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童年过后一百天》:逃离青春的“假面舞会”
最后放飞的风筝一定是自由的隐喻,它超越大地的束缚,它编织青春的梦想,它是更远旅行的开始,但是这种自由却依然被手中所攥住的那根绳索所牵引,在离开却又无法离开的命运中,谢尔盖·索洛维约夫是不是在看似温情的背后让青春变得更为压抑,让成长变得更为曲折?让“童年过后一百天”变成真正需要直面的“成长的烦恼”?
用美和智慧拯救心灵一直是索洛维约夫在电影中表达的主题,这部1975年上映的电影曾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在《童年过后一百天》之后的《白夜的旋律》《阿萨》《黑玫瑰——悲伤的象征,红玫瑰——爱情的象征》和《星空下的房子》等电影中,青春的激情都成为化解生活烦恼的有力武器,就像“童年过后一百天”这一片名所标识的时间刻度一样,“童年”是一个已经逝去的状态,当无忧无虑的童年变成过去时,“过后的一百天”就成为了“后童年”的一种时间书写,在这离开了童年却并未真正进入成熟青春的“一百天”里,到底对那些孩子意味着什么?14岁的洛普欣在“中暑”之后被护士检查,身高已经长高了许多,但是护士说:“身体在疯长,内心却还是个孩子,这就是表面现象。”从离开童年而长大,“过后一百天”就是这种表面现象:身体和内心形成的是长高和成熟背后的本质差异。
这“一百天”也是具象意义的一百天,少先队在“森林岛”开展暑期一百天的夏令营,这一百天横跨六月、七月和八月,而它们所组成的恰好就是整个夏天,夏天是炎热的,是躁动的,却也是孤独的,而这些少先队员从不认识到认识,从认识到成为队员,他们如何在表面现象中处理各种烦恼?索洛维约夫从14岁身体疯长、内心却还是孩子的洛普欣为切入点,构筑了他在这个夏天一百天的心路历程。大家都叫他“疯子”,这是一个和别人保持距离的孩子,他总是一个人坐在草丛里,或者在纸上涂抹着什么,孤独的他只有和小个子列别捷夫是好朋友,他们用石膏涂在脚上假装骨髓肌炎,还说已经是晚期了,他们会用小便浇灭了煮石膏的火堆……这个和别人格格不入的孩子进入到自己的一百天,他被唤醒的是什么?他被压抑住的又是什么?
导演: 谢尔盖·索洛维约夫 |
六月的标题是“白石”,男老师谢尔盖对大家说,“每块石头里面都有灵魂。”然后大家将石头搬离,石头是石头,是坚硬的石头,是沉默的石头,是孤独的石头,但是石头里面却住着灵魂,这里面的灵魂需要怎样被唤醒?在运完“白石”之后,躺在炙热地上的他中暑了,所有人都离开了,他迷迷糊糊醒来,看到泳池旁还站着一个女生,一个精通三种语言的漂亮女生丽娜,似乎洛普欣马上被她吸引,“中暑”的生理性症状变成了心理性的幻觉,他被她送到了医务室,并无大碍的他开始服用钙片,就像吃零食一般,这成为了他的一种特享,而丽娜也开始进入到了他的心里。这是一个从白石开始的六月,这是一个经历了中暑的六月,这是一个被钙片和丽娜吸引的六月,但这是不是像幻觉一样的“表面现象”?谢尔盖带大家看了一幅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大家解读着微笑的意义,谢尔盖说:“这是神秘的微笑,但是也意味着,你被爱俘获了。”
这就是洛普欣一百天成长的起点,而到了七月,标题是“厌世者”,洛普欣曾经问过列别捷夫什么是厌世者,他们还从老妇人那里借来了百科全书,而真正打开“厌世者”这一进口的不是百科全书的词条,而是莱蒙托夫。列别捷夫拿着莱蒙托夫的画像从洛普欣身边走过,说他很像莱蒙托夫,而之后谢尔盖开始排演莱蒙托夫的戏剧《假面舞会》,四幕的假面舞会在夏令营变成了三幕,索洛维约夫分别用“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作标题,一个原著的四幕戏剧变成了三幕,这是一种改编,而在排演中改编也在发生:起先洛普欣饰演的是兹维兹季奇公爵,丽娜则是剧中的尼娜,而经常和丽娜在一起的格莱布扮演的是亚贝宁,但是格莱布无法领会这出戏剧,他甚至提出了异议,而洛普欣则富有感情地进入了角色:
