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8《布鲁斯之魂》:我相信那条鲸鱼会生病

20210308.png

1927年,盲人歌手威利·约翰逊坐在家乡教堂的门口,拨弄着吉他演唱着他那首忧郁的《夜之黑》;1931年2月,坐火车从家乡密西西比来到威斯康辛州的斯基普·詹姆斯录制完了自己创作的18首歌,度过了“这一生最伟大的日子”;1967年4月22日,受伤的JB·雷诺瓦因没有得到医院即使救助流血不止而死去,他的死震撼了60年代的美国青年……他们歌唱上帝,他们面对困苦,他们触摸灵魂,他们用蓝调演绎着对生命和信仰的感悟,而这一切构成了维姆·文德斯2003年书写的“一个人的灵魂”。

2003年,马丁·斯科塞斯发起了一场名为“蓝调音乐寻根”的演唱会,维姆·文德斯受邀拍摄了《一个人的灵魂》中的一集,对音乐有着特殊理解力的文德斯选择了美国历史上三位著名的蓝调音乐家进行拍摄,当他从音乐和影像中发掘“一个人的灵魂”,就是在寻找音符和节奏深处的灵魂颤动,寻找其中对于生命不懈的体验和探索。20年代的威利·约翰逊总是坐在教堂的台阶上,拿着他的那把吉他,即兴创作有关上帝的歌曲,听起来乐句里是紧张、哭诉和无助,但是在盲人世界里,上帝让他感觉到内心平静,这个七岁失明从小被继母毒打的歌手,把音乐当成了和世界的对话方式,《夜之黑》是他1927年创作的歌曲,就像他对于自身境遇的一种写照,但是“夜之黑”却能看见更光明的星辰,是通向另一个天堂的入口——50年后,美国国家宇航局发射了一枚火箭,随着“航行者”的升空,它开始履行特殊的使命:如果发现有生物存在就会拍摄照片并传回地球,而“航行者”的更特殊意义在于将音乐变成地球人类寻找生命的一种方式,其中就有威利·约翰逊的《夜之黑》,“我的声音也在其中”——当然,50年后威利·约翰逊已不在人世,但是文德斯却通过声音的还原,让作为蓝调音乐家的威利重新在浩淼星空中发出声音。

与艰辛生活的盲乐手威利相比,30年代的斯基普·詹姆斯似乎幸运了很多,来自密西西比的他因为参加了一次比赛获奖,进入了音乐制作人的视野,他被邀请坐火车来到了威斯康辛州,然后在老厂录制了自己创作的歌曲,一个晚上他的18首歌曲录制完成,第二天又录制完了8首钢琴曲,制片人对他有着很高的评价:“那个人会取得惊人的成就。”而结束了一生最伟大日子的斯基普,带着40美元报酬离开了,脸上带着微笑的他乘坐火车返回了密西西比,“我在想那个晚上斯基普到底想到了什么?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那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时刻,他在历史上会留下什么印记?”制片人的疑惑其实变成了斯基普更光明的未来,“他感觉自己已经变成了富人。”40美元的确不是让他脱离困苦生活的保证,但是在斯基普的内心,他因为拥有了音乐,拥有了让别人能够听见的音乐而变得富有——当他回到自己的小木屋,他的唱片开始发售,从此,斯基普的蓝调音乐成为一个时代的声音,一个唱着“他只想要一只能下蛋的鸡”的歌手不仅在自我意义上完成了飞跃,更在蓝调历史上成为一座丰碑。

导演: 维姆·文德斯
编剧: 维姆·文德斯
主演: Beck / James Blood Ulmer / Keith B. Brown / Joy Brashears
类型: 纪录片 /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美国
上映日期: 2003-06-06
片长: 100分钟
又名: 一个人的灵魂 / 人之乐魂

希望在平静中度过自己一生的斯基普在时隔30年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56年迪克·沃特曼成为他的经理人,之后举办了两场音乐会,观众都在万人之上,那时的斯基普开始了人生的第二个辉煌,但是疾病却折磨着他,“我已经孤身一人,我累了,你会成为我的爱人吗?”斯基普这样唱道,这也成为他面对自身疾病的一种发问,就在生病的时候,他还是从医院的病床上跑出来,来到了纽波特音乐会的现场,而在1968年,音乐人科里姆在伦敦皇家艾伯特剧场举办了演唱会,所唱的大部分就是斯基普的蓝调歌曲,而科里姆此举的目的就是筹集资金为斯基普治病,斯基普在实施了手术之后再度创作了蓝调歌曲,不管是生命还是音乐,都得到了延续,两年后他又出版了专辑,但是癌症最后还是夺去了他的生命。

