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0 《大逃亡》:集体主义下的自由悲歌
策划250人越狱,逃亡76人,被击毙50人,这是一串关于集体的数字,这是向往自由又被扼杀的数字,对于二战德国战俘营的那些英美军官来说,这不是1981年充满好莱坞娱乐精神的“Victory”式大逃亡,1963年的越狱故事充满了对自由的冒险精神、集体主义和悲剧色彩,《The Great Escape》这个名字是对于这一段真实的“伟大”传奇的深深致敬。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所有逃亡的细节都发生过。”1963年的故事是对1944年传奇的复原,澳大利亚飞行员Paul Brickhill用文本书写了德军第三战俘营的这次大逃亡,这个在波兰境内的战俘营主要关押盟军的飞行员。当德国运输战俘的卡车在进行曲中缓缓驶进德国战俘营的时候,看上去充满了轻松欢快的味道,它甚至将战争的悲剧化解得一干二净,而其实战俘车驶过道路的时候,被车轮碾压的正是那些正在开放的野花,镜头的隐喻里又重新将这一段“真实故事”带向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
轻松欢快的节奏其实一直弥漫在电影的叙事中,他们从战车中下来走进战俘营的时候,没有捆绑没有镣铐,只有行李。而在这个战俘营里,也没有拷打没有胁迫,战俘们唱着歌吹着口哨,抽着烟喝着咖啡,美国飞行员战俘希尔整天拿着棒球,汉立可以轻而易举拿到从外面寄来的巧克力、果酱、香烟,他们可以在战俘营里自由走动,可以自由交谈,可以在晚上开会商谈,而且,他们可以自己用土豆酿酒,在7月4日的美国独立日升起美国国旗敲锣打鼓欢庆独立而不会被德国兵当做扰乱秩序者,这里实在是一个充满自由的战俘集中营,就像德军范路卡上校说的那样,在这里,逃跑是不可能的,只要进行“明智的合作”,直到战争结束。也就是说,只要不逃跑,只要安心在这里,衣食无忧,自由自在,等到战争结束就会有一个最后的结局。甚至这里的战俘无数次的逃亡,最后被抓回也没有枪毙的悲剧命运,最多是关20天的禁闭室,出来之后一切依然。但是问题在于,战争结束是什么时候,结束之后这些战俘又会去往哪里?所以对于战俘来说,命运是不能自己主宰的,在这个”自由“的战俘营里,最后的结局可能就是不自由。
| 导演: 约翰·斯特奇斯 |
![]() |
在逃亡经历中,希尔绝对是一个老手,17次只是他曾经的记录,在他用棒球投掷中发现两个炮楼之间的盲点时,他的第18次越狱计划又在心里形成,在20天禁闭室生活结束之后,当晚便和同样被关禁闭的艾芙一起在铁丝网边挖地道,准备像鼹鼠一样钻出地道,最后还是满身污泥地抓回了战俘营,等待他们的又是禁闭。一次又一次,逃亡、被抓、再逃,再被抓,对于希尔来说,逃亡变成了练习,没有死亡的风险,所以乐此不疲的逃亡变成了战俘生活最有趣的段落。
但是不管是对于希尔还是艾芙,或者丹尼,所有的逃亡都是个体行为,在个体有限的反抗中似乎并不存在对于战俘营甚至德军的威胁,所以即使逃亡失败也不会有死亡的威胁,但是在逃亡、被捉的循环中,精神上依然对个体造成了极大的折磨,艾芙就是因为无法忍受一次次的失败,最后扑向铁丝网,当然他的下场便是被德军乱枪打死。而一直在挖地道的丹尼,在最后的逃亡中也被某种恐惧劫持,他怕自己再次被抓回到集中营里再次面对无法逃脱又必须逃脱的死循环中。所以,在个体越狱中,既有艾尔这样对极限充满乐趣的挑战,也有像艾芙、丹尼这样不堪承受者,所以个体的逃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具备对自由的真正实现,所以在罗杰的带领下,战俘营开始了真正的逃亡——集体挖地道,计划出逃人数:250人。
