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6《航海家》:当巨轮成为一种装置
三年前的短片《船》可以看做是《航海家》的一次预演,船上的颠簸和翻滚在最后的场景中几乎是一次重现,但是,这次对大海和船只演绎,巴斯特·基顿显然更多拓展了故事的空间和表达的手段,他将巨轮“航海号”作为了故事发生的主场景,也正是这艘四桅纵帆,让基顿将它变成了一种装置艺术,其漂泊的经历、战斗的场景和逃生的故事都在着装置艺术中得以展开。
能将船当做装置艺术,就在于它漂泊在大海之上,大海的无际,大海的未知,大海的凶猛,自然具有了一切冒险的条件,而基顿要将这个故事从《船》单纯的家庭出海直奔目的地的叙事模式中找到突破口,便设置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命运有时开了一场古怪的玩笑”,字幕解说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因为太平洋上的两个小国之间的争执引发的报复,这艘名为“航海号”的船只就被置于了太平洋的波涛之中,敌国间谍为了破坏船只的 补给,在它的船员正式登船之前,将其推向了大海,“让它在雾中漂泊,剩下的事就交给海风、浪潮和礁石了……”在黑夜里,敌国实施了计划,“航海号”就这样被孤零零弃置在大海之上,而迎接它的海风、浪潮和礁石也成为了船上的孤男寡女罗洛·特雷德韦和贝西·奥布莱恩需要面对的困境。这是一艘带有故事的船,而实际上基顿拍摄的这艘船在现实中也充满了故事。
“航海号”的真实名字叫“SS Buford”,1890年完成了首航,之后被美国军方买下,作为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运输补给,1919年又给了美国海军,负责运送一战后的美军回国。《航海家》的技术指导Fred Gabouri当时为米高梅公司的前身Metro拍摄一部名叫《海鹰》的电影,剧组正好在基顿剧组的对面,Fred Gabouri曾答应基顿在拍完《船》之后给他找一艘可以拍长片的大船,于是在Fred Gabouri的牵线搭桥下,基顿买下了这艘四桅纵帆船,并围绕这艘巨轮开始创作故事——将两国的争斗设置为故事的背景,也是为这艘船的“浮出水面”创造了合理化的理由。而在故事里,必须还有一种故事可以发生的设置:这艘“航海号”本来属于贝西的父亲,他将船卖掉了,而那天晚上老父亲要去船上拿行李,本来要进的是12号码头,因为障碍物挡住了“1”字,所以他走进了2号码头,而这里早就有敌国的人躲在这里,老父亲就这样被绑走了。而罗洛因为对贝西求婚不成,所以只能一个人去火奴鲁鲁度蜜月,他走进的就是2号码头,然后上了船,此时,贝西因为寻找父亲也上了船,不想这个时间点正是帝国间谍行动开始的时间,于是“古怪的玩笑”就这样变成了两个人遭遇的命运。
导演: 唐纳德·克里斯普 / 巴斯特·基顿 |
以太平洋两个小国之间的争斗为背景,将罗洛和贝西鬼使神差地安排上了一艘无人的大船,故事就顺理成章变成了一场冒险,也正是这个背景的设置只是为了推进故事展示故事发生的空间,所以它基本上是抽离于整个故事的:两国之间的争斗结果如何?老父亲最后能否被解救?这艘船最后命运如何?这些都没有了下文,船成了孤立的船,抽离了背景的故事也变成了单纯的一场冒险。以这艘大船为故事架构,基顿赋予这个装置艺术一种冒险的空间:船漂泊在大海之上,它的敌人不再是间谍,而是顽劣的大自然,而是凶猛的食人族,而是一无所知的船上生活,正是这三个维度组合成了这场大海上的冒险性装置艺术。
首先是一种被推入的船上生活,罗洛本来想向贝西求婚,然后两人开始蜜月旅行,他先斩后奏,让人提前买好了船票,但是不曾想去求婚的时候遭到了贝西的拒绝——两家就住在对面,身为特雷德韦家族的“笨蛋”,罗洛只要穿过一条街就到了贝西的家门口,但是这样的捷径他还要做上车,然后车调头停下,然后下车登门,而当被贝西拒绝之后,罗洛伤心欲绝,一句“我想走走”似乎是一段漫长的路,也仅仅是穿过街道就回到了家,用汽车代步,在转弯中完成上车下车,夸张的运用也是基顿在这部电影中初试牛刀。