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9《伽利略》:这是间离的舞台

20251009.png

根据布莱希特的戏剧《伽利略传》改变,当导演变成了约瑟夫·罗西,当伽利略的扮演者从劳顿变成了帕特里克·马基,当舞台叙事变成了电影叙事,这无疑是一种文本意义的转变,但是约瑟夫·罗西只是更换了戏剧的“质料”而已,145分钟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舞台戏剧的一种浅层次的“翻版”,更没有将布莱希特提出并用于实践的陌生化间离效果和舞台之外的观众、“现实”以及历史结合起来。

伽利略的故事作为一种知识的介绍,已没有任何新意,罗西根据布莱希特的历史哲理剧改编的电影也是以17世纪的伽利略生平为题材,展现了他打破旧说、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故事的讲述中,伽利略显然已经从单一维度的科学家还原为一个更为具体和鲜活的人。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成年且已经在科学探索上取得了成就的科学家,他在面对年少的安德里亚时,就告诉他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这是对于旧思想“地心说”的一种革命,“千百年来人们相信太阳和星辰围绕着地球在转”,但是它却成为了一种囚笼般的宇宙模型,而在安德里亚面前,他改变了人类注视的视角,从而生动阐释了真正不动的是太阳,地球围绕着太阳在公转;当他发明了望远镜并向大家展示,人们惊讶于这种对观测距离改变带来的变革,萨格雷多却担心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上帝在哪里?”实际上他的这句话就代表着捍卫日心说可能面临的灾祸,此时的伽利略很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我是科学家,不是神学家。”

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会采纳并支持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模型,认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其实这一模型的提出,一开始是具有哲学本体论和科学发现的重大意义,但是基督教将其变成了神学的支柱,因为这一观点所契合的就是《圣经》的说法,《约书亚记》中就提到了太阳停止不动的奇迹,《诗篇》中也提到了世界坚定不动摇的说法。所以当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无意触犯了教会的利益,动摇了宗教学说,而伽利略不仅证实了哥白尼的学说,还传播这一学说,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就是为了探寻科学真理孜孜不倦的科学家,这样一种给科学和神学划界的想法,当然也触动了当时的宗教界,教会在伽利略面前宣布哥白尼的说法是错误、荒谬和异端,并警告伽利略放弃这种错误、荒谬和异端的日心说。不仅如此,当学习物理的富尔甘齐奥找到伽利略,说起身为父母的生活,认为贫穷的他们却有着对上帝的虔诚,也正因为对上帝的虔诚让他们感受到了快了,“他们生活的希望就在于上帝注视着他们。”不仅教会权威要维护自己的利益,普通百姓也不容许改变他们对上帝的信仰。

导演: 约瑟夫·罗西
编剧: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 Barbara Bray
主演: Topol / James Aubrey / Colin Blakely
类型: 剧情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75-01-27
片长: 145 分钟

不是神学家,伽利略对自己的明确定位让他敢于对权威提出挑战,但是这种坚定的科学精神却遭到了现实的打击,伽利略希望年幼的公爵能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根本没有判断自由的公爵连伽利略的望远镜都没有机会观测,之后他想求助了红衣主教巴贝里尼对科学的支持,因为巴贝里尼精通数学是一位数学家,但是数学家的身份上面还是宗教权威,所以他也警告伽利略,让他放弃错误的学说——虽然他用牡蛎用沙子的磨砺创造了珍珠,提示富尔甘齐奥的观点是错误的,“对上帝的美德不是贫困的理由”,而且富尔甘齐奥看了伽利略关于潮汐的书之后也成为了他的助手,但是伽利略自称是科学家的身份自信也动摇了,实际上在萨格雷多问他“上帝在哪里”的时候,伽利略所担心的不是信仰问题,而是自己的生命问题,布鲁诺被烧死就是一个证明,伽利略于是在萨格雷多面前承认,“我害怕肉体被毁灭。”

