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5 小屁孩动画
首先是“手翻书”的创作,小五将那些作文稿纸裁剪成很小尺寸的纸片,然后几百页地装订在一起,然后和同学一起绘画出某一个故事,昨天在他的书桌上就出现了四本这样的手翻书,然后他认真地拿出一本,从上往下快速翻阅,单一的纸张汇聚成一个整体,在快速的翻动过程中呈现出动画的故事,一个小人物,加上另一个小人物,然后是箭头,是圆圈,是打斗,是射击——没有故事的名字,也没有曲折的情节,但是,小五在翻动过程中,却满满的是享受。
也许是受了当初看动画片的影响,他曾问我动画片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我说起先就是用手一张张绘制的,后来有人用了电脑制作,动画制作就变得更容易,更快捷。很早的时候小五从网上搜寻那些“手翻书”,那从静态变为动态的过程让他很着迷,也试着画过一些,但最后总是因为画和画之间的动作衔接太生硬,所以一直没有真正完成。而这次重新唤醒兴趣,大约是在学校里学习了电脑的一些软件,又开始跃跃欲试了。
所以在昨天向我展示他的动画作品之后,今天就在电脑上开始制作了。等我值班结束回家,他就让我欣赏他的成果。他命名的动画电影,其实是Gif动画,三分多钟,故事依旧是手翻书的翻版,基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用圆圈组成的人发射子弹,然后箭头般的子弹将一个火柴人射中在靶子的中央,“十环!”第二部分还是那个圆圈人,他在发功之后将两个小人变成了“两堆泥浆”,然后一枚炮弹将火柴人像木桩一样打入了地下。两个并不连贯的故事,运用的是简单的构图,但是比起手翻书来,电脑的Gif制作似乎更完善,比如火柴人和圆圈人完全可以复制,避免了手绘时形态的不同,而小五在制作中,也加入了片头,增加了片尾——片头是一个日月光芒的Logo和“出品”字样,片尾则是黑色背景下的“The End”,有一种电影的感觉,但最主要的是动作的连贯性加强了,几乎看不出像手翻书那样的脱节感。不管是人物的比例,还是动作的一致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圆圈人发射炮弹将火柴人打入地下,动作几乎是一气呵成。
3分多钟的Gif动画,小五说一共制作了140余帧的Gif图片,花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然后将这些图片导入到软件里,并根据情节设置了帧与帧之间的过渡时间,有快有慢,比起手翻书的人为速度,似乎更为合理。最后小五还将Gif动画变成了电影,可以再播放器里播放。小五迫不及待地给我“观赏”,似乎也充满了一种自信,虽然设计还很拙劣,故事还很幼稚,人物还很单一,但是将静态的、分隔开来的故事变成一个动态的故事,将纸上的动画变成电脑制作的电影,还是让我有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
无论是“手翻书”的创作,还是电脑上Gif和电影的制作,对于小五来说,是一种体验,也是兴趣的一种体现,大约也是一种自信的启示,他说起过自己的理想,是想成为一名IT精英,下载过一些软件,查找过一些代码,也制作了这样的动画电影,甚至还曾经帮同学弄过游戏外挂,总之他觉得自己已经向着这个目标迈进了。下午,他就在电脑上查看RGB颜色代码,#FFFFFF的白色、#000000的黑色,如此等等,甚至还边记边给自己出相关的考题。
或者是不太符合现实的理想,或者是自娱自乐的游戏,能否打开那扇门,能否快乐地进入其中,其实都是未知数,但是小屁孩的世界或许就是这样充满了未知性和游戏性,或许需要自我的不断体验和发现,也或许需要别人的引导和旁观,世界可能如电影里的那样,变成那个射中靶心的“十环”,也可能是被打入地下被深埋的结局,但是140多帧的图片、3分多钟的电影中,世界却永远是动态的,是变化的,一如成长。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596]
顾后: 不具临床意义的乍暖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