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5《狂澜春醒》:死有葬身之地

20240915-0.png

《狂澜春醒》和《天涯何处觅知音》《美国,美国》合称为伊利亚·卡赞的“美国三部曲”,与其说《狂澜春醒》表现了“美国问题”,不如让它和《陇上春色》《宝贝儿》并称为“土地三部曲”,卡赞在这三部电影中共同探讨的就是土地问题:在拥有与侵占中展开“土地叙事”,在和谐与矛盾中讨论“土地伦理”,在保守与进步中关涉“土地去留”。

又名“野河”的《狂澜春醒》所聚焦的就是土地之留存和征用的问题,田纳西州的田纳西河,每年都会遭遇暴雨和洪灾,电影一开始以黑白记录的方式展现了肆虐的洪水对生命的掠夺,一个男人对着镜头回忆洪水泛滥时,自己全家被卷入其中,洪水最后带走了自己的三个孩子,言语之中男人带着无尽的悲伤,当田纳西河成为“野河”,当“野河”的泛滥夺走了生命,对于灾难的化解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大坝驯服这条“野河”,于是在1933年的时候美国政府建立了田纳西河管理局,开始了修建水电站大坝驯“野河”的工作。而要修建大坝,势必要淹没上游在田纳西河旁边的村庄,因此建设水电站就意味着要对土地进行征用,对居住在这里的人进行搬迁,这也意味着世代在这里的家园将被拆迁。

土地的征用和拆迁,无疑涉及政府和居住者的不同利益,而这不同的利益关涉的是不同的群体,卡赞就是在这里引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一组矛盾,而这组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查克是新来的管理局工作人员,老的领导离开就是因为无法有效解决拆迁问题,到目前为止还剩下一个钉子户,那就是老妇人艾拉所在的一家,面对钉子户,查克拒绝“武力”征拆的办法,他想要用情感说服艾拉一家搬迁,但实际上,当查克实地走访“钉子户”却遭遇了“钉子”:在过河时,没有人帮助他渡河,他只能自己撑着竹竿从那座特殊的渡桥上过去,而进入那个小岛的道路进口就是一个“滚开”的招牌;来到艾拉家门口,查克说明来意,但是艾拉从老藤椅上起身,然后走进了屋子里,之后的媳妇和孙女卡罗拉也起身进屋,5岁的芭芭拉 ·安在卡罗拉的招呼中也起身离开;查克又来到了河边,河边捕鱼的人正是艾拉的三个儿子,当查克问及拆迁问题时,其中的乔·约翰二话不说就将查克扔进了河里。

导演: 伊利亚·卡赞
编剧: 保罗·奥斯本
主演: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 / 丽·莱米克 / 乔·范·弗利特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60-05-26
片长: 110 分钟 

第一次走访就遭遇了钉子,查克失败而归,浑身湿透的他似乎就是被像野河一样的艾拉全家所击败,驯服反而变成了一次反驯服。第二次查克再次渡河来到了小岛上艾拉家门口,这次他听到了艾拉对那些黑人所做的“宣言”:“你们离开是投靠政府吗?去领你们的救济金吧,我不会走!”艾拉俨然是这里的“领袖”,她拒绝搬迁,当然更拒绝本属于自己的土地被政府征用。在查克面前,艾拉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不卖倾注了心血的土地。”艾拉甚至带着查克来到了一处墓地,那里埋葬着自己的丈夫,那里也有艾拉为自己准备的坟墓,她说起丈夫当时一个人沿着河流而下,在这里找到了居住的土地,之后进行清理和开垦,然后安下了家,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小岛也聚集了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所以对于艾拉来说,这是他们书写历史的土地,这是他们开垦成家园的土地,这土地、这家园和这小岛、河流已经融为一体,为什么要被征用,要被搬迁,要离开这里?

