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4《对上海的印象》:上海开出的三艘巨轮
《对上海的印象》是伊文思《愚公移山》中和上海有关的三集纪录片之一,如果说《上海电机厂》侧重于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动性,发扬民主精神,《上海第三医药商店》则展示了新中国城市的医疗制度和就医的群众生活,那么,《对上海的印象》则是对上海的整体性绍介,以这个城市为端点,以散发性角度记录上海人的生活:从购物到交通,从经济到教育,从出行到风俗。
片名其实决定了纪录片的内容和风格,“上海”无疑是对于这个城市的定位:上海到底是怎样一个城市?伊文思作为一个西方人,对于上海的关注其实也是让他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上海市欧洲人的幻想之城,也是财富之城……”从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讲起,西方和东方便有了连接,而现在的上海当然已经摆脱了殖民色彩,在淮海路上,一家小吃店生意兴隆,工作人员说在这里已经干了三十年,三十年正好跨越了旧社会和新社会,作为两个社会的见证人,他回忆说以前这条街是法租界,“资本家在这里过着腐朽的生活”,而解放后实施了公私合营,旁边法国人开设的店铺就和这里合二为一,都成为了为群众服务的餐饮店;外滩上有很多人在这里散步,有人还拿出了比较时尚的相机拍照,而在这附近是英租界;街上有一大群人在围观,伊文思用俯视的视角拍摄到了这一场景,听说他们围观的是一个来上海游玩的外国人……
对上海和世界的关系,伊文思大约定位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历史上它是西方的幻想之城,是殖民之城,而现在没有了租界,没有了外国资本家,只有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围观。而在中国的维度来说,上海又是怎样一个城市?在街上有两个人因为自行车发生争执,伊文思却不上前而是远远地躲开了,保持对事件记录的距离,伊文思的解释是:“他们说上海人总是颐指气使……”在街上伊文思对准一些服装店,然后旁白说:“北京人说上海居民太过花里胡哨……”这是北京人眼中的上海人,花里胡哨的另一个解释则是“时尚”,所以伊文思说:上海引领了很多中国的时尚,比如服装,比如发型。但外地人或者非上海人对上海的界定仅限于此,在对“上海”的定位之外,伊文思的重点则是围绕着“印象”来记录上海的日常,因为是印象,所以大多是在感官意义上的,因为是印象,所以大多是走马观花式的,也因为是印象,所以是记录而不是探讨。
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 / 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 |
在伊文思的镜头下,上海呈现出丰富的一面,但丰富也意味着庞杂:餐饮店里有很多客人,上海人的平均工资是一个月65元,医疗免费,物质限量供应,因为相对匮乏;有人在手帕店里,伊文思说,手帕表达着爱意;小巷里的上海人在下棋在看报在修眼镜在拔鸡毛;高楼上写着“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万岁”的横幅;孩子们手拉手经过马路,有一群学生在马路边做早操;装货的三轮车通过有坡度的桥面,有人在后面推行……正是伊文思随意的记录,70年代颇具上海特色的存在变成了珍贵的资料,一些现在听起来有些不解的东西也成为上海的一部分,比如那时候就已经有了三轮出租车,在车站附近满足了运货乘客的需求,比如交警介绍说如果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就会通知肇事者的单位,还说黄埔一年有九人死于交通事故……另外,对两个交警的采访似乎篇幅太长,当一场雨到来说到上海的气候是热带气候,夏天非常炎热,似乎也犯了明显的错误。而在这部剧集里,伊文思提到了上海的工人,他们为发展经济做出了贡献,但是他在提到文革的时候,却和在《上海电机厂》里的观点不同,“在文化大革命中,工人们使得时局保持了平衡,不会太过右倾……”这一观点更多了理性。
对上海的印象,是对上海的定位,是对上海的散发性记录,但是伊文思在对“上海”的记录中,却提炼了其背后更为丰富的隐喻,这些隐喻他以三艘巨轮联结起来。在电影开场的时候,是一艘名为“锦州号”的万吨巨轮下水的仪式,在人们敲锣打鼓中,在乐队演奏的欢快乐声中,在红旗彩带装饰的热闹上,“锦州号”下海也掀开了这艘巨轮“海上”航行的序幕,伊文思在旁白中说:“上海,中文里这个词的意思是在海上……”对上海的印象式记录从巨轮出发“在海上”开始,是对上海的一次命名,而巨轮更是代表着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成就,所以这艘巨轮代表着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在儿童画做展览上,有一幅小朋友绘制的画,上面画着的也是一艘巨轮,当然这艘巨轮没有“在海上”,而是工人们正在建设,好些孩子们围在画作前,这是儿童绘制的画作,它是儿童眼中的巨轮,它代表的是未来,是上海不断壮大走向新生活的未来;电影最后的一个场景还是巨轮下海的仪式,这不过这次的巨轮名字是“巨浪”,同样的仪式,同样是巨轮,却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上海长期以来是殖民的象征,现在是革新的根据地,中国人说,东风压倒了西风,革命之风压倒了保守之风,所以他们命名为‘风浪’……”风浪是一种独立的姿态,风浪是革新的象征,风浪是迎向困难并最终战胜的信心。
巨轮是工业经济腾飞的标志,巨轮是对未来的期望,巨轮是不断革新的象征,伊文思将三轮巨轮串联起来形成了强烈的“上海印象”,也以“上海印象”为符号解读了中国,解读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中国,解读不断走向世界的中国。
《对上海的印象》电影片头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