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战船台》:一把斧子的“斗争史”
1975年10月1日全国公映的《战船台》和同日上映的《第二个春天》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聚焦新中国自主建设问题,《第二个春天》表现的是军舰的研制,《战船台》则是大船的生产,《第二个春天》代表的是军人的骨气,《战船台》则代表工人的力量。而且,在表现同一时期的这两部电影,所展现的“阶级矛盾”也有差异,《第二个春天》通过独立自主研制“海鹰”号遭遇的困难,指向的是“老大哥”阴谋和修正主义路线,而《战船台》则以自力更生的精神折射出的是“走资派”的阴谋破坏,当然,最后都通过“文化大革命”而和无产阶级专政揭露了敌人,揪出了坏人,让革命事业乘风破浪,让民族产业永放光芒。
《战船台》根据上海话剧团同名话剧改编,虽然改编成了电影,但是故事的舞台气息依然浓厚,而和舞台化一样,人物的命名也多少是一种政治的注解,船厂的新厂长叫“雷海生”,“雷”所代表的就是他的革命精神,在万吨巨轮即将合拢时,他在暴风雨之夜带领工人们和阴谋破坏的董逸文进行斗争,并最终揭穿了资产阶级走资派的真面目,当他爬上尾部分段,重新拉住绳索,天空一生巨雷,终于唤醒了被蒙在鼓里的赵平,这一声雷是对保守者的唤醒,但更是强化了专政思想:在和董逸文的斗争中,以小将沈玲娣为代表的工人高喊:“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万岁!”而雷海生则不顾暴风骤雨,“这股风不是冲着我一个人来的,经过了文化大革命锻炼的工人,决不允许历史开倒车!”而当雷声响起,站在高处的他更是部署了大船的合拢行动,“这场风雨更能锻炼人!”
雷声代表着专政思想,代表着工人力量,它揭露了坏人的阴谋,唤醒了保守者的思想,而雷声之后则是云散日开,所谓“海生”,则是一种新生,就像在小船台上建造成功的万吨巨轮终于顺利下水,它将通过黄浦江驶向更广阔的世界,将向世界宣告中国力量,雷海生在下水典礼上说:“生活就像江水,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停留就是倒退,我们应该把自己当做是一滴水,融入奔涌的大海,永远向前!”和“雷海生”一样,大江厂的造船工人代表名叫“王大船”,经历了旧社会成为新中国造船工人的他,当然有着为中国造出自己生产的大船的人生理想,所以“王大船”代表的就是一种工人奋发图强的理想。还有小将代表的沈玲娣,似乎也是“领地”的谐音,他们代表的年轻一代在斗争中成长,成长就要守住新中国的“领地”;还有高维舟,他是工厂的工程师,戴着眼镜的他代表的是知识分子,和同时期很多电影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不同,高维舟代表的是完成了改造的新知识分子,他也是工人的一员,代表了新的力量。雷海生、王大船、沈玲娣、高维舟,这些工人阶级代表的名字组成了“战船台”的革命力量,相比之下,保守的赵平,反动的董逸文虽然在名字的政治意味并不突出,但也作为工人力量的唤醒对象和斗争对象而具有了一种意义。
导演: 傅超武 |
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建造万吨巨轮,这是难题之一,大江厂小船台如何完成造大船的任务,这是难题之二,这些难题都是技术性难题,但是当董逸文提出“化整为零”的造船方案,实际上就是让老大哥拼装,背后当然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洋奴思想,如何摆脱洋奴思想乃至和走资派作斗争,这是第三个难题,电影当然最主要就是面对关于路线的第三个难题。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所要应对的就是这种洋奴思想,所以面对问题和难题,阐述这种自主思想的则是不怕困难的实践精神,“铲掉钢板上的保护期,才能知道哪块好那块坏。”“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去尝一尝。”而对于阴谋破坏者,革命者的指导思想先是警惕:“当心,有人表面上帮你划桨,骨子里却想让你触礁。”而当董逸文偷偷用盐破坏马达,致使在尾部分段起吊时发生事故,革命者当然和破坏者进行了斗争,这一斗争显示的就是专政的力量。
除了电影最后部分大喊口号完全变成了一种简单政治图解,对于这一题材的表现还是揭露了现实矛盾。而和同时期电影相比,《战船台》的一个特色就是将作为物的工具变成道具,继而完成了一种推动剧情的作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把父子:这是一把在旧社会无用武之地的斧子,甚至它是悲惨生活的见证;解放后,斧子是劳动的象征,在造船厂更是工人力量的化身,但是在错误路线中,斧子被遗弃了、生锈了,这就是独立自主的命运隐喻;当建造万吨大船成为新的革命,斧子重新拥有了它的地位,但是保守的赵平思想落后,看不清董逸文为首的破坏分子真面目,在风雨之夜竟然要拿起这把斧子砍断铁链让万吨轮下水,雷海生阻止了他的这一行为,让王大船紧紧抓住这把斧子;终于在大船造好之后,这把斧子斩断了铁链,万吨大船胜利下水……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社会主义建设到和敌人进行斗争,再到革命取得成功,这把斧子构筑了漫长的斗争史。和斧子一样,王大船的造船笔记本、董逸文搞破坏的杯子,以及雷海生孩子的大船模型,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物,而是斗争的工具,革命的武器,政治的意象,在镜头中都完成了属于它们的历史叙事。
《战船台》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