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6在存活的数字中游荡

20240516.png

今天有那种特殊的、切割磨光
的今天性,阳光把细枝影子投射
在漫不经心的人行道上时
将它忠实地复制。前面没有一个日子会像这样。
  ——约翰·阿什贝利《凸面镜中的自画像》

日出时间:5:08分,从有梦无梦中醒来,时间已经过了那个点,5:24分,拉开窗帘,日光早就洒了下来,没有穿过细枝的影子投射下来,完全敞开于一种白天的抵达。日落时间18:50,白天和黑夜的交错,发生在完全敞开的户外,在里面感受的是一顿晚餐的味道。没有在日出的时间醒来,也没有在日落时分驻足,对于日照时长达13.7小时的一天来说,日光的起始似乎都发生在见证之外——有些记录意义的是,在17点13分的时候,仰视天空,拍下了早就升起的那轮月亮,在晴朗的蓝天之中悬挂着,夜晚提前被定格,成为“今天”的另一种标记。

时间根本不等候什么,它只在自己的轨道上,但是从日出时分到日落时分,从日出之前的时间到日落之后的时间,它们又完整地组合成一个叫“今天”的日子,而定格又凸显着今天性——它独一无二,即使看上去一切都像是昨天和明天的复制,但是“前面没有一个日子会像这样”,当然后面也没有一个日子会像这样。独一无二的存在,今天是唯一的,今天性是独特的,它似乎必然从那些时间的数字中逃逸而出,演绎着一种叫做生活的状态:会看见什么,会遇到什么,会想起什么,会忘掉什么,以及会走过哪条街,会发生什么,一切都又变得随机,能够捕捉,能够预测,也能够计划,但是那些细节都在今天随时随地发生,总会有错过的遗憾,也总会有未知的期待。

当生活变成一种随机的存在,是不是可以随遇而安?凸面镜中的自画像,无非是一种透视法的内容,无非是在可能和不可能中建立规则,无非是用在场的方式命名——该用什么定义独一无二的今天?却还是数字:日出的5:08分属于今天,日落的18:50属于今天,日照的13.7小时属于今天,还有最高温度的28℃和最低温低的11℃,或者还有气象学意义上春天的最后一天——明天正式入夏,在明天之前的今天,是对于春天的最后注解。“我坚信不疑,我认为宇宙就是一场数字应和的非凡演奏会,而解读数字、象征性地解释数字是优越的认知途径。”命名和定义就是一种应和,数字在言说,数字在证明,数字就是唯一属于今天的数字,数字也是不会被篡改的数字。

数字当然是最真实的,把生活还原为数字,用数字解读正在发生的一切,这就是在场的今天。“假设当真实度为1时为最真实,当真实度为0时为虚无,之间为幻象。”是从虚无走向幻象,也从幻象走向真实,那个被紧紧抓住的1就在被定格的永远中。而且,数字总是在一种存活的状态中,它会变化,它会更新,它总是打破固化,总是解构静止,翻过一页是新的数字,度过一天是新的数字,甚至随时随地都会产生新的数字,而随时随地所构成的就是在场——它永远不会逃逸到幻象,也永远不会呈现为虚无,就在真实的世界里成为自己。甚至数字之顺序,总是在相邻中构建一个庞大的体系,它不是孤立的,它以前和以后形成不被终结的秩序,就像瓦尔堡想要构建的图书馆,“一个人自己的难题的解决方案,不是包含在他要找的那本书中,而是在它旁边的那本书中。”于是,在这座“今天”的图书馆里,可以顺着数字找到昨日之书和明日之书,昨天、今天和明天组成的序列或者叫生活,或者叫人生。

今天的图书馆打开了,今天的图书馆也将关闭,关闭之后再打开就是明天的图书馆,它依存在今天的旁边,它就是今天的延伸,而图书馆里的每一本书在今天的命名里就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它被保存,被记录,一种档案的存在,但是又会构建新的序列,层层叠叠,纵横交错,它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迷宫,“和真正的迷宫一样,这个图书馆引导读者走向他的目标的方式是使他迷路”,在迂回中迷路,在迷路中迂回,最终一切都是今天的自己。所以在今天被命名的纪念日里,甘愿于一种迷宫式的生活:庞大的图书馆,复杂的图书馆,交错的图书馆,浩荡中没有别人,只有一个在数字中穿行并命名了数字的人,它就叫做“我”。

“直到我找到满意的数字为止。”在属于我的今天,在属于我的“春天的最后一天”,在属于我的图书馆,最后的数字更新如下:这是人生的第17898天,这是“或。者”开通的第5693天,这是“或·历”的2031年1月1日。

20240516-1.jpg

17:13分的月亮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49]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