而比斯基普更早离开人世,而且带着更多遗憾而逝去的是蓝调音乐另一位现象级歌手JB·雷诺瓦,他用一把简单的吉他唱出了灵魂深处的声音,1964年的《我感觉很好》《我已沮丧好久》,1965年的《我所做的一切》《轮回》《我有一个旋转的女孩》,都在简单、即兴中表达着对人生、世界的看法,即使有自我情感的宣泄,雷诺瓦的歌声仍被看做是“上帝的语言”——就像他一首歌曲的名字一样,而因为邂逅而开始拍摄有关他纪录片的德国导演夫妇把他看成是“第一人”,因为他的歌曲里有着一种难以想象的力量。但是这个和马丁·路德·金有着几分神似的音乐人在一次意外中受伤,而医院的冷漠让他流血不止,最终告别人世,他的死带来了更大的震撼,甚至深深影响了60年代的德国青年——就像他的音乐一样,“我相信那条鲸鱼会生病”,在《鲸鱼吞掉了我》这首歌里,雷诺瓦对“信仰之死”的看法,鲸鱼吞掉了约拿,也将吞掉人类,但是鲸鱼本身也在生病,这是一种信仰治病,社会治病——他血流不止而死去,不正是某种社会冷漠的写照?

《布鲁斯之魂》电影海报

盲人威利、身患癌症的斯基普,意外身亡的雷诺瓦,他们在身体意义上,都有着某种残缺性,这种残缺性是病痛,是无助,是死亡,所以在他们的蓝调中,传递着对于生命的感悟,但是这种生命的感悟并不仅仅在于对个体的一种关切,更有着对于更深层次社会疾病的审视,威利七岁失明,据说是因为继母虐待他的时候他碱水倒入眼睛,而威利即使成名之后也始终一贫如洗——文德斯在记录威利的时候,插入了那个暴力时代的影像;斯基普所生活的密西西比,在30年代的时候很多黑人被迫离开那片土地,文德斯用一段视频表达了黑人的愤怒:“这是一百四十二个家庭,我们挨饿,我们流浪,我们失去了土地在61号高速上……”所以唱出“他只想要一只会下蛋的鸡”的斯基普所表达的是黑人最基本的生存权;而用“上帝的语言”唱歌的雷诺瓦,更是和神似的马丁·路德·金一样,关注黑人的权益,关于鲸鱼的扼杀,他的《越南蓝调》指向的是反战,“也许杀害了自己兄弟也不知道”,而《沿密西西比河而下》更是对准美国的宗教冲突,三K党,教皇,示威,以及暴乱,组成了雷诺瓦和文德斯双重文本。

一个人的灵魂在唱歌,一个人的灵魂在寻找,一个人的灵魂在哭诉,一个人也是一个时代的人,也是跨越时代的人,音乐让世界没有距离,音乐让时间连接在一起,2003年的蓝调音乐寻根,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灵魂对接,露辛达·威廉姆斯、邦妮·瑞特、贝克、坏种子乐队、卡桑德拉·威尔逊,这些歌手重新演绎着这些经典的蓝调,他们都带着虔诚和朝圣的心,领略蓝调音乐的魅力。而文德斯的影像在还原中,在记录中更是对于美国现实的一种解读,“这些歌曲对我而言,就是世界。我透过它们所认识的美国,比我读过的任何一本书或看过的任何一部电影都要真实。在这部与其说是纪录片、反而更接近一首诗的电影里,我想描述的,就是他们的歌曲和声音如何地令人感动。”所以,即使这些音乐人已经远去,但是“他们的歌曲一直在流传,他们的精神在寻找最深层的意义”,用火箭带向宇宙,而成为人类的一种声音,“这就是布鲁斯之魂的意义”,最后看不见的威利唱着1927年的那首《夜之黑》,在星空中叠印成一种永远的意象,像上帝,在黑夜里让人看见光明,让生命和音乐一起抵达深邃和永恒。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020]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