因为买了船票,所以他只好独自一人登船,而贝西为了寻找父亲也上了船,于是一艘无人的船载着他们进入了太平洋,两个人的故事也在这种未知而导致的“错失”中开始了:贝西发现了上层掉下的烟蒂,才知道船上还有人,于是她来到了上层,而此时的罗洛刚好离开,他似乎也听到了人声,于是两个人各自寻找彼此,一个来一个去,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一个登上台阶一个走向拐角,机会不断出现,错过也不断产生,而就在这来来回回上上下下兜兜转转中,巧合导致了不巧,于是有了更多的喜剧效果,而电影正是将正艘船当做主角,船的结构作为场景,在人物的穿梭中全景展示了这种即将相遇却总是错过的尴尬,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艘船就成为了一个大型装置艺术现场。
《航海家》电影海报
终于两人找到了彼此,于是船上生活开始了,这是对他们来说是新的挑战:厨房里有咖啡水龙头却没有淡水;罐头食品成堆摆放着,却无法顺利地开罐;鸡蛋放进了大锅里煮,但是却无法拿出来……最后他们只能喝咸咖啡,罗洛用大勺加了满满的糖,而在入睡的房间里,上面的床铺会整个塌下来,贝西甚至发现了船长的一张画像,想要扔下大海却挂在了罗洛的船窗口,在黑夜中,大风让画像摆动,正好整个头像出现在罗洛面对的船窗口——这个画像正是电影导演之一的唐纳德·克里斯普,他可怖的表情让罗洛吓得魂不附体,逃出房间,外面海风大起,所有的门都齐刷刷地随风开和关,它们敲打着罗洛的屁股,罗洛以为有人在身后,转过去却又没有人影,再次吓得罗洛落荒而逃。除此之外,还有大海上漂泊出现的极端天气,大雨中,闪电中,他们在甲板上无法休息,只好躲进了大船的底仓,才避免了危险。
因为对船上生活的极度不适应,所以在几个月漂泊后轻松驾驭这里的一切,巨大的反差设计又让电影充满了趣味:厨房里被改造一新,一切都是自动化装置,点火是自动装置,海水可以过滤得到淡水,鸡蛋放进了特制的笼子里,开罐头使用的是人力半自动化的锯子……可以说,几个月的漂泊,他们已经成为了船上的主人,但是新的危险出现,那就是岛上的食人族开始对他们发起进攻,他们用椰子树搭梯子企图占领大船,罗洛和贝西利用穿上的一切装备开始反击,用烟火,用小炮,隔断绳子,扔出椰子,最后弃船而跑,遇到了从海底下上来的潜水艇,终于两人成功解救。但是在这场冒险中,基顿还是充分利用大海具有的冒险性,史无前例地进行了海下拍摄,创造了属于基顿影像的又一段经典。
因为船漏水了,必须从外面修复,所以他们找到了潜水服,发现了潜水指南,于是罗洛穿好潜水服,戴好潜水头盔,拿起修理工具,一个人潜入海底。在这场水下拍摄的场景中,基顿设计了独具一格的动作,比如戴好了头盔自己还在里面抽烟,下潜入水先放好“小心,正在施工”的牌子,用龙虾的钳子做工具嵌断了线,用金枪鱼作剑,和另一条金枪鱼战斗,甚至还有洗手用毛巾擦手的动作——在大海之下,这些动作是不是显得多余,但是罗洛一丝不苟的样子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确增加了更多笑料。而之后罗洛更是穿着潜水服上岸,吓退了食人族解救除了贝西,自己又靠浮力身体做船,贝西划桨两个人回到了船上。据说这是实景拍摄的水下镜头,他们选择的是位于加州和内华达州边界的塔霍湖,这里虽然水质清澈,但十分寒冷,基顿每次只能在水下待三十分钟,电影其它的拍摄只用了五到六周,而这水底的镜头就拍了一个月,据说还有基顿在1200条道具鱼身边智慧海底交通的镜头,但后来被删掉了。这是最早的水下拍摄,但是因为那些鱼类都是道具,它带来的就是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所以罗洛在水下作业的真实场景也因为这种不真实而减分不少。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基顿正是在船和大海之间,设置了冒险性故事的元素,让巨轮成为特殊的装置艺术,在想象力加持下,在动作的完美设计中,将大海变成了自己的舞台,将“航海”变成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创造了影史中的另一个传奇。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