受灾情况和百姓在灾后的需求情况。乡下交通不便,有一次蔡伟军下乡到大磉村了解情况,没有车,他竟徒步走了6个小时。在近一个月时间里,蔡伟军坚持一周六天工作,连续加班加点,重点对金子山乡受灾情况和今后三年需重点援建的项目进行实地踏看和调研,与金子山乡党委、政府进行了初步沟通。2008年10月,来自临安的刘保法和马力加入到了援建队伍中来,作为临安援建指挥部总指挥的蔡伟军一下子如虎添翼,他们马上对金子山乡灾后需重点援建的项目进行规划调研。
援建初期,生活相当艰辛,虽然蔡伟军等援建人员有过心里准备,但是现实的困难还是超过了的预期。金子山入城口的板房就是援建指挥部的办公室,断电断水是常有的事,甚至冬天根本没有热水洗澡,和远方亲人进行沟通的网络也没有通,加上水土不服和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工作量,蔡伟军明显感觉自己的体质在下降,一直患有高血压的他经过医疗服务人员测定,竟然超高了许多,蔡伟军不得不服用三倍于平常的用药剂量。虽然体质下降,人员紧张,工程量大,但是,只要看着援建项目顺利推进,他就感到很欣慰,身体的劳累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
5·12地震之后,青川余震不断,蔡伟军来金子山的第二天,就碰到了3.6级余震,当时正走在竹园镇青竹江桥上的蔡伟军顿时感到大桥剧烈摇晃,从未经历过余震的他还是掠过了一丝恐惧,迅速跑离了大桥。在金子山期间,蔡伟军碰到最多的一天竟然频发了6次余震,而在他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余震就发生在金子山乡通往竹园镇的路上,当时从山上滚下了一块重约300吨的大石头,硬是将道路堵了个严实。当时的蔡伟军吓出了一身冷汗。但是,渐渐地,对于蔡伟军和援建干部来说,频发的余震已经由最初的惊恐变为现在的习惯。
现在蔡伟军在金子山乡已经援建了7个多月,生活条件在慢慢改善,项目建设在顺利推进,这些已经让他颇感欣慰,但是只要一提起远方的妻儿父母,他还是不免陷入沉思,蔡伟军每次回到临安,还是马不停蹄地在杭州设计公司和临安奔波,对他来说回临安根本不是休整,而是项目建设的延伸,所以在临安几天时间里,基本上连儿子的面也难得见到。去年他回去过两次,但是和家人相聚的时间不到一天。在援建的前方,和家里人沟通更是稀少,每次都是家里打电话来,而在电话这头,在为工程项目辛苦工作的蔡伟军只能有限地和家里简单打个招呼。去年听说母亲骨折了,蔡伟军根本没有时间回去看望老人家,但是母亲却先安慰起他,让他安心工作,不要为家里这点小事分心。
“对家里亏欠太多了。”这是蔡伟军的真切感受,也是其他援建人员的心声。在部队待了17年的刘保法把援建工作看成是“奉献”,既然在这里工作了,为灾区人民多做事情才是当务之急,“既然对家里已经欠了一笔感情债,做好援建工作才是最大的慰籍。”刘保法说。而援建干部马力的父亲在他抵达金子山乡后不久便查出了尿毒症,但是马力强忍内心的愧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金子山乡产业发展项目中。
“临安援建队伍有着不一般的精神面貌,工作人员有干劲,有思路,克服诸多困难,树立了援建干部的良好形象。”杭州市援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李包相这样评价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临安援建干部用他们的行动推动着新金子山乡的建设,也用他们的精神书写着临安和金子山乡不解的情缘。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430]
思前: 川行漫记③:像鲜花一样美丽
顾后: 川行漫记⑤:重走“地震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