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1《皮浪学说概要》:我们最终止乎存疑

20240901.png

怀疑论者,作为人类的热爱者,希望尽其所能地通过论证来医治独断论者的自负与鲁莽。
   ——《第三卷》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比喻,当怀疑论者成为人类的热爱者,他并非仅仅是为那些受伤的灵魂现出自己的爱,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就是治疗疾病的医生,而且可以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对于身染重病的人采取重度治疗的疗法,病情较轻的则采取轻度治疗,这也就是塞克斯都回答“为什么怀疑论者有时故意提出说服力较弱的论证”的答案,不管那种方法,都是为了治好那些疾病,“因此,从怀疑立场出发者,并不迟疑于有时提出说服力强的论证,有时提出说服力显得较弱的论证,这是有意为之,因为对他来说通常较弱的论证足以实现目标。”

但是正因为怀疑论者成为了治疗疾病的医生,他是不是将自己放在了对与错的判断者位置上?是不是治疗的方法论后面有了信念?或者说当怀疑论者构建了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他已经取消了最高意义上的“存疑”?从出发点来说,怀疑论者所要医治的是独断论者的自负和鲁莽,为什么在怀疑论者看来独断论是一种自负和鲁莽的学说?当怀疑论者做出判断并要医治自负和鲁莽,他自己是不是也变得自负和鲁莽?或者说,在这个做出了判断并要付诸实践的结论面前,怀疑论者是不是陷入了他们提起的那种自我指涉,并在自我指涉中进入到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甚至于自我反噬之中?

这或者是怀疑论者本身陷入的某种困局。在个人信息成谜的塞克斯都面前,《皮浪学说概要》却成为了集思想性和史料性于一身的经典,在这本完整呈现了怀疑论的本质、目的、表述、论式以及反驳独断论的主要论题的著作中,塞克斯都在第一卷中就明确指出了怀疑论者的对立面是独断论者,因为他们声称自己“发现了真理”,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斯多亚主义者以及其他人,他都把他们看做是独断论者,正因为他们认为已经发现了真理,让真理的研究在此画上了句号,所以是一种独断的表现。塞克斯都把对真理研究的态度分成三类,除了独断论之外,还有如科雷托马科、卡尔内亚德及学园派其他人,他们表明真理是不可理解的,但他们并非是怀疑论者,因为怀疑论者对真理的态度只有唯一的一种:继续研究。

继续研究意味着什么?独断论者或学院派都对真理有着一个明确的态度,肯定的或否定的,而怀疑论者对真理的态度是“继续研究”的进行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怀疑论,塞克斯都列举了怀疑论的其他命名:或者是出于追问和探究的活动而被称为“追问派”,或者是出于追问之后的感受而被称为“存疑派”,或者是对肯定或否定感觉茫然无措而被称为“疑惑派”,或者和皮浪的观点一致而被称为“皮浪派”,无论是追问派还是存疑派,或者疑惑派,都是一种不持有对真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所以塞克斯都对怀疑论有一个经典的论述:

怀疑论是一种把现象和思想以任何一种方式相互对立起来的能力,由之而来的是,因为被对立起来的东西和论证之间的等效性,我们首先进入存疑,随后达致宁静。

塞克斯都对这句话的关键词逐个进行了分析:怀疑论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像独断论那样出于刻意雕琢的能力,也不是亚里士多德阐述的和“非显明之物”相关的潜能,它是一种“能够”的简单意义;这种能力是对现象和思想相互对立的能力,什么是现象?现象就是“感觉对象”,它的对立就是“思想对象”;如何形成相互对立,这样一种能力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发生的,它可以是现象和现象,可以是思想对思想,也可以两者交叉,也就是说它穷尽了一切方式,涵盖了对立的所有形式;而且,现象和思想“以任何一种方式”对立,意味着怀疑论者不去研究现象如何显现,思想如何被思想,而是简单理解这些东西;“被对立起来的论证”具有等效性,这意味着不是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意义上论证,而是在相互矛盾具有的等效性上论证;等效性意味着可信性与不可信性方面效力是相等的,也就是说,相互矛盾的论证任何一方都不具有优先性;这就是存疑,它是心灵的一种“站立”状态;而怀疑论的这种能力,它最后的目标就是进入到宁静,“宁静是灵魂不受烦扰和平静淡定的状态。”

