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2 游荡的刺槐树
“两个女人和孩子跟随着那个女人走在碎砾之间,她将他们拖在身后,继续着无休无止的游荡。”“无休无止的游荡”是从一个村子赶往另一个村子,是从一户人家走到另一户人家,是浅一脚深一脚走在崎岖的道路上,似乎没有什么终点,也似乎忘了最初的动因。
一部小说的开头,像是现实之一种,当“无休无止的游荡”变成一种购书的比喻时,似乎也少了那种必然的目的性,甚至在被计划的购书之后,它变成了一次被附带的行为。因为某种结对的需要,要在那里购置一套关于脑筋急转弯的图书,搜索而得,最后的价格有些尴尬了,四册合计38.50元,没有任何的优惠,在这些年每月一次的购书计划中,这样的情形似乎也是第一次遇到——只要满49元就可以免运费。相差10.5元,就要多付5元,这是我对于价格的逻辑,于是查看以前放在收藏夹的书,价格接近的一本书便是克洛德·西蒙的《刺槐树》。
挑选、下单是一气呵成的,甚至订单状态上显示的过程也可以一气呵成,周六下单,提示可以在周日送达,只隔了一天,是没有任何阻碍的。周日一直期待送达的短信发来,但却迟迟没有反应,周日早上再次查看状态,却说超出了送货范围,那个本来直达的箭头换成了一个感叹号。从来没有出现过“超出范围”的送货经历,是不是如《脑筋急转弯》一样,需要一种非常规思维?一直等到今天下午,才收到已经被寄存在储物柜的消息,打开,取出,这比原计划慢了一天的货品拿在手,却找不到激动的感觉。
幽你一默,魔幻智慧,知识博士,异想天开是送给孩子的礼物,从未谋面,当然也并非是零距离赠送,看起来也是完成一种任务,记得小五曾经有一套类似的图书,但是寻觅不得,他说,早就找不到了,心想,是不是年龄超出了阅读的兴趣,便有了被舍弃的命运?但是面对如《刺槐树》一样孤独的文本,是不是也会有“无休无止的游荡”的不存在感?早年放在收藏夹里,大约是挑选之后考虑价格等因素而搁置起来,而现在附带在四册少儿图书后面,也始终站不到重要的位置。
克洛德·西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奖作品,这些标签被组合在一起,至少是一种阅读的刺激,但是32的开本,27.60元的价格,以及并不一流的出版社,都不是我最中意的,而为了凑合免五元的运费,竟然要多拿出20多元,这似乎也是习惯思维下的产物。塑封的文本,西蒙黑白的影像,压在素洁封面上的腰封,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在不阅读的情况下打开,不打开就看不见1940年的林间空地,看不见1914年的击中身体的流弹,看不见温泉、电报、妓院和车厢,当然,也看不见鲜绿色树叶的刺槐树——看不见的其实是正在发生的时间,它被包裹在封闭的世界里,与外界隔绝,在无休无知的游荡中走向隐匿的记忆。
原来,购书和阅读,都不是一种必然的决定,它像脑筋急转弯一样,恍惚而惊奇地进入“小径分岔”的时间——一边是陌生孩子的期盼,一边是“无休无止的游荡”,一边是小五早已忘记的故事,一边是封闭在文本里的虚构,一边和另一边,各自为政,却在一张账单里并列在一起。
|
刺槐树 克洛德·西蒙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35.00元亚马逊27.60元
“村子里还残存着这里一块那里一块的绿色,有时候是孤零零的一棵树,有时候只是一段树枝,几根枝桠顶破零落的树皮生长出来。”是寂寞地生长,却也是宣告生命的绵长。西蒙运用档案、口述、信件和想象,在其中融入了祖先、父母及自身的大量真实经历。全书共分为12章,每章以一个具体的年代或时间段作为标题,对应所涉及的大体时代,而叙事的红线却不经意地在不同的时空之间自由穿梭。一战、二战、法国大革命、西班牙内战、苏联游记……一个个片段拼贴出一个家族一个半世纪的悲欢离合和一个二十世纪儿从少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在个人命运中交杂着的是永无止息的战争、动乱和革命,而与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所受的创伤相对应的是自然界对人世纷争的冷漠和它亘古不变的兴衰枯荣的节律。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827]
思前: 《巴顿将军》:狗娘养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