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天后》:娱乐化的“传奇”
“天后”即妈祖,所以“天后传”即“妈祖传”,当侯铮为“妈祖”立传,并非是一种历史学或神话学的传记,而是凸显了“传奇”色彩,这在某种程度也符合“妈祖”这一符号的定位。
妈祖首先是一个人,而且历史上确有既记载,她真名为林默,昵称“默娘”,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三月初三,世居福建莆田湄洲岛,逝世于雍熙四年农历九月初九。但是这一民间人物在之后的书写中不断被神话,继而成为了“妈祖信仰”:
“妈祖信俗”源自闽越的巫觋信仰,经吸收儒释道元素,在各朝官方封赐下,从民间信仰发展为重要海洋文化符号。历代朝廷在塑造和利用妈祖形象时,不断提升妈祖的神格,其爵号由夫人、妃、天妃至天后,最终封号达64字,职能也从单纯的海事保护,拓展到护国安邦、疗愈疫病等领域,成为融合多宗教的女神。在信仰习俗方面,妈祖信俗以庙会为主要载体,在农历三月廿三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升天日举办祭典,涵盖家祭、庙祭、海祭等六种仪式,其中湄洲妈祖祭典跻身“中华三大祭典”。
导演: 侯铮 |
“妈祖信俗”从闽越地区的巫觋信仰演化而来,在一千多年的造神过程中,各朝官方的封赐对妈祖文化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妈祖信仰不仅成为海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侯铮在电影中无疑也在讲述一个从人到神的传奇故事,而且他的造神旨在塑造一个正义、善良、美好和孝道的化身,是集慈悲仁爱、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多种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光辉典范。电影一开始的旁白就已经讲述了“天后”的传奇故事,之后的故事只不过将旁白变成了影像,但是影像化的处理无法避免的就是娱乐化,似乎越是具有传奇色彩就越有娱乐化倾向,而越是娱乐化展现却偏偏损害了其本身的传奇味道。
一开始侯铮所着眼的是天后作为默娘的人格化存在,年幼时就在佛寺中讲出了“二入四行”,和那些只知道念经的愚笨弟子相比,她是颇具慧根的存在,之后默娘学武习剑,练得一身好武艺,当深井中小白龙现身,并交给她一本“无字天书”,默娘才从人变成了仙,那个被他父亲善心收留的乞丐原来就是太上老君,在他的指点下,“无字天书”变成了默娘济世救人的学习文本,经她的手医治好了各种病人,由此得到了“活神仙”的称号。从人变成神仙,默娘的传奇故事正式展开:为了医治奶奶的病去深山寻找千年人参,降服了为害一方的妖魔,而他们正是千里眼、顺风耳;在莆田遭遇大旱时,默娘做法求雨,又打败了千年妖魔独角龙;独角龙不肯善罢甘休,请来了孽龙制造了洪灾,默娘又召来古井中的小白龙,又在千里眼顺风耳的助力下收服了孽龙,从此千里眼顺风耳成为“金柳二将”,小白龙则镇守东海。
在成为仙之后,侯铮对妈祖传奇的讲述在于突出她的“法术”,当然施展“法术”的出发点就是济世救人:她从千里眼顺风耳手中救出黎明百姓,降服他们之后又让不要轻易害人性命,即使对怪兽也是如此;在王公贵族前来提亲中,默娘和同样学了法术的“大道公”斗法,其中第二关大道公在扇子上写下的是“名扬天下”,而默娘写下的是“济世救人”,“你是名扬天下,虽然口气不小,但是没有济世救人那样心胸磊落、光明正大。”在某种意义上默娘的境界已经取胜;为百姓祈雨,驱逐孽龙,也都体现了她慈悲仁爱、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品格。而在这之后,侯铮重点展现默娘的孝心,又将她从神拉回到了人:父亲遭遇翻船事故,她从大海中找回死去的父亲,为了让父亲复活,她甘愿献出自己的阳寿,当父亲终于醒来,默娘的人间生活也结束了,最后和家人惜别升天,正式成为了“仙女”。
从人到神,再从神到人,默娘变成天后,就完成了一部“天后传”,侯铮基于传说,将关于天后的主要传奇故事连缀在一起,从情节设计上组合成了一个完整故事,但是电影也完全是借用了“天后”的传奇外壳,在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把千里眼、顺风耳硬塞进故事中;独角龙的造型太过雷人,完全是恐龙怪兽;默娘能降服孽龙,让小白龙镇守东海,父亲怎么会在大浪中遭遇变故?最后把阳寿给了父亲是一种孝,不也正是让自己得以正式升天,这难道不是从维护小家利益走向为普众造福的开始?
《天后》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