这样一种论述表达了怀疑论的态度、方法和目标,塞克斯都认为,怀疑论就是为了向往宁静,当人们被事物中的矛盾所烦恼,想要研究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并不能获得宁静,而怀疑论者认为“每个论证都有一个对立的等效论证”,所以他们停止判断,进入到不持有任何信念的状态中——在这里怀疑论所扬弃的信念,就是对某种知识领域非显明之物的认同,因为认同所以要加以肯定,所以要进行判断,也因为肯定的存在,否定的说法也必定存在,当持信念者提出“一切都是假的”这个信念并用于判断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将自己也否定为假的东西,所以怀疑论不持有信念,他们不对非显明之物表达观点,在塞克斯都看来,怀疑论所质疑的不是现象本身而是对现象的解释,现象在他们看来时表象,是系于被动和非自愿的感受,所以是不受质疑的,而当对现象要做出解释,就意味着有了判断,有了对错,持有了信念——塞克斯都举例说,当我们说蜂蜜是甜的,就是指它对于我们感官来说是可以感受到的,这就是本身就显明的现象,但是如果你推断出蜂蜜是甜还是不甜,当有了判断有了推论,那么这种对现象的解释就会受到质疑。

编号:B31·2240621·2142
作者:【古希腊】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著
出版:商务印书馆
版本:2022年10月第一版
定价:58.00元当当29.40元
ISBN:9787100215299
页数:335页

所以怀疑论的目的是让万物保持其自身,这就是“万物为之而行或为之而思”,万物不为他者而行,不为他者而思,不建立终极目标——怀疑论的目的就是在观念上是宁静,在不可避免的事情上是节制,而这就是存疑的一般论式:“宁静跟随对一切事物的存疑而来,存疑是由事物的对立所产生的。我们或者把现象与现象对立,或者把思想与思想对立,或者把它们交叉对立。”对于这个一般论式,怀疑论者的“老一代”发展出了“十大论式”:第一,基于动物的多样性。第二,基于人的差异。第三,基于感官构造的差异。第四,基于境况。第五,基于位置、距离和场所。第六,基于混合。第七,基于存在物的量和构成。第八,基于相对性。第九,基于发生的经常性或罕见性。第十,基于规律、习俗、法律、神话的信仰和独断的假说。这十大论式所强调的是多样性背后的差异性,所以当现象具有相互矛盾的不相容性、不和谐性和冲突性,对差异性的尊重就是一种存疑,所以塞克斯都说,通过十个论式“我们最终止乎存疑”。

而怀疑论者“新一代”则提出了关于存疑的“五大论式”:第一个是基于分歧,第二个是陷入无穷后退,第三个是基于相对性,第四个是假设,第五个是循环推理。因为现实中的问题存在着无法判定的分歧,所以不选择也不否弃任何东西,这就是止于存疑;因为用来保证所提出问题之可信性需要另外东西来保证,另外的东西又需要其他的东西,直至无穷,所以在缺少建立论证的立足点的现实中,只能存疑;因为呈现出的现象具有相对性,所以存疑;因为迫于无穷后退,所以设定未经确证的东西为出发点,但是用未经确证的东西来确证另外一方,这种假设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保持存疑。除此之外,还有两大论式,“所有被理解的东西似乎或由自身或由他物来理解,通过表明任何东西既不能由自身也不能由他物来理解,他们似乎对一切事物采取犹疑态度。”十大论式和五大论式和两大论式,都是基于怀疑论的基本论式而发展的,万变不离其中,一切的论式都是为了存疑,而一切的存疑都是为了反驳和揭露独断论者的错谬。

