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1 但灵魂认识灵魂
“但”是一个转折过程,从一种书本转向另一种书本,从一个日期转向另一个日前,甚至从一种阅读状态转向另一种阅读状态。当《但丁九篇》在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天被合上的时候,关于博尔赫斯全集的阅读终于以一个逗号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逗号之于句号,其实是一种计划的适时调整,也是文本打开方式的暂时性完结。十六条分岔的小径,是《博尔赫斯全集Ⅰ》呈现在那个迷宫里的花园形态,从春末夏初的5月开始阅读《恶棍列传》,仿佛就在那条必经的小径上做好了记号,五月应该是“博尔赫斯月”,似乎在我的阅读史中还没有如此完整而统一地关注过同一个人的文本。但是,因为“十八楼的衣食住行”,最终还是从那条已经走出去的小径上返回了,现实里似乎从来不是做好准备去构筑一个迷宫,它只在那个匣子里,方方正正,稳稳当当,一切抽出和插入的动作都隔离了活生生的人。
所以在继续前行的时候,博尔赫斯显然已经变成了某种割裂的状态,他横跨于五月和六月,横跨于夜晚和白天,横跨于打开和合拢的书。而经过断裂而组合在一起的“博尔赫斯”,显然像全集后面的数字一样,只是变成了一种暂时的状态,甚至在取舍中留下了不完整的印记:最后一册的《私人藏书:序言集》终于还是留在了那方方正正、稳稳当当的匣子里,没有抽出,没有插入,没有横跨,当然,月没有分岔。
其实,最左侧的《私人藏书:序言集》早就在未抵达的时间之前就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中,在《博尔赫斯全集Ⅰ》之外,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之外,在十六条分岔的小径之外。编号:E63·2090527·0764,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版本:2008年2月第一版,页数:140页。作者是简略地称为“豪·路·博尔赫斯”,而且书名上也没有了冒号和之后的“序言集”——一本2009年购买和阅读的图书,只是独立在我的九品书库一角:靠近门的书橱,从上往下数第四格,它的上面是保罗·奥斯特的《隐者》,下面是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2009年阅读的时候,博尔赫斯第一次以完整的文本走向我,也第一次在偶然的书写中完成了“博尔赫斯迷宫”,而当8年过去,那一种阅读似乎也变成了藏在时间深处的隐者。
任何一本博尔赫斯作品都是“私人藏书”,但是当横跨五月和六月的《博尔赫斯全集Ⅰ》最终成为放进书橱里的另一个“隐者”,似乎也发现了关于文本本身的不足。每本封底都列着《博尔赫斯全集Ⅰ》的所有作品名字,但是在我读完了除了在最左侧孤独的《私人藏书:序言集》之后,却根本没有发现所谓的《文稿拾零》,不是隐者,而是根本没有列入这全集第一辑的数目中——一种编排的乌龙;收录在《阿莱夫》里的第一篇小说,题目叫《永生》,但是在之后的《讨论集》里,却被翻译成了《不朽》——一种命名的错位;没有打开的《私人藏书:序言集》和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私人藏书》其实是同样的译者,但是在《私人藏书》中的“崔鸿儒”变成了“崔鸿如”——一种校对的错误……
《博尔赫斯全集》被称为国内最为完整、最为权威的博尔赫斯作品系列,据说图书品种预计约40种,在完成了《博尔赫斯全集Ⅰ》的15部作品的阅读之后,忽然发现《博尔赫斯全集II》也在去年年底前出版了。似乎有些孤陋寡闻了,查询亚马逊发现《博尔赫斯全集II》已经在售,包括1923年博尔赫斯自费出版的首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之内,这一辑共收录了博尔赫斯的诗歌作品12种。也是一种诱惑,但是和第一辑一样,受到诟病的依然是价格问题,12册图书总的页数是1320页,但是价格高达348元,性价比似乎比第一辑更差,被人称作是出版社的“圈钱”行为。但是既然完成了第一辑的阅读,作为一种整体,毕竟还是希望能将第二辑也购置入内,而在这样的诟病面前,也只能等待某一次的优惠降价了。
如此种种,不管是断裂中对于计划的破坏,还是左侧独立文本的沉默,不管是其中的错误,还是新一辑的不足,这无非是关于文本的一些瑕疵,但毕竟和博尔赫斯无关,和阅读应该走进的迷宫无关,或者说,和文字相关的灵魂无关——“但灵魂认识灵魂”,终于在这个重新出发的下午,以一种契合的方式再次打开了我的阅读世界:牙买加作者马龙·詹姆斯的《七杀简史》。从收到上海读客的免费阅读邀请,到发来寄送的消息,再到收到存放于储物柜的通知,最后是用密码拿到厚达752页的文本,封面上的那句话就是对于一种阅读的最好阐述:“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
不认识博尔赫斯,不认识马龙·詹姆斯,但又有什么关系?“灵魂认识灵魂”总是在一种转折中看见真实的东西,或许可以去除腰封上“文学史上的新物种”、“非常暴力巨兽一般粗狂、野心、疯狂”“狂揽世界文坛32项小说大奖”等注解,只要是一种深入灵魂的书,只要能开启一扇迷宫的门,逗号中的句号,句号中的逗号,都是为了唤醒那些隐藏在里面的不安灵魂:“也许因为死亡根本不是死亡,只是放学后的一场留堂。你知道你从哪儿来,始终还是要回那儿去。”
|
七杀简史 【牙买加】马龙·詹姆斯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死者永远不会住嘴。也许因为死亡根本不是死亡,只是放学后的一场留堂。你知道你从哪儿来,始终还是要回那儿去。”这是七次杀戮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罪恶、暴力、秘密的编年史。牙买加,1976 年12 月3 日,大选在即。七名枪手闯入一位国民级雷鬼歌手家中疯狂扫射——歌手原定于两天后举办一场和平演唱会。歌手逃过一劫,但身受重伤,枪手则全部逃逸。这一扑朔迷离的真实事件,将通过76个虚构角色之口重现,贫民窟的孩子、毒贩、枪手、《滚石》杂志记者、妓女、黑帮老大、中情局特工,甚至鬼魂……他们开始诉说,但是当“死亡根本不是死亡”的时候,也许一切都是为了走向另一个终点,“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
|
转型与重建 孟超 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共享资源之一:它不仅是市民的休憩之所,更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城市的“可视性”;它关乎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和城市文化资本。鉴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笔者重点考察了出现在北京城市中的几种公共空间重建/再造方式。 笔者认为,在传统城市中,市民的生活世界与公共空间是“耦合”的,与市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小商业、寺庙、功能混合的邻里和街道构成了公共空间的核心。重建一种现代的公共空间、重建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联,不仅有助于维护一个更加民主、美好的城市,而且有助于市民重建与城市的联系、反制城市空间的宰制性力量。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