我旅行、赌博、玩耍、干活,学会友谊,赢得一颗破碎的心。我不在意身份和名誉,我的生命里除了你什么也不剩。一个迷人的天使,一只珍贵的母羊。你的爱、你的微笑、你的面容、你的呼吸,只要他们属于我,我就觉得还活着;没有他们,就没有神圣的幸福,没有灵魂,没有感觉,和死亡无异。就是这样,疯狂地爱她,至死不渝。
这是洛普欣动情读出的台词,谢尔盖认为他更适合演亚贝宁,于是角色发生了互换,而这一互换并不仅仅是《假面舞会》这出戏。从“中暑”之后,洛普欣的脑海中总是闪现着丽娜的身影,他也总是在泳池边寻找丽娜,但是每次看到丽娜总是和格莱布在一起,于是他把自己叫做厌世者,但是当《假面舞会》开始排演,他领悟了其中的精髓,一种“入戏”的体验让他成为了“尼娜”身边的亚贝宁。但是这只是一出戏剧,那被说出的“疯狂地爱她”只是一句台词,即使在洛普欣那里富含感情的被念出,谁也不会认为这是他内心的真正表白。在这里,索洛维约夫构建的戏中戏结构也是洛普欣经历成长的一种隐喻:《假面舞会》因为一个恶作剧引发了最后的悲剧,而悲剧的肇事者就是自称孤独的亚贝宁,爱情在这样的悲剧中当然也变成了悲剧,而且悲剧更代表着对美好事物的破坏和摧毁;在舞台上,洛普欣变成了亚贝宁,一个孤独的亚贝宁,一个偏执的亚贝宁,一个带着神秘的爱的亚贝宁;在戏剧之外,他喜欢上了丽娜,却又处处遭受冷遇,而丽娜却又总是和格莱布在一起,于是在八月“意想不到的暴风雨”中,他和格莱布在运输酸牛奶的过程中,发生了争斗,而这一幕不正是莱蒙托夫悲剧的演绎——这个天才的作家在27岁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决斗正是他解决矛盾也是把自己解决的极端方式,当列别捷夫说洛普欣很像莱蒙托夫的时候,这种像已经不是外貌上的,而是忧郁的气质,因为他就是“厌世者”。
《童年过后一百天》电影海报
从六月的“白石”中发现神秘的灵魂,到七月对厌世者的解读,再到八月遭遇意想不到的暴风雨,一百天的夏天对于洛普欣来说,进入的正是“假面舞会”的现实版故事中,当他在夏令营即将结束时写信给丽娜,让她来泳池,丽娜来了,但是她告诉他的真相是,自己喜欢的事格莱布。也许洛普欣早就预感到了这一结局,但是他想要的是走出七月的厌世者身份,想要告别八月的暴风雨,但是青春之残酷就在于你根本无法左右这一切,懵懂的爱诱惑人也会伤害人。而当丽娜离开,洛普欣却发现索妮亚站在他面前,索妮亚却对他告白说喜欢他,“你要我怎样?你来是可怜我吗?”他对着索妮亚大吼,而索妮亚哭泣着,虽然受到伤害,虽然叫他“白痴”,但是还是说喜欢他。
无论是洛普欣对丽娜的喜欢,还是索妮亚对他的暗恋,两种情感都在“假面舞会”的意义上被演绎,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是他们共同的命运,而这也正是一种青春必然伴随的“表面现象”。当索洛维约夫用集合号、升旗、足球赛构筑“童年过后一百天”的时光,当用蒙娜丽莎的微笑、“假面舞会”的表演、“伊莎贝尔”的歌曲,构建关于青春懵懂的初恋,当用六月的白石、七月的厌世者和八月的暴风雨连接起成长的岁月,是为了给青春另一种可能,这里没有疯狂,没有决斗,没有伤害,就像最后洛普欣所说:“蒙娜丽莎不需要任何东西,我们也不需要从对方得到什么——只要记住这个夏天。”仿佛一切都会释然,童年已经远去,成年尚未到来,在这一百天的中间阶段,所有的烦恼都会淡化。这种状态可以看作是“走出”,但实际上,与其是一种接受现实的“走出”,不如说索洛维约夫在这里所要表达的却是“逃离”:整部电影所呈现的不是轻松,不是阳光,不是诗意,而是一种压抑、冷峻的风格,里面有无法化开的孤独,有不能抚平的疼痛,有不被理解的隔阂,这也许才是索洛维约夫真正想要表现的青春,想要隐喻的现实,一个必须靠“假面舞会”掩饰自己又让自己的一切变成“假面舞会”的时代,每个人想要逃离却又无法逃离,就像最后那只孤独的风筝。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