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6 《白比姆黑耳朵》:一条批判现实的狗
比姆死了,死在春天还没到来的冬季,死在冰雪还没有融化的寒冷中,死在密闭没有打开的冰冷车厢里,死对于一条狗来说,就是一种冷漠的归宿,尽管主人伊万最后还是匆匆从莫斯科赶来,尽管最后把它葬身在曾经一起拥抱过的那棵大树底下,但是对于这一条忠于主人、漂亮、聪明、善良和人性化的狗来说,死前的寂寞和无力终究变成了一个悲剧。当伊万把比姆埋葬,对着树林鸣枪四响,那是对它四年短暂生命的祭奠,也是对于这种悲剧的志哀方式。
它是白色毛发的狗,它是黑色耳朵的狗,白比姆和黑耳朵,是两种命名,却也是对它一生不同状态的纪念,而白与黑,生与死,似乎也用一条狗来反衬整个社会的不同态度。不管是白比姆还是“黑耳朵”,其实只是一种外形上的命名,而对于比姆来说,本质上的属性却是塞特种猎犬,这是一种最富教养的品种,是本应高贵的狗,但是这种高贵的命运对于比姆来说,却变成了一种灾祸。当伊万去狗主人那里收养塞特种猎犬,准备作为自己打猎的伙伴时,发现在那一群黑狗中却有着一只特别的白狗,特殊的狗,其实等待它的是特殊的命运,主人起先把它藏在一只包里,为的是将它溺死,因为它本应有纯种的黑色毛发,而异类的白是一种变种,是一种退化。
但是伊万却独独收养了它,这是主人的宽容,也是对它潜力的一种肯定。没有被溺死,对于比姆来说,命运开始发生改变,“一切都有它的用处。”而这正是这个宽厚的主人对于生命的态度,他像对待其他正常的狗一样照顾它,尊重它,给它洗澡,带它打猎,在伊万和比姆的和谐关系中,比姆似乎也忠诚地为主人付出,在树林里,它学会了静守猎物,学会了奔跑捕猎,也学会了在大自然中和一切生命和谐共处。
| 导演: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
![]() |
爱憎分明,这是一条塞特种猎犬人性化的表现,也是生命平等的一种证明。而伊万为了给它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他在夏季博览会中带着比姆去参加比赛,为的是让比姆拥有身份,让它回归到塞特种猎犬的行列中来。一条白色的狗,在众多黑狗中又变成了异类,尽管它不缺少聪明,不缺少高贵,不缺少塞特种猎犬的灵敏,甚至很多人惊呼这是一个奇迹,但是评审委员会还是将这只退化的塞特种猎犬排除在家族行列之外,仅仅因为毛发的特殊,它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但是伊万在遗憾之余,却依然不改初心,依然认为它无愧于自己。
|
《白比姆黑耳朵》电影海报 |
出生时被歧视,评审时受到不公正,这是比姆自身意义上的遭受的困境,而这一条高贵的狗,一条聪明的狗,一条通人性的狗,当主人消失了之后,最终以更悲惨地方式被推向了这个充满着欺骗、耻辱、邪恶的社会,也终于使得自己慢慢走向了死亡。一块单片留在了经历过战争的伊万身上,导致他心脏病复发,这是历史遗留在身体里的证明,是对于一种生命的损伤,也是对于一种健康的戕害。当他被迫离开家去往医院的那一刻,比姆围着他不忍分开,那呜咽的声音像是一种哭泣,而当伊万最终乘坐飞机前往莫斯科进行手术的时候,对于比姆来说,则走向了自己被慢慢异化的现实。
一个和谐的家,再看不到主人,对于它来说只有黑暗和孤独,以及不再有胃口的生活,而它终于打开了门走向了寻找主人的漫长历程中。离开小区循着以前的踪迹去往街上,去往伊万常去的每一个地方,但很遗憾,它找不到主人;听到呼啸的救护车的声音,它不停地追赶,希望看到主人的身影,但是很不幸,主人没有出现;它的聪明让它接近那个对它友好的达萨,甚至在达萨结束了实习坐火车去往莫斯科的时候,比姆还是跟着火车追逐了好长一段路;它的善良让它去寻找小孩托里克,正是他给伊万写信拍照,在那个风雪之夜他终于能够在托里克家的过道里休息了;它的人性让它和新的主人阿廖沙快乐地在一起,尽管短暂,但是却像是新的回归,让它可以在雪地里撒野,让它可以和孩子们玩乐。
但对于比姆来说,这一切似乎都太短暂,没有了家,没有了主人,当它最终被推向这个残酷社会的时候,比姆其实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面临着流浪的生活,而这种流浪又取消了本属于它的生命意义。小区的胖妇人一开始看到它,就对它怀有恶意,认为它会传播疾病,会伤害路人,甚至把它视为一种敌人。在这种敌视的现实面前,比姆似乎在反抗,又似乎总是无奈,它只能逃跑,只能狂叫,而这种方式又加剧了对立。终于它被胖妇人当成一条病狗一条疯狗,像小区管委会投诉,向报社投诉。而相同的还有那个专门收集狗项圈的男人,他把比姆带到家里,拿走了关于比姆信息的项圈,又在半夜里将它赶走,当托里克找到他时,他又恶人先告状,向兽医站投诉比姆咬了他,要让人“枪毙他”;还有那个公交车的司机,当比姆坐上那辆伊万经常带它去打猎的公交车去寻找主人的时候,司机却说狗是自己的,并以15卢布的价格卖给了阿廖沙的爸爸;当阿廖沙父子打算像伊万一样好好养育比姆的时候,阿廖沙父亲的朋友克林姆却以打猎为由带走了比姆,不想对它拳打脚踢,终于使得比姆的爪子受伤,鲜血滴落在雪白的地上,在比姆无声的呼喊中,克林姆还认为是比姆根本不适合打猎;而当比姆在寒冷的夜晚找到托里克的家的时候,托里克给了它留在过道里的权力,但是他的父母却以欺骗的方式在黑夜中驱车把它带到了森林里,只留下一块肉把它绑在一棵树上,任凭寒风凛冽,在丧失人性的处理中几乎要将它推向死亡。
