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讹诈》:声音作为一种影像
资源中的《讹诈》有无声版和配音版两个版本,它们共存于文件夹中,当对观影进行选择,唯一的原因是无声版没有合适的字幕,所以进入到了有声版之中:是字幕、画面和声音等元素的齐全性,以对这部英国第一部有声片的“窥视”,完成了对希区柯克电影新时代的一种解读。
从无声到有声,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共存”的关系,甚至是一种过程的展示。1927年10月6日,艾伦·克罗斯兰导演的《爵士歌手》上映,这是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有声片,声音这一技术的运用已经超出了声音本身,它标志着电影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希区柯克的这部电影完成了拍摄,在制作时制片商要求加入声音元素,这只是某种试验,因为他们只想在电影最后一部分加入声音,但是希区柯克“悄悄”给整部电影都录上了声音,在并没有后期制作的情况下,希区柯克让更有纯真英语发音的女演员琼·巴里为女主安妮·奥德拉配音,琼·巴里就站在屏幕外用麦克风对话,其他的配音部分也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但是这部电影在上映时考虑到电影院的设备,还是推出了有声版和默片版两个版本,同时,因为是后期加入了声音元素,所以有声版的前15分钟也保持了默片的风格。
前15分钟的默片和后70分钟的配音,这种共存恰好构成了希区柯克从图像叙事到声音叙事的转变的文本。在前15分钟,希区柯克更多依靠画面来叙事,一开场就是一个足以惊艳的镜头:整个画面只有一个快速在转动的轮子,它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表现了速度,这是一辆正在行驶警车的车轮,之后是警车上的警察发出给“特别行动小组地18组”的电报,然后是汽车到达,警察下车,穿过街区然后敲开了妇人家的门,之后便走上楼梯——楼梯、门成为希区柯克之后最为经典的元素,它构成了一种纵深的空间感,预示着一种未知和可能性。之后警察打开了最上面的那扇门,门里面是一个拿着报纸看不到面部表情的人,之后镜头转向这个人的“内部”,他拿着报纸,然后目光扫描到墙上的一面小镜子,从镜子中看到进来的两个警察,然后画面转换到旁边桌子上的一把枪,男人迅速去拿枪,但还是被警察占得先机,于是男人被警察带到了警察局。在警察局,男人面对探长沃尔斯,交代了自己所做的事,这一交代过程是通过烟灰缸和那根燃着的香烟变化来表现,之后是“嫌犯指认手册”,是指认现场,是“起诉”,是按下指纹,是“拘留室”——整个追捕的过程通过这15分钟富有动作意义的画面得以展现。
导演: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当办案结束,弗兰克和同事准备下班,“啊,今天比我们预想的要早完事!”这是电影中第一次出现的台词,正是这句台词将15分钟的默片带入了有声部分,也开启了希区柯克有声片新的时代。在默片部分,声音也是存在的,但是声音只是一种画外音,而当进入配音版之后,电影从纯视觉媒介变成了视听结合的媒介,声音和画面的组合,拓展了电影的叙事空间,同时赋予画面时间感,起到了增殖的效果。在有声部分里,希区柯克一方面继续探索图像的叙事语言:“新英格兰场伦敦警察厅”的牌子以特写的方式呈现,而且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这是弗兰卡作为调查员工作的地方,更是爱丽丝两次进入的场所,第一次是在案发前她等男友弗兰克下班,这是一次轻松的“进入”,而后一次她作为凶手在经过内心斗争之后前来自首,这是一次背负着压力的“进入”;后来在和弗兰克去餐厅的时候,趁着弗兰克起身的间隙,从包里悄悄拿出一张撕过的纸,上面写着“周二晚上六点半我会在这儿,你来吗?”