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2《“公民凯恩”之外的战斗》:只有一个赢家
一个是美国报业的传奇人物,一个是美国电影界的天才,一个缔造了传媒业的帝国,一个开创了电影的另类魔法,但一个和另一个相遇,他们到底会迸射出怎样的火花?这是美国公共广播公司节目《美国体验》的主持人发出的疑问,就像这部纪录片的片名一样,围绕着电影《公民凯恩》,故事的原型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和导演奥逊·威尔斯被列于两边,而且是不可调和的对立两边,当他们迸发出火花,绝不是能够产生另一种更大力量的碰撞,而是几乎导致了两败俱伤的毁灭,所以他们的矛盾在节目中被定为是一场战斗,而且是“关于膨胀的自我”导致的战斗。
既然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既然是膨胀的自我,那么在赫斯特和威尔斯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共同点,那就是对权力的崇拜,那就是不可一世的野心,那就是从不视对方存在的傲慢。纪录片就是以这样的处理方式将两者置于对立之中:从赫斯特的童年故事开始讲起,这个家族就拥有“大牧场”富二代甚至在童年就向母亲要求拥有问啥城堡,被哈佛开除之后,赫斯特的野心就表现为对报业的改革,但是他的改革绝不是为了在正常轨道让新闻产生生产力,而是以博眼球的方式制造新闻;“奥维斯是那个可以理解年轻赫斯特的人”,这一句过渡,就把纪录片的叙事从赫斯特转向了威尔斯,一个九岁丧母、六年后父亲酗酒去世的孩子,他的童年本身就是一个谜,这个谜造成的困扰不是童年生活本身,而是威尔斯如何有了之后不肯认输的性格?他斗牛,他喝酒,他演戏,20岁来到纽约的他,把改革戏剧当成了自己的理想,邀请根本没有演戏经验的黑人出演《麦克白》,威尔斯说是让戏剧走向大众,但实际上却是在打造自己的魔法世界,当他在电台中播出了《世界大战》这一虚构的广播剧,他的天才创造力得到了发挥,那档关于火星人降临地球的灾难性“报道”引起了大众的恐慌,而威尔斯在节目取得成功之后,微笑着宣布:“这只是一场表演。”
赫斯特建造的那个传媒帝国,同样是一场表演,他把报纸当成了自己政治的“演说台”,赫斯特在美西战争期间“制造”了太多的新闻,甚至在阿瓦格琳娜的监狱旁边租了一个房间,连篇累牍报道这个古巴囚犯的故事,“赫斯特不断制造新闻,都是冲着白宫去的。”和威尔斯一样,赫斯特声称未来的政治属于民众。但是他竞选纽约市长、州长以及总统,都以失败而告终。在52岁时迷恋上18岁的玛丽安之后,赫斯特开始投资拍摄电影,在让玛丽安实现自己演员梦之外,赫斯特不断炮制好莱坞的花边新闻,一切都掌控在他的受众,就像他对待想要的东西,只有一句话:“买下它。”和赫斯特一样,威尔斯也开始建造自己的电影帝国,24岁的他签约了雷电华电影公司,公司给他完全的支配权,“威尔斯得到了开启这个王国的钥匙。”
导演: Michael Epstein / Thomas Lennon |
如果从童年到创业,再到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赫斯特和威尔斯在性格上只是有些相似,但是当那部《公民凯恩》的电影开始拍摄,两个人出现了交集,也正是这部电影让他们站在了对立面:威尔斯在曼科的提议下,根据赫斯特的故事创作了《公民凯恩》,当然这是一个虚构的赫斯特,对赫斯特传奇背后故事的挖掘体现在“玫瑰花蕾”这个性暗示之上。而在这期间,赫斯特却遭遇了重大打击,在经济大萧条期间,他的读者和市场不断失去,他的帝国开始摇摇欲坠,为了挽救颓势,他不仅攻击当时美国的税收政策,更是不断制造低俗报道,就在这时他知道了《公民凯恩》这部电影,正是这部电影触及了赫斯特的神经,他通过政治力量对威尔斯进行了打压,甚至污蔑威尔斯是“共产主义分子”,威尔斯被FBI调查,并被列入了黑名单。
《公民凯恩》这部电影最后在1941年上映,是威尔斯反击的胜利,但实际上这是两败俱伤的结果:在奥斯卡奖评选中,这部电影获得了9项提名,但是最后只获得了一个象征性的最佳剧本奖;虽然这部电影历经岁月的洗礼,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但是威尔斯“出道即巅峰”,从此好运耗尽;而10年之后赫斯特逝世,这个帝国的制造者也成为了人生的失败者。可以说,围绕着《公民凯恩》爆发的战斗,谁都不是赢家,但是在赫斯特和威尔斯之外,却属于另一个赢家,那就是作品本身,它成为了最伟大的电影,也许除了电影本身之外,这场战斗也给《公民凯恩》带来了另一种影响力。
《“公民凯恩”之外的战斗》电影海报
实际上,赫斯特和威尔斯被置于战斗的对立面,并非是两个伟大美国人之间的战斗,赫斯特成为帝国的制造者,成为权力的独裁者,采用的是不光彩的举动,或者说纪录片对他进行着一种道德批判。但是威尔斯成为演艺奇才,更多的是依靠他的创造力,在这个层面上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公民凯恩》也是一部被创作的电影,绝非是赫斯特的传记,所以当赫斯特利用政治和经济对威尔斯打压,甚至威尔斯从此沉寂,后半身的坎坷经历也是对以赫斯特为代表的美国资本权力的讽刺。但是,两个人的悲剧又具有相似性,这就是他们身上的那种“膨胀的自我”。赫斯特是独裁者,是暴君,要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满足自己的愿望,他更以“买下它”制造了自负的神话,而威尔斯也永远是一个自负的人,他把自己的傲慢、野心和强势都投射在“公民凯恩”身上,可以说,他也是现实中的“公民凯恩”,和赫斯特的斗争,后半身的颠沛流离,何尝不是这种自负的代价?
所以《公民凯恩》撇除之后政治上对威尔斯造成的影响,它其实也是威尔斯的自传,当凯恩带着疲惫的身体从增殖的镜子中走过,这一幕似乎也成为了威尔斯命运的写照。“似乎我能做的事没有任何限制”,威尔斯曾经对着镜头这样说,当“公民凯恩”式的命运在自己身上重现,威尔斯甚至并没有和现实妥协,在他看来,“如果”是另一个传奇的开始:“我从根本上犯了个错,那就是坚持搞电影,但这是我不会后悔的错误:如果《公民凯恩》之后我马上离开电影界,我可以更成功。”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