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9《一首协奏曲就是一场对话》:历史没有缺席
91岁的爷爷坐在那里,他念着献给上帝的经文:“你是多么伟大……”孙子克里斯·鲍尔斯则坐在钢琴前面,弹奏着钢琴曲,在说与谈之间,在经文和音乐之间,在爷爷和孙子之间,缓缓流淌的节奏构筑了一场对话,当两个人一起发出笑声,对话也成为了协奏曲最“动听”的一部分。
“一首协奏曲就是一场对话”,对话的展开在三个层次上构成了复调结构。首先是协奏曲本身,克里斯·鲍尔斯是著名的黑人作曲家,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的音乐就出自他之手,2020年2月8日,克里斯·鲍尔斯在洛杉矶怀特·迪士尼音乐厅举行了协奏曲《致年少的自己》首演,在这场演出中,台下有一个特殊的观众,他就是鲍尔斯91岁的爷爷,他静静地坐在那里,倾听孙子创作的协奏曲。“什么是协奏曲?”这是爷爷问他的一个问题,鲍尔斯解释了这个术语:“协奏曲就是既有独奏乐器,又有合奏组或管弦乐队,就像两个人的对话……”
独奏或者合奏,组成了协奏曲的世界,协奏是一种协作,是一种合作,而鲍尔斯所强调的是“它们就像是两个人的对话”,于是“对话”变成了一种重结构:爷爷和鲍尔斯组成了对话,而他们对话的主题就是关于协奏曲,这是“对话的对话”:爷爷在问他,鲍尔斯在回答,爷爷在叙说,鲍尔斯反过来询问,鲍尔斯问爷爷,爷爷也做出了回答,包括最后鲍尔斯弹着钢琴,爷爷念着对上帝的赞语,这一切都构成了对话,在对话和“对话的对话”中,祖孙俩交换了意见,表达了看法,一种互动又构成了跨越时间的对话。
导演: 克里斯·鲍尔斯 / Ben Proudfoot |
但是,不管是协奏曲本身的特性,还是爷孙进行“对话的对话”,对话都是在形式意义上,当他们的对话逐次展开,对话才真正进入“独奏或合奏”的深刻主题中,而这个主题和历史有关。爷爷在南方长大,自己的家族曾经为种植园主干活,“13个人在那里长大。”这是爷爷关于历史的起点,而这个起点关涉的是种族问题。爷爷回忆说,那里的黑人都姓鲍尔斯,而白人姓比弗斯;比弗斯开了一家杂货店,爷爷六七岁的时候和比弗斯家的孩子相遇,他叫那个小孩“小子”,但是爷爷的爷爷却称呼他为“先生”;在那一刻,爷爷感觉到自己必须离开这个存在着严重种族问题的地方,他通过搭便车的“疯狂”行为,离开了弗洛里达,从底特律到丹佛,再到洛杉矶,一路下来,爷爷也深刻感受到黑人的际遇:到了洛杉矶他只有27美元,为了找工作,他假装自己是中介公司,从黄页的A字幕开始一个个打电话,后来终于在洗衣店里找到了一份熨烫的工作,也在那里遇到了鲍尔斯的奶奶。
爷爷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工作,更是在20岁的时候买下了洗衣店,从此开始了“鲍尔斯家族”的洗衣事业。但是在洗衣店经营初期,爷爷需要贷款,在去银行贷款时被当场拒绝,爷爷拿回了申请贷款的表格,然后将它寄了出去,因为这不是面对面的商谈,对方无从知道他是一个黑人,终于拿到了贷款,而之后的扩大经营,也都是通过信件联系而得到了支持。这种不出面的交流,在某种意义上就不是真正的对话,因为对话者是潜在地缺席的,而这也折射出黑人和白人之间不公平的历史。但是,当爷爷回忆和讲述这段历史,当历史在黑白的影像中具体化,历史并没有缺席,而没有缺席的历史通过爷爷的口述而与现实进行了对话。
《一首协奏曲就是一场对话》电影海报
“永远不要认为你配不上现在的位置。”这是爷爷对鲍尔斯所说的话,那时的鲍尔斯已经是一个著名的作曲家,那时的鲍尔斯已经准备举办协奏曲的首演,当爷爷在家族洗衣熨烫店里,用脚踩缝纫机的方式亲手为鲍尔斯熨烫了那一件西装,实际上就是在自己和孙子之间,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建立了一场对话:脚踩的缝纫机代表着爷爷创业的历史,代表着抛弃偏见拥有自我天地的历史,而“缝纫机”变成了鲍尔斯钢琴的踏板,协奏曲《致年少的自己》便以优美的旋律回荡在怀特·迪士尼音乐厅里。所以在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从历史到现在的转场中,鲍尔斯似乎发现了爷爷的“历史”,91岁的爷爷已经被诊断出患了癌症,他的时日似乎不多,爷爷自己也知道生命即将走向终点,当鲍尔斯问他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的时候,爷爷笑着说:“最大的挑战是我的身体,我的健康,再过十年我就走到头了,所以现在要竭尽全力;当然也为后代的成绩感到骄傲,那是一份荣誉,希望在其中有我的一点功劳。”
的确,爷爷对鲍尔斯说“永远不要认为你配不上现在的位置”,就是对于平等世界的一种观念,而鲍尔斯从小喜欢钢琴曲,爷爷一直支持他,这成绩的取得当然有爷爷的一份功劳,但是更重要的是,“致年少的自己”作为鲍尔斯对自己音乐事业的回顾,里面凝结着爷爷的爱,里面更有爷爷的历史,而这首协奏曲在主题的升华中也变成了爷爷和他永不停歇的对话,就像爷爷最后念着的那句经文,“你是多么伟大”并不只是献给上帝,也献给成功的孙子,更献给写进历史中那种永不妥协、不断努力的精神。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089]
顾后:雪消融了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