故事由此拥有了悬疑:这张纸条是谁写的?爱丽丝是不是背叛了弗兰克?后来爱丽丝以不想看电影为借口,气走了弗兰克,她则顺利和克鲁约会,这也解释了刚才的疑问,悬疑被破解了,但是和克鲁一起到他的工作室时,克鲁又收到了一张纸条,他避开爱丽丝去找房东,问了关于写下纸条的这个男人的信息,画面没有展示纸条上的内容,和克鲁谨慎的做法一起又构筑了悬疑:到底是谁写的纸条?克鲁为什么如此小心?而实际上这个悬念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揭开,写这张纸条的是曾被关过监狱的崔西,作为“讹诈”者,他想要从爱丽丝杀人那里得到封口费,但是警察局掌握了这张纸条的信息,崔西落荒而逃,最后逃到了“大英博物馆”,最后在走投无论中从屋顶撞碎玻璃坠亡,但是崔西到底写了什么?他为何要逃?始终是一个悬疑,希区柯克也没有打算要把这个悬疑解开。
当然在这部分中最具有希区柯克风格的便是“手”的运用。克鲁带爱丽丝来到自己的工作室,在教她画画,为她弹琴,让她换上白色裙子之后,想要趁机占有她,爱丽丝极力反抗,最后她被克鲁推进了那块帘子后面,于是“帘子后面”成为了画面之外的存在,却成为了剧情最重要的部分,先是爱丽丝从帘子后面伸出的一只手,这只手在挣扎,很快就被重新拖进了帘子里,之后爱丽丝的手再次伸出,手无意中抓住了旁边切面包的刀子,然后握着刀子的手又藏进了帘子里,随着帘子里的动静渐渐平息,从里面掉出来的还是一只手,只不过这只手没有挣扎,他是克鲁的手,而不动的手也预示着克鲁已经被爱丽丝杀死了。从爱丽丝的手到克鲁的手,从挣扎的手到静止的手,手的变化印证的就是整个杀人过程,但是希区柯克强调的“手”也超越了身体器官这一层面,它变成了爱丽丝的阴影,在离开现场之后,画面闪现出那只从帘子后面垂下的手,在过马路的时候,看见交警指挥的手,又想到了克鲁的手,而在黎明的街上,爱丽丝经过一个流浪者的时候,看到了他睡着时垂在那里的手,于是发出了一声尖叫——但是画面迅速切换到了房东,她发现了死去的克鲁。这一声尖叫连接了爱丽丝和女房东,既可以看做是爱丽丝恐惧的尖叫,也是女房东被惊吓的尖叫。
《讹诈》电影海报
也正是在这一声尖叫中,希区柯克实现了转场,更是完成了声音影像的构筑:不再是单纯配以画面的声音,而是形成了一种和画面一样自足的叙事体。依然是手,之后的爱丽丝看到了街上闪烁的霓虹灯,而霓虹灯的图案正是拿着刀的手,这是画面的叙事;在一家人吃早餐的时候,女顾客说起发生的凶杀案,“如果用刀子,那一定是错的。”然后不断重复“刀子刀子”,而这重复的声音更像是爱丽丝内心的声音,它加剧了内心的恐惧,终于爱丽丝父亲让她切面包的时候,爱丽丝手中拿着的刀掉落在地上。尖叫和“刀子”是希区柯克在这部电影中完成的最经典声音影像,但是属于希区柯克的第一次,声音毕竟没有展示出它的丰富性,电影中没有独白,没有解说词,在人声的运用中更多就是对话。
实际上,电影讲述的故事除了崔西的身份具有一定的悬念,整体上故事并没有多少被隐藏在冰山下的部分,希区柯克甚至完全告诉了观众这起案件的发生,最后爱丽丝的自首将故事简单地推向了结局。但是希区柯克却从这部电影开始确定了自己的风格,《房客》可以看做是希区柯克黑色电影的开山之作,但是从《讹诈》开始,希区柯克开始主动构筑他的犯罪电影,而声音影像带来的叙事则变成了一种革命,就像弗兰克和爱丽丝在餐厅讨论电影时,就说到了20世纪初惊悚小说之王埃德加·华莱士,更是说到了犯罪电影《指纹》,“导演是真正的罪犯”,弗兰克的这句话像是对希区柯克的某种定义,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希区柯克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希区柯克式”的黑色电影时代正式开启!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