此外塞克斯都还介绍了怀疑论者常用的短语,“不比什么更”“任何东西都不应确定”“绝不比什么更”,这些表达的短语就是取消判断,就是不持有信念,就是存疑,还有“或许”“可能”“大概”以及“我不做任何确定”“一切都是不可确定的”“一切都是不可理解的”“我理解不了”和“我不理解”等等,它们的内核其实只有一个:不可说,不可说就是不作判断,不持信念,不断定——既不说是真也不说不真,既不说是对也不说是错,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无疑,怀疑论的这种“存疑”并非是在日常生活中,而是对待事物的哲学理念上的,所以怀疑论在被批判甚至否定之后,在16世纪塞克斯都的著作被重新评注后,引起了哲学上的震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法国人文主义以怀疑论为武器揭露了理性的虚妄,他们批判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的“反智”色彩和虔信主义的滥觞;怀疑论作为一种“活的”思想进入近代知识论的视野,笛卡尔、洛克、巴克莱、休谟、康德都从中获得了启示,有人认为巴克莱的经验论立场就是一种“反皮浪主义的皮浪主义”,休谟坚守的自然主义信念就是皮浪对于日常世界的信念,是“近代皮浪主义者”或“后皮浪哲学家”;还有人认为,皮浪主义启示了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和对常识世界的守护,摩尔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实证主义、后实用主义者罗蒂的“教化的”哲学、福柯和德里达的后现代哲学,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皮浪主义传统的延续。

的确,怀疑论的“万物为之而行或为之而思”的观念,存疑的态度,不持有信念的方法,以及宁静的目标,都对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产生了冲击,他们之所以强调“存疑”,就是不对现象作解释,不对真理作判断,就是强调多样性、差异性,但是当一切的差异性都变成了他们放弃判断和解释的理由,那么这种存疑是不是在另一个意义上落入了相对论的窠臼,而且是绝对的相对论?这种毛病在第二卷和第三卷对于逻辑、物理学和伦理学的阐述中可以看出来。在逻辑方面,怀疑论在对“标准”的阐述中认为,标准就是独断论者用以判断实在性和非实在性的东西,他们把标准看成是可信地确立真理存在的工具,肯定和真是标准的用途,所以它破坏了对立的等效性,即使标准是存在的,在怀疑论者看来也是一种无用和虚妄,因为真理是非真实的,因为“真”是不存在的,所以对于标准也是存疑的。同样,证明被说成是一种由一致同意的前提揭示出非显明结论的论证,怀疑论认为,证明是非真实存在的,它是通过概念包含的要素推得,当论证由命题组合而成,而组合之物是不可能共存的,所以当说第一前提时第二前提和结论尚未存在,当说第二前提时第一前提也不复存在,结论当然不夫存在,“因为论证的组成部分相互间并非共存,所以论证似乎是非真实存在的。”

同样,从普遍到特殊的演绎,从特殊到普遍的归纳,都因为事例不可能被穷尽,所以无法得出完整的结论;定义“因陷入无穷”而绝对定义不了任何东西,所以定义是不必要的;划分是让名称成为“所表示的东西”,或者整体被划分成部分,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没有一个方面属于划分的知识。”如此,怀疑论者对标准、记号、证明存疑,继而对演绎、归纳、定义和划分的知识存疑,最后对辩证法存疑,“就辩证法家所说的而言,真与假是不可理解的,为此我们通过大量的论证,尤其是通过推翻其推理效力的证据,也即证明和不证自明式来表明这一点。”

逻辑部分的存疑,或者很多是一种抽象意义和形式意义的阐述,而在物理学上,怀疑论也将相对性看成了绝对性,从而否定了很多启示本就显明的现象。从本原的论证开始讨论,在关于神的阐述中的确带来了启示:怀疑论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不持有任何独断地信念声称神的存在,不是在实际生活的经验意义上,也就是说不是独断论意义上的有神论者而和无神论者,而是在反对独断论的意义上说神不存在、神不能预知万物,也就是说,他们所反对的就是独断论者的鲁莽:独断论者或者声称神是有形的,或者声称神是无形的,或者声称神是人形,或者声称是非人形……不管什么样的观点,怀疑论提出的问题是:既然神无法具有一致同意、共同承认的概念,怎么还会有神的一致意见?神存在是自明的?那么为什么独断论者无法形成神的性质、居于何处等一致的看法,那么神就是非显明和需要证明的;如果神是不显明的,当然无法通过显明的东西来证明,“因为用来证明神存在的非显明的东西本身需要证明,不再是非上显明的而是显明的了。”既然神不自我显现,也不通过他的结果来理解,所以神是否存在就是不可理解的——怀疑论者对神的存在的论证和反驳,对于启蒙思想家来说,也是一种启示。

