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7 断章

我是在俯身的时候,看见小五手上拿着笔记,不是一本,而是两本——小小开本的那本是厚实的,而大的软面抄却是单薄的。两本笔记,其实是两种书写的意义,是两种对话的方式,它们在同一个夜晚拿在小五的手上,也在我同样俯身的时候被看见。

小的笔记本曾经是熟悉的,暗红色的封面上,是经典的图案和纹饰,那上面的一句英语清清楚楚地写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启示意义的名言,早在2011年的时候我就把它命名为“罗马笔记”,那时从新华书店买来,那时开始给小五留言,那时在晚上对着说句心里话。“启示录”的第一页上写着:2011年1月1日,星期六,元旦,天气:晴。”关于元旦,关于初始,关于成长,这是写给小五的第一篇心理日记,这是以笔记的方式对小五说的第一句话:“元而始,在于积累,在于坚持,成长如此,革命如此,生命也如此。”

只是,2011年1月1日太过遥远,那起始的元旦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大约是变成了惯常,大约是成为了记忆,大约是一种心血来潮。起初是每天都工整地写下一页的话,一两百字的交流,关于时间,关于成长,关于生命,关于学习,还配上拙劣的简笔画。这是期望打开一个沟通的窗口,期望在写和读的不同状态中打开那扇门,期望在我和他的世界里架起一座桥梁。但是“元而始”的承诺,积累和坚持的期望,最后还是变得有些像行为艺术,从2011年4月24日开始,在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罗马笔记”只是断断续续在记录,在书写,在对话。而从2012年开始,写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变成了一种讽刺,2012年整整一年只记录了七次,2013年也只有七篇。而2014年,365天的日子里没有留下任何的笔记,它以空白的方式成为对于“元而始”的一次生动的嘲讽。

最后一篇是2013年12月15日,是年末的纪事,是即将迎来期末考试和寒假的“绝笔”,是说出“加油”之后的漫长无语。好像完全遗忘了,而当小五从混乱的书桌上整理出来,当我在俯身中看见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两年。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的故事,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小五或者在一刻不停地成长,而我的遗忘或许也变成衰老的借口。但是小五却想到了,却拿出来了,却递到了我的面前,却对我说,今天要给我留言哦。想起、拿起、说起,或许是对于那一段空白的弥补,而小五甚至更进一步,他把准备好的那本大的笔记本放到我面前,却对我说:今天我也要给你留言。

说完,小五就开始认真地写着,也是从翻开崭新得一页,也是从第一页、第一句、第一个字开始,也是文字之外配上了图——他说,他给我开通了支付宝账号,“以后就能自己买书了。”他说,也许你还布吉岛我为什么那么爱撕名牌,因为,它又三个好处:减肥;增加臂力;快乐。他最后说,你要给我留言哦。开通支付宝,玩撕名牌,更像是小五对于自己行为的一些理由说明,也更像是没有成长的游戏心里,可是让我自己可以买书,让自己在撕名牌中感受到快乐,或者也是在小五心里最想对我说的话,生活如此,他需要用这样一种方式告诉我他的想法,他需要我给他一些理解。

软面抄,变成了小五与我对话的“罗马笔记”,但是“元而始”的那本呢,“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的启示意义在空白中已经变成了成长的“断章”,2013年之后是2015年,而空白之后应该是再次的开始,所以在2015年10月7日的有一个“元而始”的笔记中,我写下:“这是阴雨的一天,潮湿的一天,入秋的一天。一天似乎太长了,快两年没有打开这本本子了,已经有600多天没有这样谈心了,时间仿佛太远了……”时间远去,其实还可以弥补,毕竟最后都会成为记忆,只是在一开始,这样的“罗马笔记”注定形式大于意义,交流或者沟通,有时候不是一定要在笔记本中留下什么,有时候不是连一页空白都不能出现,而是需要听见一些他的声音,说出一些我的想法,友好而平等地坐着,不再命令,不再俯身,不再遗忘。

“成长不是失去什么,而是得到什么;不是拒绝什么,而是争取什么;不是遗忘什么,而是记住什么。”写下这句话之后,我直起身来,走到他已经熟睡的床前,将“罗马笔记”悄悄放在床头柜上,希望从梦中醒来的时候,他会打开,从一个方向进入真实而可以触摸的世界,听见不俯身却可亲的声音。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983]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