这里反而形成了一种对比,当初是伽利略说服富尔甘齐奥,而现在反过来富尔甘齐奥更相信理性:“上帝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的大脑,上帝也会允许科学家存在。”这就意味着科学和神学并非是对立的,一种是信仰,一种则是真理,而伽利略反而更倾向于卢多维科对于现实的解读,当巴贝里尼成为了新的教皇,并不能改变任何东西。所以最富戏剧性的一幕是:当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进行宣判时,他的助手在外面等待,女儿弗吉尼亚则不停祈祷,按照规定,如果5点钟时钟声敲响说明伽利略放弃了自己的学说,否则就证明他没有屈服,当五点钟的时候他们没有听到钟声,于是三个人欢呼科学的胜利,认为这是理性时代到来的第一天,但是没过多久钟声响了,伽利略放弃了日心说,他在教会面前承认地心说,面对伽利略对科学的背叛,安德里亚愤怒地没有和伽利略打一声招呼,也从此离开了这位老师。

《伽利略》电影海报

从最初坚持自己是个科学家,到不断寻求宗教和政治权威为自己的学说护佑,再到害怕肉体的痛苦而产生动摇,最后放弃自己的思想,伽利略在自我身份的不断变换中,变成了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人,这是一种背叛?一种求全?一种妥协?安德里亚的离开就是对伽利略放弃科学的一种放弃,但是伽利略被软禁之后,安德里亚又造访了他,当伽利略在秘密谈话中告诉安德里亚自己已经完成了书稿的写作,并偷偷拿出抄好的副本,安德里亚才恍然大悟,最后他秘密将伽利略写就的《关于两门新学科——力学与落体定律——的对话》书稿拿到了荷兰出版。可以说,伽利略因为害怕肉体的疼痛而妥协,又因为对科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而偷偷研究,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伽利略都不是一个科学史上单一的符号,不是用介绍堆积起来的科学启蒙者,而是一个以活着的方式追求真理最大化的实践者,这是科学史上的一盏特殊的灯,它照亮了理性之路、真理之路,而自己却永远以“苟活”的方式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

电影的最后一幕就是伽利略背对着摄影机坐在那里,喝着葡萄酒,吃着鹅肝,一个人在昏暗的灯火中,这是伽利略最具隐喻意义的一个背影,也许也是整部电影最有影像阐释意义的镜头。除此之外,罗西把布莱希特的戏剧改编成电影,实现的只是将舞台变成影像,而实际上这依然是一个舞台:故事场景没有一处是在室外的,所有的情节和对话都在室内展开,这就是另一种形式上的舞台;布莱希特在戏剧中采用了间离效果,电影也几乎照搬了这一手法:一开始是拍摄场景的展现,之后是三个合唱团小孩的演唱,他们还不时在剧情展开中插入合唱,阐述主题,伽利略在苦闷时也会对着镜头说话,“我宁愿被关在地牢里,只要不改变自己的学说。”而最具镜头语言效果的当然是三个助手和弗吉尼亚在外面等待伽利略的时候,灯光投射制造除了巨大的影子,这是一种完全具有表现主义的视觉效果,它带来了等待、焦虑、恐惧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影子表现出来——这些效果,在布莱希特的戏剧中,在戏剧的舞台表演中,也一样可以达到。

布莱希特在戏剧中通过间离所要达到的是一种陌生化效果,这种陌生化效果并不是在始于舞台终于舞台的封闭状态中完成,而是为了阐述一种生活的艺术,间离效果的先决条件就是:“社会要把它的境况作为历史的可以改进的去看待”,也就意味着,陌生化不再只是一种技巧,而具有了时代变革的意义,“真正的间离方法具有战斗的性质。”这种战斗性就是批判,而批判要实现的是舞台上演员和舞台下观众的合一,布莱希特要求劳顿在饰演伽利略的时候,“表演者劳顿不能消逝在被表演者伽利略里”,劳顿要把伽利略“吸收过来”构成陌生而特殊的事物,另一方面,要让观众在间离中成为舞台的一部分,观众要坐在伽利略的对面,这也就是间离所要拆除的第四面墙。而在罗西的电影里,少年合唱团、对着镜头说话、表现主义的影子叙事,是间离效果的实现,但是伽利略还是那个17世纪的科学家,帕特里克·马基还是扮演伽利略的演员,整部电影也还是被置于145分钟密闭空间和历史中的电影。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148]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