艾拉所说这片倾注了心血的土地,其实囊括了生和死的土地,作为开垦者和建设者,他们拥有土地。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艾拉认为土地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表现在她对于“驯服”野河的拒绝上,当查克告诉他田纳西河每年会发生洪灾,所以要修建大坝,这样再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但是艾拉却认为修建大坝驯服河流本身违背规律的事。在这里土地问题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查克代表联邦政府,修建大坝防止洪灾发生,是政府服务于民众的行为,也是在经济大萧条后发展经济所需,按照查克的说法,修建大坝除了防洪外,还会进行水力发电,也就是说会让这里的居民首先用上电,黑人山姆就好奇,水是如何变成电的?“难道是从水里取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修建电站大坝就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是在艾拉看来,这是对大自然的破坏,这是人力的征服,人类应该和土地和谐相处,应该不受干扰,她甚至讽刺查克的进步论:“夺走人的灵魂,取而代之以电力,这不是进步。”“土壤”和“灵魂”是两个音近的词,艾拉的这句话具有双关意义,也指出了所谓的进步其实是一种毁灭。

矛盾被展开了,它具有的不可调和性是查克真正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卡赞无法解决的土地矛盾:他们都代表着各自利益,他们也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说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会为对方改变。电影一开始的纪录片展现的是河水泛滥时造成的灾害,它扼杀了生命,所以对于人类来说,必须有能力驾驭大自然,这可以看做是卡赞想要表达的观点;艾拉从丈夫开垦出这片土地开始,修建了家园,他们是土地的主人,更是与土地融为一体,生在这里,死也在这里,这当然也是卡赞在“土地三部曲”中表达的观点,所谓的建设并不是对土地的保护,而是一种破坏。当两种态度在这部电影中都被表达出来,这就意味着卡赞自己要通过电影文本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在卡赞根本无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他选择了一种看似充满温情实则只是妥协的办法。

《狂澜春醒》电影海报

一方面,查克说要通过情感来说服艾拉,在艾拉强硬的态度面前,他基本上没有可能以情动人,他拒绝用武力的办法让艾拉搬迁,也不想让她在死之前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在几次碰钉子之后,他手足无措,之后几次造访,艾拉也都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如此强硬的态度面前,即使查克让黑人们找到工作搬离,及时查克提出了和白人同工同酬的先进观点,甚至即使艾拉最后砍掉了渡口的木桩,即使查克为艾拉一家找到了带门廊的新居,也并没有使得艾拉有任何的退让,最终在政府规定的期限内,一纸土地征用令还是让艾拉最后离开:她怀抱着那只小小箱子,然后步履蹒跚地坐上了政府准备好的船只,回头望见了门口倒塌的大树,她的脸上依然是悲伤,依然是无奈。可以说,艾拉最后是带着失去土地的巨大痛苦而离开的,查克用尽了办法,但是唯独没有完成以情动人的拆迁任务,这甚至也成为了他最大的遗憾。

查克并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关于土地的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在这个误解的问题面前,卡赞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情感变成了更广泛也更多元的内容。查克在吃了闭门羹之后,和卡罗拉聊天,作为艾拉的孙女,卡罗拉也不很理解艾拉的举动,之后查克和卡罗拉不断接触,卡罗拉封闭的心开始向他开放,她说起了自己死去的丈夫,说起了曾经的家,说起了现在家里人想要她嫁的男人,之后卡罗拉把查克带到了那间曾经居住的小屋。卡罗拉向查克倾诉,查克也在工作受阻时向卡罗拉敞开了心扉,于是两个人相爱了。爱情成为卡赞试图缓和土地问题紧张矛盾的一个办法,以这条线索为支线,查克为黑人们寻找工作安排住处,查克遭遇种族主义者和地方势力的打压,都体现了查克以情动人的工作方法。但是,在这个矛盾中插入爱情叙事,一方面或多或少冲淡了土地矛盾这个核心,查克和艾拉的对话并没有有效展开,反而在查克和卡罗拉的爱情中花费了大量笔墨;另一方面来说,两个人的爱情看上去缺少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在卡罗拉的热情面前,查克总是有些冷漠,在后来被贝利等人挨揍之后,卡罗拉保护他和贝利打斗,查克才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在躺在泥地的时候对才卡罗拉说了一句:“嫁给我吧。”

艾拉在最后的“通缉”中离开了小岛,卡罗拉在爱情到来后让查克答应“带我一起走”,土地问题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得以解决,在深层次上依然没有解决进步还是退化的问题,卡赞无力解决,所以他选择了折中,这种折中更是一种妥协:在查克和卡罗尔乘坐飞机离开的时候,他们俯视已经被河水浸没的家园,但是还留下一小片土地,那就是艾拉曾经指出的墓地,因为水位的原因它不会被淹没,这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修建大坝的任务完成了,而小小墓地没有被淹没,这里埋葬着已经死去的艾拉,她已经入土为安并将永远和土地在一起。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274]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