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7 《口琴》:声音,另一种残酷
拿起口琴,吹奏起那一首《欢乐颂》,但世界并不是欢乐,当士兵们竖起耳朵欣赏这美妙音乐的时候,他们却并不能在这短暂的停战期感受世界的美好,向往欢乐的生活,那音乐,那欢乐,只是这战场中一个反讽的音符,即使他们放下了手中的枪,也只是进入到一个虚幻的世界,因为在那突然之间到来的黑屏之后,是重新冲锋的号角,是重新投入的战斗,是重新面对的死亡。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大家相亲又相爱!”这是德国诗人席勒在1785年所写的诗歌《欢乐颂》中的呼喊,之后的1823年贝多芬将它谱写成了曲子,不管是诗歌,还是曲子,都表达了对自由世界的渴望,对欢乐生活的向往,但是这气势磅礴、意境恢宏的乐曲,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响起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种反讽的声音,何处有自由?何处有欢乐?何处有相亲相爱?在士兵面前只有战火,只有炮弹,只有敌人,只有死亡,而代替这《欢乐颂》的是军官指挥的口哨声,是前方杀敌的枪炮声,是生命被拖入死亡之前的惨叫声。
一种声音被另一种声音取代,一种声音被另一种声音覆盖,只有残忍,而对于那一个用口琴吹奏出《欢乐颂》的士兵来说,更是一种残酷。那时,他拿着的口琴不是自己的,而是敌人的,正是他在奔赴前线的时候,用自己的枪杀死了这个带着防毒面具的敌人。在战场中,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代表不同的军队,他们彼此是敌人,在敌我之间,只有一种命运:你死或者我活。当他冲向战场的时候,他的面前就只有敌人,他躲避子弹,他掩护自己,他瞄准敌人,那时他就是一个士兵,为了保全自己就必须杀死敌人。
![]() |
![]() |
《口琴》电影海报 |
这是战争的逻辑,这是战争的法则,终于他捡回了一条命,终于他杀死了敌人,只有这个时候,他才是一名合格的士兵。但是,死亡和活着,对于每一个战士来说,并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也并非通向欢乐的结局,他们无非是战场上的一颗棋子,无非是战争中的一个机器,任何的喜怒哀愁全部被隐藏,剩下的只有冲锋、杀敌、射击,只有胜利和失败。
但是,当士兵用子弹射中了敌人,当敌人的身体重重地倒下,他看到的并不是属于自己的胜利,属于军队的胜利,不是一个人活着的悲壮,而是一种被泯灭的人性,因为在那个倒下的身躯里,他看见了身上的那一个口琴,那么小,总是容易忽视,但是这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口琴,分明激起的是一种惊讶,惊讶之后是恐惧,恐惧之后是忏悔——他曾经如此热爱着口琴,如此渴望着自由,如此向往着欢乐,甚至在他身上,士兵看见了另一个自己,带着口琴,在战歇的时候吹响那一首乐曲——就在冲锋陷阵之前,他的确是在战壕里吹向了口琴,当那一首《欢乐颂》传遍战场的时候,他却只有一个人,因为所有的士兵都已经扛起了枪,都已经冲向了战场,都已经在你死我活的残酷世界里。
没有听众,注定这《欢乐颂》会变成一种绝响,他一个人孤零零坐在战壕里吹向口琴的时候,军官终于站在了他的面前,制止了他吹奏口琴,然后夺过口琴,扔在了泥水里,然后用军靴重重地踩了上去。一种毁灭,是用那刺耳的哨子声取代了口琴的音乐,是用那一声命令取代了对于自由和欢乐的渴望。依然是黑屏,黑屏里是震耳的炮声,而当一切再次开启的时候,他已经冲上了战场,不再是一个口琴吹奏者,而是一名战士。而这种种的经历,在敌人倒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才发现,眼前这个被夺去了生命的人就是另一个自己:一样独自一人吹响了音乐,一样在命令中奔赴战场。而不一样的是,他保留了那一个再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吹出声音的口琴。
眼前的死亡,自己制造的死亡,士兵就像杀死了自己一样,战争是残酷的,残酷的意义不再是被敌人的枪炮打死,而是被自己杀死——自己亲手杀死自己,这是无可逃避的宿命。哪里还有音乐,哪里还有自由,哪里还有欢乐,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都被自己扼杀。而最后拿起口琴,像是忏悔,却终于还是无法逃脱命运,《欢乐颂》戛然而止,他又将奔赴新的战场,又将开始杀戮,而无数次朝敌人的射击无非是新一轮的自杀,朝向丢人的子弹,最后总是会朝向自己。
这是战争的残酷,这是战争宿命,这也是战争的悖论,那音乐,那欢乐,都是脆弱的,都是易死的,或许死亡才是最后的安慰,才是最后的永恒,才会没有痛苦,才体会不到丑恶。而当在这场战争中,人变成了兔子,又何尝不是战争的一种隐喻。在基督教的绘画中,常常可以看见三只兔子一起,它们的耳朵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图案,这象征着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在圣母玛利亚的绘画中,她的旁边经常站着一只兔子,象征着对色欲的控制;在希腊神话中,兔子是爱神阿佛洛狄忒最喜欢的动物,与妇女的生育密切联系起来;兔子也是日耳曼土地女神霍尔塔的持烛引路者;而在复活节里,兔子也是作为给孩子们送复活节蛋的使者……种种的兔子,似乎都象征着美好,无论是宗教还是神话,无论是生育还是礼物,它们都和生命、和爱有关,但是当兔子变成了士兵,实际上是一种颠覆,这种颠覆的意义就是凸显战争的残酷,凸显战争对于一切美好的扼杀。
《欢乐颂》沾满了鲜血,这是声音美学的覆灭,兔子符号被改写,这是生命意义的解构,在剩下命令、炮火、子弹和死亡的世界里,自由、欢乐、平等和爱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破碎童话。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235]
思前: 《留下我》:影像里的复活和死亡
顾后: 无法“叙”述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