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3 河对岸有什么
其实很长时间以来,我对出版界甚至文学界是迟钝的,没有专门的读书报纸和杂志,不关心文学图书网站,信息闭塞,当然远离最新出版动向。上次的《一句顶一万句》和再上次的《小团圆》基本上是衍生而购买的。基本的状态是:直奔书店却空手而归。
当然是失落的。这种偶见性的根本原因,你也可以归结为,图书中让我拥有90年代记忆的文字少了,张力消解在21世纪,你会觉得很透明,没有隐藏在别处的意义。这至少也说明我的成见带着19世纪少年的孤独和叛逆。
天闷热,尚未入伏。书店不算冷清,大人小孩坐在书店地上,浏览翻阅,这种很自助的方式成为书店一个风景,我倒是觉得是一个进步,自由表达,自作主张,这样看来,在空调房间,能够免费阅读,而如果非要购买带回家,则可归结为阅读的形式主义者。形式是不大适合真正读书人的,所以我喜欢自由散漫的书店氛围,三三两两,保持沉默即可。
季羡林告别了人间,这对图书市场来说应该是个热点,可是在这里,还没有列出季老的专区,里面零散的倒是有,但是没做推荐,我只是估计能够真正阅读季老著作的应该是寥寥无几,人终归要死的,图书增值反倒是一个讽刺了。
我当然不喜欢季羡林的作品,看不懂,也无暇研究,倒是弟子钱文忠关于玄奘、关于西游,因为电视媒体的推动,熟知的人自然很多。不过西域文化,或者印度文化,对我来说很是陌生,季老之死,像我是不会有很大触动的。除此之外,其实我还是想看看有关虚构的图书。
![]() | 作者: 苏童 ISBN: 9787020069873 页数: 291 定价: 29.00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9 |
看到苏童的《河岸》,是在所谓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校园文学等专柜里找了半个多小时空手准备回家时发现的。和《小团圆》放在一起,属于推荐图书。好久未闻苏童,自从几年前看了《蛇为什么会飞》之后,基本上很少看到他的身影。原来他的消失只为这最新的长篇小说。
河流、鱼、香椿树街、少年,这些元素仿佛还是苏童作为先锋文学作家时候的意象,这难道是他的回归?三年三易其稿,王干说是“一部超越自我的重量级作品”。没有阅读之前,这样的评判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影响,他对于此书《宣告先锋文学终结》的评论可能会左右另外的阅读者,而我的态度只是一个:阅读必须有自己的言说。
“一条河。一群流放者。一段发囧的历史。”封面的这段话很容易带入经验主义的窠臼,而且,“囧”的互联网性不适合这样的小说,另外,第一感觉,书中的插图根本没有必要,还原场景?再现人物?怪异的感觉仿佛是一本成人连环画。
感官印象而已,阅读是另外的事情:
我和父亲的生活方式更加接近鱼类,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我们的世界是一条奔涌的河流,狭窄而绵长,一滴水机械地孕育另一滴水,一秒钟沉闷地复制另一秒钟。河上十三年,我经常在船队泊岸的时候回到岸上,去做陆地的客人,可是众所周知,我父亲从岸上消失很久了,他以一种草率而固执的姿态,一步一步地逃离岸上的世界,他的逃逸相当成功,河流隐匿了父亲,也改变了父亲,十三年以后,我从父亲未老先衰的身体上发现了鱼类的某些特征。
这第一页,我仿佛读到了90年代的苏童。接下去,我只想知道:河对岸到底有什么。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