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7 存在的苦妓和虚无的局外人

单本的《荀子》就像“局外人”,在周五的时候就已经送达,而且还是送货上门,在我刚要进入午睡状态的时候,快递小哥轻轻推门而进,把这一册先期抵达的图书交到我的手中。而一起下单的其余11册图书似乎并未有这样的境遇,在下单时看到预计送达的时间是周五或者周六,当《荀子》的状态为配送成功的时候,它们的状态却是“尚未配送”。直到今天在亚马逊“我的账户”里,才看到其余11册图书显示的状态也同样变成了“配送成功”,我知道这些图书已经送到了传达室,但是和以往一样,为何快递没有打电话告知我图书已经送到?其实,这些书昨天就应该送到了我的手上,在“跟踪你的包裹”里看到,昨天0:44的时候,包裹送达配送商处,9:45已经到达杭州配送站,9:47从配送站出发了,而到了14:36,商品已经完成了配送。

这一月的图书是5月12日下单的,本来就是希望能在生日当天拿到,使之成为自己的生日礼物,但是就是因为快递员的疏忽,才在隔了一天收到包裹,也算是有点小遗憾。但如何来说,这12册的图书作为又一次的促销活动商品,再次让我拥有一种折价的喜悦,亚马逊正在举办的活动是“悦读文学·满300减100”,所以这些原价为436元的图书,最后下订单的优惠价为220.20元,折扣力度为5折多一点,也就是以半价的优惠拥有这些准生日礼物。

荀子 荀况 著 中华书局 36.00元亚马逊18.20元
“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的强本节用主张,“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的民本观点,作为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而在《荀子》中,荀子一反“性善”说,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须要“师化之法,礼义之道”,通过“注错习俗”、“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才可以为善。荀子强调后天的学习。本书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种。

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胡适 著 漓江出版社 36.00元亚马逊18.20元
《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对中国中古思想史进行研究讨论,集中辑录了胡适关于中国中古思想史的研究与讨论,对中古时期中国思想的发展和演进作了较为精密的论述,尤其列举了大量的史料来详细论证当时的宗教气氛和思想的宗教化倾向,为今天的中古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所创的体例,也成为20世纪学术史的一种范例。《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分为《齐学》、《杂家》、《秦汉之间的思想状态》、《道家》、《淮南王书》、《统一帝国的宗教》、《儒家的有为主义》七章以及十二讲的《附录·思想小史》。

存在与虚无 萨特 著 三联书店 68.00元亚马逊34.30元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流传深广的思想,个体有了自由,必须面对他人,我们两个人不能成为一个人,其根源就我们的意识多样性。而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圣洁百合 厄普代克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45.00元亚马逊22.70元
“让我把女人的事说完。她们只要两种东西,特迪,你的钱和你的睾丸。要你的钱是为了花,要你的睾丸就只有天知道是为什么。什么也不为,我猜,她们就是不想让你有那玩意儿。”在“兔子四部曲”问世5年后,厄普代克推出了《圣洁百合》,小说以克拉伦斯一家四代人为载体,写出了美国科技的发展,尤其以电影为代表的技术变革与宗教观念的变化所引起的道德观的堕落。作为其晚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圣洁百合》对美国本世纪的宗教和社会道德沉沦这一社会现象作了全景式的记录、报道与剖析,堪称一部美国20世纪道德的沉沦史。《纽约时报》评论说:“它迫使我们不得不重估所谓的美国梦以及信仰(以及对于信仰的渴望)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作用。”

哲学的慰藉 阿兰·德波顿 著 上海译文版社 30.00元亚马逊15.20元
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这六位西方哲学史上的哲学家,构筑了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的主体,这是一次以其英国式的笔调引领我们进行的一次轻松哲学之旅,典雅风趣,阐述了哲学对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缺陷、伤心和陷入困难的慰藉。哲学或者并不是枯燥的,阿兰·德波顿认为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义——“爱智慧”。阿兰·德波顿以自己驾驭文字的才华把通常是枯燥晦涩的哲学思想写得生动活泼而通俗易懂,把哲学从高头讲章拉下来,进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它的文字在译者资中筠先生看来是“简洁而优雅,机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深得英国古典散文的传承”。

棉被 田山花袋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元亚马逊10.10元
1902年田山花袋的中篇小说《重右卫门的末日》是自然主义的标志,而五年之后的《棉被》则被称为“私小说”的第一作,其摒弃理想,不要技巧,只作客观、露骨的描写在这部作品中表现突出,并以赤裸裸的情欲描写引起广泛注意。男主人公时雄厌倦与妻子的生活,对女弟子芳子产生了爱恋之情,并在想象中将其作为自己真实的情人。芳子的发香、笑容、眼神充斥着时雄的生活,一次次产生性欲冲动,“看似美丽的眼神、让人倍感温柔的态度,或许都是无意识和无意义的,就像自然绽放的花朵给人带来慰藉一样。”但又囿于传统,只好强压自己心头的爱欲。当芳子有了年龄相当的男友时,他无法占有芳子,所以当芳子离开后,时雄盖上芳子的棉被,埋头闻着芳子棉被上的余香,肆意地哭泣发泄……

