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3 《街舞狂潮》:Are you ready?
“Are you ready?”You是你,也是你们,不管是鼓励还是挑战,对于心有梦想的人来说,回答永远是:Yes。Yes是34岁的阿伦在巴黎落败时发出的“34岁了,还是尬吧!尬到我赢为止”的宣言,是“街舞狂潮不会停,下一站:纽约”的豪语;Yes是17岁的“八个小孩”在获得第一名时的“Forever”的激情,是各自上大学之后“一直跳下去”的态度——无论是壮志未酬,还是青春年少,那充满激情、燃烧火焰的人生故事里,总会有那一份追求梦想的执着,总会有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总会有一个喊出“Yes”的坚定回答。
两条线索的交织,两种人生的过程,在街舞狂潮中有沉有浮,而不管是勇敢寂寞的街舞斗士,还是满腔热血的街舞少年,他们面前总是有一个不一样的自我。34岁的阿伦似乎更是一个开拓者,从1990年国三时帮学长卖票而喜爱街舞,从当初最简单的“剪刀脚”开始,街舞,对于现在的阿伦来说,更多是一种过去的荣耀和回忆。1990年组队参加比赛,1992年组建第一个男子嘻哈团队“The Party”,1993年参加模仿大赛拿到第一名,以及之后灌录两张专辑,这一切已经发生的故事,在阿伦身上已经成为磨灭不了的印记,也成为他面对街舞、面对自己的一种束缚。
| 导演: 苏哲贤 |
![]() |
当初迷上街舞,对于阿伦来说,是一次人生的改变。阿伦的母亲回忆说,阿伦在国中的时候,因为父母很忙,所以独自一人的阿伦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变得有些孤僻,甚至和别人经常打架,又一次甚至拿了刀子要和别人拼命。所以那次他和母亲说,想要去别的地方读书,因为这样下去的话可能会犯错。而在这之后,阿伦就迷上了街舞,在他的生活里跳街舞是唯一的兴趣,也是最快乐的时光,“如果不跳街舞,就可能在牢里出不来了。”这是人生的改变,对于阿伦来说,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当阿伦成为街舞斗士之后,他更多的想把街舞文化传播开去。他去新店家扶中心,和那些问题孩子一起,给他们带去关爱,叫他们练习街舞,和自己又唱又跳,让他们和自己一样,变得乐观豁达和健康。
|
《街舞狂潮》海报 |
但是,阿伦对于街舞的推广总是遇到阻力,他邀请国际街舞的著名人物Bouce和Meech来台湾进行授课讲座,但是活动经费没有着落,他印制的那些海报分发给别人,那些人刚拿到手上就扔在了地上,这使得阿伦十分难过,“像做苦行僧一样。”阿伦说。而在机场接机的时候,苦苦等待的阿伦没有看到Bouce和Meech出现,内心仿佛有一种崩溃的感觉,苦笑着,摇头着,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付出和推广就是一种错误。当最后Bouce和Meech出现的时候,阿伦终于露出了笑容,随着台湾第一次街舞高峰会得以举办,阿伦也终于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大家感受了世界最优秀的街舞文化,欣赏了激情和美完美结合的动作。而来到台湾的Bouce对于阿伦只有一个要求:参加巴黎的世界街舞大赛。
这是一种挑战?舞龄17年的阿伦似乎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个被称为“街舞界的疯子”第一次真实面对陌生的自己,对于阿伦来说,最大的疑问是:34岁,我还能在街舞的舞台上绽放激情?曾经街舞是他的生活,是他的血液,甚至是他的一切,但是在渐长的年龄面前,阿伦似乎变得忧郁。而正是在阿伦徘徊、忧郁的过程里,另一群17岁的“八个小孩”则在自己的青春里,绽放和阿伦当初一样的激情。他们来自不同的高中,当联考结束,他们也将面临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人生,而在这夏季组合起来的“八个小孩”似乎义无反顾走在了一起,彼此陌生,却因为街舞而认识,而成为一个团队。无论是哲宇还是业轩,无论是心龙还是范姜,无论是佳珉还是小美,无论是巴斯还是阿贤,他们都有着对于街舞的热爱,都有着自己不变的梦想。
这仿佛是一种反衬,和阿伦的青春时代不同,“八个小孩”可以更多接触街舞文化,可以在广场上起舞而不必承受异样的目光,可以在舞蹈社里激情起舞,而最为关键的是,孩子的父母都支持他们。心龙的父亲说,心龙和我年轻时一样,喜欢跳舞,现在我很羡慕他可以自己追逐梦想。而哲宇的爸爸说,我们这一代也有理想,就是不敢去做,像他们一样勇敢去做才是关键。所以在这满腔热血的学生时代,八个17岁的孩子自己编排,自己配合,自己创意,不仅在捷运杯初赛中成功晋级,而且在最后的决赛中,击败各路选手,将张惠妹颁发给他们的奖杯握在手上,那一刻,他们收获了成功,收获了认可,他们几乎是冲向讲台,欢呼雀跃,对于他们来说,这一次的成功不仅是拿到了几十万的比赛奖金,而且以这一个舞台为起点,开始了向着真正的梦想进发。