罗杰作为英国军官,曾经策划了很多次的逃亡,所以他已经变成了德国盖世太保重点关注对象,范路卡上校对罗杰说,作为逃亡行动的幕后主谋,如果再逃亡的话就要被枪毙。这是摆在罗杰面前最严酷也是最具挑战意义的事情,他进入战俘营的目的就是要实施这250人的集体大逃亡。第一个晚上,他就和英国军官蓝西召集大家召开了会议,具体部署了此次逃亡计划。相对于个人英雄主义式的逃亡,集体逃亡更为周密,更为严谨,也更具协调统一性,有人负责开挖地道,而且地道也不是单一一条,分别在104营房、厨房和105营房开挖,避免因一处被发现而逃亡计划全盘失败的困境;有人负责将军服全部改成平民服装,以便逃出去之后不被德军发现;有人负责从德国兵那里获得证件,以便用手绘的形式进行证件的伪造;有人则制造挖地道时使用的通风装置……集体的分工合作有条不紊,测量、挖土、运土、制衣、制证件,甚至每个人身上还配备了地图、毡子、干粮、指南针、火车时刻表,一应俱全。
|
《大逃亡》电影海报 |
而希尔在禁闭出来之后,获知要实施50人的集体大逃亡,他先是惊讶,在他看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但是虽有他主动放弃了个体的冒险和游戏,加入到这个计划中来。在那个晚上,他轻易从塔楼的死角剪断铁丝网,胜利逃亡的目的对他来说已经不是最初的“一个人的自由”,而变成了集体计划的一部分,因为按照罗杰的计划,他出去之后摸清了战俘营附近的地图,火车站在哪?岗哨有几个?如此等等,都被希尔摸得一清二楚,所以最后他被抓回来只不过是计划的一部分,将地图信息提供给罗杰。这样一场集体大逃亡在一个月蚀之夜开始了。
但是,当希尔第一个爬出地道出口时,才发现测量距离有误,离小树林还有20尺的距离,这无疑将这个逃亡计划推向了冒险的边缘,但是所有的计划都已经定好,也只能再次冒险了,希尔在树林里绑上绳子已提供外面的动向,战俘一个个钻出洞口,跑向树林森处,但是当第76名战俘钻出地道的时候,德军发现了逃亡者,250人的集体逃亡计划破灭。但是对于这次逃亡来说,其意义并不在于所有人从这个战俘营里逃脱获得自由,他们知道,逃出战俘营只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前面还有更多的危险,而他们逃亡的最终目的其实是将德国搞乱,“要弄得天翻地覆,一片混乱。”打乱德国的部署,不管是战俘营还是营外,在混乱中让更多的人有逃亡的机会。所以,在76人出逃之后,接下去便是面对德军的追击,而进行的另一种逃亡。
罗杰和麦当劳的火车,塞基维的自行车,艾尔的摩托车,丹尼和威力的小船,以及汉立和考林的战斗机,他们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在不同的线路上实施逃亡计划,而每个人的逃亡的确牵制了德军,使他们分而追捕,但是最后的结局或者并不理想,除了塞基维逃亡西班牙,丹尼和威力搭上了大船,其余的逃亡者都在追捕中或者被重新抓回或者被枪决,逃出战俘营的76人最后有50人被杀,还有10多人又重新抓回到了战俘营,最后艾尔又被关进了禁闭室,里面传出棒球击打在墙壁上有节奏的声音。
“谨以此片献给那50名死者。”这是打在电影结束的一句话,这是向集体逃亡中牺牲者致敬,当然也是对于他们追求自由精神的致敬。逃亡不是游戏,也不是仅是禁闭室的惩罚,对于盟军来说,其实是另一场战斗,是失去自由的战俘生活和自我主宰个体命运的斗争,也是安于最后处决和奋起反抗的选择,不论是孤胆英雄如艾尔艾芙,还是集体策划组织者罗杰蓝西,都用自己的逃亡来诠释这一场特殊战争中人的精神和意义。虽然最后失败了,并且比在战俘营更残酷的死亡来作为结局,但是那棒球撞击墙壁的声音也在预示着,新的逃亡计划又将开始,新的自由在呼唤这里的每一个人。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