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毛主席关怀暖人心》:开创农村卫生新天地
“6·26指示传四方,毛主席关怀暖人心”,女声旁白激情澎湃,这也注解了这部纪录片的主题: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针对城市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的现状,做出批示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此后全国大规模培训农村赤脚医生,使他们成为了无产阶级医疗队伍,在农村一线开展医疗服务,同时建立合作医疗制度,这两项新生事物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大大满足了农村的医疗卫生需求。1975年正是贯彻毛泽东批示、这两个社会主义新事物建立十周年,纪录片即对该政策十年实施的成果进行官方宣传和总结。
“我们伟大祖国繁荣兴旺,我们亿万社员意气奋发,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学大寨、举红旗,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了展示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成果,选取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典型,通过地域跨度大、民族多样、职业广泛的案例,呈现一幅“毛主席关怀下,农村医疗遍地开花”的图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虞山县重点成绩就是赤脚医生队伍的壮大,县里的每个大队都有赤脚医生,他们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以“有病医治、无病防治”的方针开展医疗工作,他们还办起了中草药加工厂,为贫下中农和社员提供大量药品;山西省太原市的太阳村,主要的实践经验就是通过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农村卫生状况,他们修建水厂,保护水源,给孩子接种疫苗,进行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告别了过去的“瘟病村”,“昔日温病村,今天人寿年丰充满欢乐,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卫生模范村。”而广东珠海的万山公社,有一支10人组成的赤脚医生队伍,被称为“南海十姐妹”,她们为渔民治病,同时通过“十姐妹班”培养了大批干部和大学生——纪录片将这支队伍看成是“在两条路线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力量;而在云南西双版纳,北京医疗队送医下乡,他们深入山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另一方面,医疗队也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江西余江县是毛泽东诗词《送瘟神》所写的地方,在解放前吸血虫病就是威胁农民的“瘟神”,解放后开展了“送瘟神”运动,消灭了血吸虫病,为了成果巩固,该县开展了查螺工作,粮食产量得到了增长,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余江展现在人们面前……
类型: 纪录片 |
展现赤脚医生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果,这一部纪录片也可以看做是《春苗》和《红雨》的纪录片版本,平心而论,当时把医疗卫生的重点转移到农村,的确是一个战略转移,为解决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窘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纪录片展现了这一成果,现在看来当然有着时代的烙印,但是纪录片中的那些原声的确是珍贵的影像资料,其中有虞山县的老妈妈,在旧社会她的眼睛没有及时治疗瞎了,而现在她要感谢毛主席;云南西双版纳有一位赤脚医生,她成为了傣族的第一代医生;在余江县,一位老妈妈家中8个亲人死于血吸虫病,解放后消灭了血吸虫病,“我们换了新天地”……他们通过对旧社会的控诉和对新社会的赞美,通过自身经历和转变“现身说法”,既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成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声音”。
《毛主席关怀暖人心》纪录片片头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