巴卡卡伊大街 贡布罗维奇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7.00元亚马逊13.60元
“今天,当我重读这些相距遥远的短篇小说,我对自己说:嘿!挺丰盈的啊,它颤动着让人惊奇的‘短路’,以及出乎意外的景象,仿佛噼里啪啦串响着诙谐和游戏!……这是为了使诗意显出高贵,为了在荒诞中抵达神圣的无知。”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如此评价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里的作品。1933年首次出版时名为《未成年时期的记忆》,1957年再版时增加了五篇,作者将集子改为现名,巴卡卡伊大街是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住过的一条街道的名字,贡布罗维奇在多年之后重读自己这些早期作品,依然为之赞叹,而不是悔其少作。这是贡布罗维奇创作生涯的开端,也是打开其长篇小说的一把钥匙。收录了《一件臆想杀人案》、《老鼠》、《宴会》等十篇短篇小说。

局外人 加缪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00元亚马逊9.60元
“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有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依然是幸福的。”冷漠的世界里或者有爱和幸福,但是最终指向的却只是荒诞和虚无,而在这样荒诞和虚无的世界里,加缪却敞开心扉进行着反思和对抗,萨特评价说:“加缪在本世纪顶住了历史潮流,独自继承着源远流长的警世文学。他怀着顽强、严格、纯洁、肃穆、热情的人道主义,向当今时代的种种粗俗丑陋发起胜负未卜的宣战。但是反过来,他以自己始终如一的拒绝,在我们的时代,再次重申反对摈弃道德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反对趋炎附势的现实主义,证实道德的存在。”在这条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上,优雅的无聊也是一种态度。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 让·米特里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72.00元亚马逊36.40元
法国“电影符号学之父”克里斯蒂安·麦茨说:“《电影美学与心理学》是一部难以逾越的经典。”这句评语或者就是指出了让·米特里将电影美学和心理学结合而书写了一部电影理论史,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加上各种经典电影理论时期的论述,形成一份电影理论的总纲。让·米特里是法国电影理论家,电影史学家,电影教育家,法国电影学院教授,实验电影导演,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办人。《电影美学与心理学》收录了《谁是一部影片的作者?》、《生产常规》、《美国的生产常规》、《艺术家和艺匠》、《影片的作者》、《作者和作品》、《电影和语言、电影与语言》、《几点说明》、《影片影像和语汇表达形式》、《景框和它的限定元素》等章节。

时代的精神状况 卡尔·雅斯贝斯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30.00元亚马逊15.20元
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在1930年完成了《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中,他回顾了西方人“时代意识”的起源,描绘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之一,雅斯贝斯主张哲学是对存在的主观解释,认为哲学应当为人的自由而呼吁,应当注重人的生存,并以此为一切现实的核心。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中,他就阐述了这样的时代的精神状况,具体内容包括技术和机器成为群众生活的决定因素、企图证明被当做绝对而表述的生活秩序能够建立的种种尝试、当代生活秩序的危机状况、整体的不可理解性、个体自我在当代状况中的维持等。

苦妓回忆录 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南海出版社 25.00元亚马逊12.60元
“我唯一的解释是,就像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事会被忘记一样,有些未曾发生过的事也可能留在记忆里,彷佛真实发生过一般。”作为马尔克斯小说的封笔之作,首印130万册、一周内加印50万册的西班牙语出版奇迹只是写在腰封上的数字,《苦妓回忆录》像是对于马尔克斯叙事的一次真正告别,一封情书带来的是爱的渴望,还是一种虚无?一个老记者为了庆祝自己的九十岁生日,给妓院老鸨打电话,要找一个处女过夜,重温旧年激情,真正面对少女时无动于衷更像是一个寓言,而这种疯狂的爱给他带来的仅仅只是回忆,是自己一生的风流与荒唐,是历历在目的情欲与混乱之爱的轨迹,是一生的堕落而孤独。这或者正像七十岁的马尔克斯一样,在老去的记忆中找寻一种极端、纯洁、不可能的爱的价值。

纽约三部曲 保罗·奥斯特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8.00元亚马逊14.10元
深夜突然而至的电话,一年而一无所获的跟踪,还活着的失踪者,在纽约这座“玻璃之城”里,到处是游荡的“幽灵”,总是闯入“紧锁的房间”,无论是电话、监视,还是书信,总是不期而遇,却又制造新的悬念,它们是现实的一部分,却又跌入到无限的虚构中,奥斯特正是抛弃了传统的侦探小说的路子,通过营造哥特式的紧张气氛,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来诱使读者与之一起踏上追寻身份和存在意义的心灵之旅。而这种悬念,或者就叫孤独:“孤独包围着他,把他关在里面,随之而来的是他从未体验过的比恐怖更可怕的感觉。这使他非常迷惑,他总想尽快地从这种状 态转入另一种,于是长时间来,他就在这两种极端的状态中来回折腾,不知道哪一种是真实的,哪一种是虚假的。”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5806]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