在“八个小孩”在广场上苦练街舞的时候,阿伦发放的活动海报被丢弃在地上;当街舞少年闯入决赛的时候,阿伦正在机场焦急等待街舞高手的出现;而当“八个小孩”最终捧回冠军奖杯的时候,阿伦还在教那些穿着短裙和皮鞋的证券公司职工跳舞,而他的回报只是微薄的薪资。一边是年少的激情,是对梦想完全的执着,是胜利后的狂喜,而这一边则是犹豫、彷徨,是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年龄的忧虑,而其实两条线交叉,并非是反衬,而是希望像阿伦那样的怀疑者抛弃顾虑,勇敢出发,在属于自己的青春里,向着世界挑战。
所以在2008年的夏天,阿伦终于踏上了巴黎的土地,这是他重要的一步,在经历了徘徊,在经历了怀疑之后,又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时代。花三个月找到搭档,却只有一个月的排练,这对于阿伦来说,似乎有些匆忙了,但是在阿伦看来,比赛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自己的态度,自己不服老的精神。“为什么34岁了还要到法国来PK街舞?”阿伦向自己发问,而他的回答是:“因为壮志未酬,否则会遗憾的。”他觉得重要的是参与,就像奥运会,没有参加过奥运会和站在奥运赛场是完全不同的人生,“人生的历程中要写下一个里程碑。”这是阿伦对自己的肯定,而其实,在阿伦的内心深处,尽管勇敢地踏上了巴黎的土地,尽管参加了世界街舞大赛,但是他在这样一种抉择面前,更多了思考:“我也想和这些舞者一样,能够成功,但是这些舞者成功了吗,他们老了之后又都在做些什么呢?有时候,街舞让我疑惑,这样是不是对的?”成功似乎是一根人生的标尺,而当超越了年龄而获得了成功之后,是不是就是一个终点?阿伦似乎从世界各国舞者的目光中读出了新的定义,其实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于自己来说,永远会有收获,永远是支撑自己的力量。
巴黎比赛,在等待六个小时之后,在完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阿伦和搭档柏均在初赛第一轮就落败而归。失败对于阿伦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打击,回到台湾,阿伦接受了鼻窦炎的镭射切肉手术,这仿佛是人生的一次身体考验,这让他想起曾经在练习街舞时摔倒而下巴脱臼的经历,人生的伤痛让阿伦感觉到一种内心的挣扎,而不仅是身体上的,回来之后,妈妈让他重新找工作,而那个卖房子的工作必须要阿伦剪掉自己为跳街舞而留出的头发,而且还要和公司职员一样,穿上西装戴上领带,“很无奈。”阿伦或许只能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当他消失在楼梯口的时候,那一道光线之下,是一个孤独的背影,拉得那么长,仿佛是人生所经历的遗憾都写在那黑暗里。
只是,在一星期后,阿伦接到了上海龙舞蹈教室的邀请,希望他可以公开授课街舞,从台湾到上海,阿伦终于不必剪掉头发,不必穿上西装,不必像其他人一样奔波在职场,他的面前还是街舞,梦想还在延续,在上海东方明珠塔前的广场上,他开始在众人面前起舞,在旋律、音乐中,让身体舞动起来。舞动身体,也是舞动梦想,第二年的夏天,阿伦再次踏上了法国的土地,从一年前的两个人到现在的七个人,街舞的队伍在扩大,也是梦想的再一次启程。而那一年夏天之后,“八个小孩”各自走向属于自己的新学校,他们却还在坚持着自己的舞蹈梦,加入舞蹈社或者当红舞团,对于他们来说,是青春的另一次出发,是梦想的另一个舞台。
“阿伦是一个孤独的舞者,舞蹈生涯的旅途上似乎没有太多长期的伙伴,在这一段人生转折的时刻,拍摄他的纪录片,也许无法一窥他舞蹈生涯的全貌,但总是在拍摄过程当中,体会到他的生活方式:没有明确计划,但是随时保持热情!”这是导演苏哲贤对阿伦的评价,而对于“八个小孩”舞团,苏哲贤则认为是代表新的街舞力量,“也许他们的舞技并不如资深的前辈,但是对于舞蹈的热情,以及八个小孩中的友情,比庸庸碌碌的成人们保有更多的热血与梦想。”所以无论是他,还是他们,无论是年轻单纯的孩子,还是经历了失败的阿伦,他们都在自己的面前看见新的自己,他们也只有和自己比较才能保持那份激情,才能走向更远的未来。而在这条未来之路上,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就像蛋堡创作的主题曲《过程》歌词一样:“离开世界之前,一切都是过程……那以为是结果,其实是每一站;每过一站,不断开始着每一段”,“于是,过程是风景,结果是明信片”。
在过程中,不管是34岁的孤独,还是17岁的热血,不管是街舞斗士,还是街舞少年,在听到那一声“Are you ready?”的时候,他们都会向着世界高喊一声:出发。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4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