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3《资治通鉴(十二)》:朕之所为,史官何讳

20240203-0.png

《资治通鉴》第十二册记载了《唐纪九》至《唐纪二十三》的历史事件,即起于公元628年戊子九月,尽于公元705年乙巳正月。

【直书其事】

唐太宗在位期间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尤其是他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一直被垂范。《唐纪十三》记载了唐太宗对修史的观点。他问当时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的房玄龄:“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于前代君主无法看见所记史事,房玄龄回答说:“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房玄龄所说的是修史的理想状态,不虚美、不隐恶便是接近历史客观,但是正因为客观,所以君主所见可能会动怒。但是唐太宗却希望看见所记的史事,“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唐太宗想要看到历史的记载,是为了“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这个说法实际上也是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也就是说在唐太宗的时候,就有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想法和实践。对此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史官所记载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他举例说唐太宗翻阅《起居注》,史官记事当然无所损失,但是假如此规定传示给子孙后代,如果遇到并非最明智的君主,岩石过错袒护短处,那么史官就难以避免遭到刑法被诛戮的危险,所以对于史官来说,“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这也造成了前代君主不看国史的缘故。

对于这样的说法,唐太宗不听劝谏,房玄龄便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改成《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书写成呈给太宗,太宗看到了书中记载的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得玄武门之变,“语多微隐”,便对房玄龄说:“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唐太宗将自己比作诛杀管叔、蔡叔的周公、毒死叔牙的季友,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国家社稷,所以认为面对这样的史事根本无需隐讳什么,“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直书其事”可以看做唐太宗对历史,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客观评价,显示了他的风范。而实际上,参读武德年间锁住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以及订正详实的《资治通鉴考异》相关记载,关于玄门之变的不同之处存于三个方面:其一,太原起兵的发起人是谁;二是,隐太子李建成在攻取长安时的战功;再有,李渊宫闱禁中的是否检点。上述三个方面皆以“玄武门之变”为中心而展开,但是其余初唐历史事件,各史料中所载竟保持高度一致,由此可知,除“玄武门之变”外,其它的初唐历史事件并无唐太宗参与删改杜撰的可能。

除了对历史“直书其事”之外,唐太宗也善于自我批评,贞观二十二年春,唐太宗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这十二篇是《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可以说是帝王治理国家的百科全书,“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唐太宗通过此举也对自己进行了一些总结,他提出了“法”的想法,“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他说:“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子中,不免为下。”回顾自己居位以来,过失并不少,比如锦绣珠玉不断于身前,宫室台榭屡有兴建,犬马鹰隼也要罗致而来,还要游幸四方给各地带来烦劳,所以这些过失并不能效仿,虽然自己有过功绩,“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个人功过不必计较太多,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为此唐太宗对太子说:“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德亦至矣】

在唐太宗身边的重臣中,房玄龄绝对是他最信任的人。房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在隋末大乱的时候,于渭北投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掌管书记,为秦王网罗人才,与谋臣猛将密相交结,使其各尽死力。武德九年,还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诸人并功第一。唐太宗即位后,任房玄龄为中书令,后封梁国公,又进位司空,贞观十七年,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等二十三位功臣图形于凌烟阁。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处于弥留之际,但是他毅然呈上劝谏,力陈征伐高句丽之得失,最后希望取消对高句丽的征讨,“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焚陵波之船,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太宗亲自前去探视,他摸着房玄龄的手与他告别。唐太宗称赞其“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在《唐纪十五》中,有一段柳芳的评论,房玄龄辅佐唐太宗平定天下,直到死于宰相之为上,前后共32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他将房玄龄和杜如晦并置在一起,“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一个善于谋划,一个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而房玄龄直到临死之死还在力谏唐太宗不要征伐高句丽,“为唐宗臣,宜哉!”

【专作威福】

唐太宗之后李治即位,即位之初由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共同辅政,李治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使得“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但是在永徽六年唐高宗李治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唐朝历史由此发生了改变。

就在永徽六年的时候,十一月丁卯朔,高宗让司空李世勣携带印玺在殿前册封武则天为皇后。当天,百官朝拜皇后于肃义门。随着武则天成为皇后,高宗原先的王皇后、原淑妃萧氏都被囚禁在后宫别院,高宗想念他们私下去了那里,但是囚室封闭得极为严密,只有墙上凿开的小洞可以送一些食物的器具,高宗悲伤地喊道:“皇后、淑妃在哪里?”当时的王皇后哭泣地回答:“我等犯罪已成宫中奴婢,哪里还得再有后、妃等尊贵的称号!”王皇后希望等再见天日的时候命名这个院子为回心院,高宗答应了她。但是当武则天听说后大怒,她派人将王氏和萧氏各杖打一百下,还残忍地砍去了手足,投入到酒瓮之中,数日后王氏和萧氏死去,武则天又砍下了她们的脑袋。