一条仅仅为了找到主人,仅仅为了找到归宿的狗,却在走向现实中,饱受欺凌,饱受侮辱,饱受摧残,它被医护人员从急救站赶出,它被不良司机贩卖,它被铁道夹伤了脚,它在寒冷的雪夜里哭泣,它流着血自我疗伤,它迷失在人类的自我中心世界里。它是一条先天被除名的狗,它是一条被偏见打入疯狗、病狗行列的狗,它是生命被肆意摧残的狗,所以比姆走出家门踏上社会,它所看见的一切,它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一个人类社会的折射。胖妇人的诬告,男人的欺骗,托里克父亲的狠毒,公家车司机的自私,其实并非是对于一条狗所暴露的人性弱点,也是这个社会存在着的丑恶现实。就如当初伊万带着比姆第一次坐公交车,司机就以按照规定不能带狗上车为由,拒绝他们上车,伊万用钱贿赂了他,事后伊万对比姆说:“我们出卖了良心,一样可耻。”
这或者是一种无奈,而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对于生命的歧视,甚至是漠视的现实,当伊万终于完成了手术的时候,莫斯科的医生对他说:“有形的弹片越来越少,但是无形的弹片却无法取出。”这就是社会一种,无形的弹片进入到人的心里,支配着他们的判断,而对于生命的不尊重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而变成一种顽疾,当初打猎的时候,伊万的朋友说:“打猎就是在杀戮中得到满足。”所以伊万带着比姆去森林,并不是去打猎伤害动物,而是训练它,面对着那一只小刺猬,伊万就告诉它,“它不会伤害你的,你也不能伤害它。”在这个和平相处的世界里,“大自然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大自然。”所以一条狗,作为生命的一员,应该得到的也是尊重,也是平等。
比姆的经历折射出社会中的顽疾,但其实也有那些善良的人,那些尊重生命的人,那些无私的人。伊万当然是称职的主人,他将它带来本身就是免除了比姆被溺死的后果,然后像朋友一样照顾它,而当他离开之后,托付给邻居斯捷潘诺芙娜和小孙女柳霞照看它,柳霞的父母在远方,在某种程度上她对比姆的爱也是弥补自己生命中的某种遗憾;当比姆流浪街头的时候,医院救护车司机彼得莫夫曾给它食物,环卫工人认为它是一条好狗,铁道工人好心将它带出铁轨,夜班司机也将它从夹住交的铁道中救出来,阿廖沙的爸爸给了它一个新的家,阿廖沙也给了它主人的关怀,当比姆被带去打猎的时候,他们也在雪地里寻找受伤的它;而达莎在偶遇比姆之后,给它的项圈刻上了“它叫比姆,在等待主人,请不要伤害它”的信息,当比姆的脚被夹伤之后,它给它疗伤,当她回到莫斯科之后,积极寻找伊万告诉他比姆的近况;还有那个背着要他练钢琴的父母,偷偷给比姆拍照,给伊万写信,和柳霞一起照顾它,当他知道防疫站正在全城搜捕比姆的时候,马上去找医生,“这关系到一条生命。”
这是一条生命,这些好心人正是有这样的生命意识,才会将比姆当成朋友,正是充满内心的爱,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解救它,但是在这个出卖灵魂,出卖荣誉,出卖良心的物欲世界里,在这个欺骗、歧视和冷漠的社会里,比姆终于走到了它生命的终点——也是那个胖妇人编织的谎言,终于使得狂犬隔离站的工作人员将它套进了那张大网,将它装进了黑暗的车厢,将它搁弃在冰冷的寒冬,也将它推向了再也无法回家的死亡里。比姆在最后的生命中,忍受着饥饿,忍受着寒冷,忍受着疲惫,也忍受着痛苦,它用爪子扒着那扇门,但是紧闭的门外没有回应的人,漆黑的里面只有逼近的死亡。
伊万还是赶着火车回来了,当他走进隔离站,当他打开车厢,比姆的死亡让他悲痛,是的,有形的弹片已经从他的身体里取出,但是无形的、更多的弹片却布满在这个社会的躯体上。一种在眼前的死亡,一种对于生命的戕害,无论如何都是悲伤的,但是当伊万从比姆的故事里看见了冷漠之外的热情,歧视之外的平等,欺骗之外的善良,他也看到了另一种希望,就像比姆出生时变种的现实,只要有一种爱,依然可以让它变成一条正常的狗。而这个社会在隆冬过后也一定会有春天,所以当托里克和阿廖沙赶来,问他比姆在哪里,他说,它不在这里,你们再去找找吧。
不在这里,意味着一种不死,意味着保留着希望,“我对孩子们撒了谎,有时候谎言和真理一样神圣。”神圣意味着身体不死的尊严,意味着生命平等的爱,“春天一定会来临的,俄罗斯有冬天,也有春天,这就是我们的俄罗斯。”从自我的身体康复到国家的有序建设,从一条狗的生命到一个国家的尊严,经历了漫长的寒冬,等待他们的一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而这种坚定的信念只源于一个理由:生命是永存的。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4947]
思前: 《望乡》:背向的无辜者
顾后: 《泥之河》:浑浊的人生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