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8 谁淋湿了一城宋韵
错就错在,我偏偏相信了文本上被记载被介绍的开封,偏偏要按图索骥寻找千年来遗落的那一城宋韵。
房间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本《最开封》的图书,作为对这个城市的阅读通道,这本“非赠品”的图书满纸都是开封的繁华和富丽,这里有“鼓声隐隐震天中”的鼓楼,有“梵音低唱,宠辱不惊”的大相国寺,有“行走,在历史的长廊”中的丰厚,有“邂逅,与旧日时光”的底蕴,有“光阴,绽放在寂静深处”的恬静。一本书是一个世界,一本书是一个开封,于是在图文的诱惑下,开始寻找那“大隐隐于市”的风骨。
还有那手机上的天气预报,也是文本一种,早上提供给我的信息是下午将转多云,于是带着期许,从大梁路出发,坐了出租车,直奔大梁门。下车步行,这是阅读开封的起点,但是当一双脚踩在这八朝古都之街路的时候,才发现眼前的开封和文本里不尽相同,一是那秋雨还淅淅沥沥地下着,和天气预报完全不同,阴沉的天似乎再无转机,背着相机,拿着雨伞,几乎再腾不出手来按下快门;第二个错落于文本的,便是这始建于唐建中二年的“阊阖门”,城门竟然正在重修。
那些车穿越在底下的城门中,只是脚手架支撑在城门之上,多少破坏了大梁门的整体意境,快速而胡乱地按下快门,再沿着西门大街步行,把大梁门当成了经过的一个背景。其实,千年前的那个大梁门早已不存在了,在屡经战乱和风雨水患之后,残败破落的城门被拆除,现在的大梁门是1998年重建的,而20年过去了,这本已没有了古韵的城门,在不间断的大修小补中也早已丧失了曾经的一点韵味。
几乎是漫无目的地行走,一条河在眼前,沿着石阶下行,见那飘扬的旗帜上写着“大宋御河”,名字上的气势,与这并不宽阔的河道相衬显得有些尴尬,其实全长2.5公里的“御河”只是2006年开始兴建的一个项目,虽然把包公祠、西司、七盛角、清园、文化客厅五个码头串联在一起,但是行走在其中,那历史仿佛也随河水流逝而去。雨似乎下得越来越大,裤子湿了,相机湿了,在淋湿的午后,眼前的一片都是朦胧,既望不见那象征赤胆忠心的天波杨府,也看不到富贵之气的龙亭,只是在斜风细雨中,猛一回头而瞥见氤氲中的亭台,却想起八年前经过开封时的场景,似乎也是在龙亭北路,似乎也是这遥远的凝望,于是作为对历史的一次重合,连同那石桥,都摄进了镜头里。
八年似乎并不久远,和1000多年前的开封城相比,也是一种现在时,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方向,记忆是可以唤醒的,但是被唤醒又意味着什么?还是经过,还是朦胧,还是在被淋湿的故事里遗落——当依靠手机导航,探寻最具开封意蕴的“七角八巷”的时候,失望如那不停歇的雨水,完全打湿了心情。起初看到那高大的牌楼,看到门口的赵匡胤塑像,以为在这“双龙巷”里必定能找到“最开封”的意蕴,可是也只有这牌楼,这有这小品,向东正准备进入这小巷,却发现连路也没有了,坑洼而泥泞,而两旁的古时建筑,早就在拆建中变得破败。
相传宋代皇帝赵匡胤、赵匡义两兄弟曾居住在该巷故而得名“双龙巷”,或者只是一种传说,当时间走到现在时,那一点的王气也不曾沾染:入口的墙面上,红漆已经剥落,一辆共享单车依靠在那里;再进去,左边是被围起来的护栏,右边则是被拆除的废墟;转身而返,从另一条狭窄而泥泞的路进去,也都是被拆除的砖石,只有一幢“可移动文物”还立在那里;那一树的柿子已经慢慢成熟。只是庭院里再无人影,疯狂生长的野草湮没了曾经行走的路……
双龙巷是开封“七角八巷”的代表,这里沉淀着最市井的文化,当在这个秋雨潇潇的日子探寻人间烟火的时候,似乎一样难以逃脱大拆大建的宿命,搜索得知,这里正在进行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按照规划,通过恢复原有街区、院落肌理及中原民用建筑传统,挖掘展示历史、名人、非遗文化,建设以“豫东合院”的建筑文化、“名贤聚居”的名人文化、“白衣观音”的宗教文化、“纷呈荟萃”的民俗文化、“尚学重教”的教育文化为综合的历史街区。而实际上,这个项目是文化旅游开发的需要,以文化客栈为主要业态,也就是说,保护传统街巷的格局和尺度,梳理完善街巷网络,甚至恢复火神庙、史公祠等重要文化景点,也都是为了打造新的文化体验景点。
而这个文化建设项目是从2015年开始规划的,三年多时间过去了,留在这里的依然是破败的院墙,是被阻挡的文物,是死寂的废墟,当然即使它被唤醒,重新复活,也只不过是人工之物,所谓历史,所谓文化,所谓古韵,大约也只是一个吸引人的噱头,一种被架空的招牌,一个让人误读的文本。而在秋雨未歇的漫步中,当那原以为厚重的书停留在最后一页文本里,依然是挣脱不了的失望:被雨淋湿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三个字:“书店街”。
“最开封”上说书店街有着浓郁而又厚重的文化气息,有着悠闲而又雅致的古老韵味,甚至和东京神田书店街齐名的世界两大古街之一。古时称为“高头街”,是因为与宋都皇宫相邻,《东京梦华录》上说:“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交易的当然是书籍、字画、古玩等,从明代的“大店街”到清代正式冠名“书店街”,这条几百米的小巷当然和书有着不解之缘。行走在其中,也看到了结实厚重的雕花木门,看到了精巧华丽的格窗,看到了拙朴凝重的牌匾,青砖白缝,小瓦盖顶,飞檐挑角,坡顶花脊,似乎还保持着那份古朴典雅的风格,但是这里有真正古韵的书店吗?整整一条街,除了各种常见的旅游商品,除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店铺,根本没有“遍求海内单行本,快读人间未见书”的欲求,书店倒是有的,但是里面只是那些随处可买的教育书籍,所以这里既无寻书之趣,也无买书之乐,更无读书之美——在被改造的命运中,每一种存在都是现在时。
间或小雨淅淅,间或大雨滂沱,一路而来,都是被淋湿的意象,滴滴答答落在八朝古都、一城宋韵的文本里,却何处可觅入世的熙熙攘攘、茶楼酒肆、活色生香?何处可寻出世的耿耿风骨、琴棋书画、野渡闲云?曾经历尽富丽繁华,而今却不见安稳淡定;曾经有过优雅简洁,如今却弥漫着尘世烟火;曾经是竖排繁体的发黄古书,现在也无卷帙中的浅唱低吟……或者,开封永远只在自己的文本里,它不向时间打开自己的口子,也拒绝用现在的目光打量遗落的故事,所以最开封永远是孤绝的,就像那埋于地下的古城,何必一定要抖落身上的尘土,最风光地迎来自己的再生?
![]() |
![]() |
![]() |
![]() |
![]() |
大梁门城墙 |
![]() |
![]() |
![]() |
![]() |
大宋御河 |
![]() |
天波杨府 |
![]() |
和八年前一样的视角 |
![]() |
孔子像 |
![]() |
双龙巷入口的小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改造的双龙巷 |
![]() |
|
书店街 |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977]
思前: 融媒体中心:黑森林里的槲寄生?
顾后: 御街行·清明上河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