对于神这样非显明的存在,怀疑论者提出怀疑,这是他们存疑的一种态度,但是对于显明之物,怀疑论者却也在相对论中取消了存在意义,他们否定了原因、元素、运动、位移、转化、变化,尤其是在生成和灭亡上,也对采取了存疑的态度:如果有物生成,或者是存在者生存,或者是非存在者生成,非存在者当然不会生成,所以生成活动不可能发生,如果存在者生成,那么或者是存在的而生成,或者是非存在的而生成,如果是非存在的,它当然不会生成,如果是存在的生成,既然生成者是由他者生成另一个他者,那么生成者就会有别于存在者,那么它其实是不存在的,这样,生成者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荒谬的,既然非存在者和存在者都不会生成,那么无物生成——同样灭亡也是如此。

对于时间,怀疑论者承认时间在现象中是存在的,但是很多人对时间作出了解释,亚里士多德把时间看成前后运动的数,斯特拉图认为时间是运动和静止的尺度,伊壁鸠鲁说时间是“偶性之偶性”,埃奈西德穆派认为时间和原初物体没有区别……怀疑论者的观点则是:“关于时间我们不可能给予确切的肯定。”一方面他们已经论证了运动和静止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时间也被取消了;再者,他们认为如果时间存在,它或者是可分的,或者是不可分的,可分意味着时间被划分为现在、过去和将来,但是实际上是不可分的,“因为每个可分的东西都被自己的某个部分所度量”,当我们用现在度量过去,那么它就和过去契合,这度量的现在就成了过去,也就是说,现在就是过去,同样,现在也是将来,这样,它就是荒唐的,“自己的一部分不复存在,另一部分则尚未存在。”

同样,在伦理学上,怀疑论者对于善、恶和无差别的东西也存疑,“因为正像一个没有马的概念的人不会知道什么是马嘶,也就不能由此而达致马的概念,除非他首先碰到嘶叫的马。”善或者恶的事物没有共同性的东西,它也和灵魂无关,因为灵魂也是无法想象的,也是非显明的。所以怀疑论者对伦理学提出的生活技艺、学习等都认为是不存在的,都保持着存疑的态度,从而避免像独断论者那样自负或鲁莽。甚至于他们将这种存疑变成了治疗独断论自负的方法,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基于判断的自负。所以在附录中,尤西比乌斯著的《福音的准备》中就通过亚里士多克勒斯,提出了《反皮浪怀疑派》:既然怀疑论者声称一切东西都是无差别的,都不抱有倾向,都不持有信念,那么当有人说事物有差别的时候,怀疑论者说他们错了,这是不是一种倾向是不是一种信念?怀疑论者声称对任何东西都不应作出陈述,但是他们自己却作出陈述,“一方面要求我们不赞同任何东西,一方面又劝我们相信他自己的话;再者,尽管他们声称一无所知,却又反驳所有的人,好像所知甚多。”无疑,当怀疑论者驳斥独断论者的观点,本身也是一种判断,也是对于存疑的否定,甚至也不可能达到宁静,“目前他们已经疯狂得不可救药。”

无论是怀疑论对独断论提出的存疑,还是独断论批评皮浪主义的自相矛盾,是观点的碰撞,是思想的交锋,对于被信仰主义、神秘主义日益浸淫的希腊化时代,无疑具有启示意义,而对于怀疑论的是非,我们需要的也许也不是判断,而是万物为之而行为之而思,“我们首先进入存疑,随后达致宁静。”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6139]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