在被砍下手足的时候,王氏拜了两拜,“祝愿皇帝万岁!武昭仪承受皇恩,死自然是我的本分。”淑妃萧氏大骂道:“阿武邪恶狡诈,竟然到了这种地步!愿来生我变为猫,她变为鼠,我活生生地扼住她的咽喉。”从此宫中再不养猫,而武则天之后几次看见王氏和萧氏“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即使移居到蓬莱宫,也还是看见同样情形,“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显庆四年,武则天又将孙无忌和柳奭有关系的人降职,共有十三人,“自是政归中宫矣。”而唐高宗身体有病,“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从此高宗将国家政事托付给午后,“权与人主侔矣。”

最初的时候,高宗认为武则天能委屈忍辱顺从高宗的意志,所以力排众议将她立为皇后,但是武则天得志之后,恃势专权,高宗想要自己有所作为却被牵制。高宗当然试图反制,那时有一个道士郭行真出入皇宫,作“厌胜”的迷信活动,被太监王伏胜揭发了。唐高宗因此大怒,秘密召集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商议,上官仪因此进言说:“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唐高宗立即命令上官仪起草诏令。这是发生在麟德元年的事。但是武则天听到了这个消息,她找到了高宗,这时的高宗还没有颁布诏书,甚至草稿还没有完成,对于咄咄逼人的武则天,高宗哄骗说,这都是上官仪的主意。于是武后指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王伏胜与李忠阴谋背叛朝廷。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他和儿子以及伏胜都被处死,家财被查抄没收。

高宗的无为终于让位于午后,“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这就是“二圣”的奇怪统治体系。但是武则天并没有就此罢手,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改元大赦天下,高宗想上则天门宣布赦令,但是由于气喘无法乘马,于是召集百姓到殿前宣布赦令,而就在那天夜里,高宗在贞观殿驾崩,“遗诏太子枢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十一日,唐中宗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天后,政事也取决于她。但是那时的中宗打算任命韦玄贞为侍中,给乳母的儿子五品官,太后得到消息后密谋废立皇帝,二月戊午,武则天召集百官宣布废中宗伟庐陵王,当中宗问他自己犯了什么罪,太后说:“你想将天下交给韦玄贞,怎么会没有罪!”于是太后将他幽禁。太后又立雍州牧豫王李旦为皇帝木鱼网,同样,政事取决于太后,让皇帝居于别殿,对政事不得干预。后来太后坐在垂挂浅紫色的帷帐后临朝听政。

【谁家天下】

改年号,赦天下,武后又将旗帜改为禁色,八品以下的官员该穿深青色服装,东都洛阳称为“神都”,宫名改为太初。

武则天的所为自然激起了天下的愤怒,而武氏掌权也让皇族人人自危。当时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和他弟弟盩厔令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都因事获罪,后来他们聚会于扬州,因各自对失去官职不满便以挽救恢复庐陵王的帝位为由开始作乱。

李敬业传布檄文到各州县,““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泊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子聚扈。”历数武后的罪,“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包藏祸心,窃窥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檄文发出了“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的质问,并以“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为名进行了讨伐。而这片檄文也到了武后的手中,他问这是谁写的,有人告知是骆宾王,武后感叹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李敬业的祖父和父亲的官职封爵都被削除,李敬业恢复本姓成了徐敬业。他的讨伐也以失败告终,在海陵地徐敬业被大风阻止进程,后来被部将杀死,一起被杀的还有徐敬猷和骆宾王,余党唐之奇、魏思温都被捕获,斩首后,他们的脑袋被送往神都。对于这一次的失败,陈岳评论说:“敬业苟能用魏思温之策,直指河、洛,专以匡复为事,纵军败身戮,亦忠义在焉。”徐敬业虽然还有忠义的精神,但是最后荒诞地希求金陵的帝王气象,反而让他真正成为叛逆者,“不败何待!”

【鬼朴又来】

天授元年十一月庚辰朔,武后享万象神宫,赦天下,她正式开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凤阁侍郎河东宗秦客,还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献,而太后自名“曌”,改诏曰制。九月壬午,太后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乙酉,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以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武则天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自称“圣神皇帝”。

武则天当朝期间,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经济上采用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军事上收复安西四镇,平定营州之乱,一度使后突厥归降。尽管如此,贬逐老臣,任用酷吏,滥杀无辜,也成为武则天的罪,在《唐纪二十一》中有记载说,太后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从最先诛杀唐宗室贵戚数百人,到大臣数百家,最后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所以有传说,每授任一名官吏,宫中守门的官婢便私下互相说道:“鬼朴又来矣。”果然不到几月,那些被授任的官员难逃遭掩捕、族诛的命运,真的成为了做鬼的材料。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4558]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