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3《男孩与小提琴》:用音乐构建希望

20250213.png

约万·兰契奇导演的电影,于1975年在南斯拉夫上映,上海电影译制厂在3年后完成译制在国内上映,配音演员包括刘小庆、邱岳峰、乔榛、刘广宁、毕克等,看着“南斯拉夫萨格勒布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片头,听着上世纪70年代“汉化版”的声音,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而无论是拍摄电影的南斯拉夫,还是引进电影的中国,一部电影无疑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文化、政治交流的桥梁。

这座桥梁之所以能够搭建起来,社会主义艺术的无国界性得到了体现,而“小提琴”所代表的音乐无疑就具有一种指向性意义,音乐是和谐,是美好,是希望,是理想,更是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乐观主义,而之所以音乐具有这样启迪心灵的作用,就在于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我叫戈兰,父亲是游击队员,母亲被炸死了,少年之家收留了我们。”主人公戈兰的独白揭示了这个背景,但是电影并没有直接表现战争,而是通过以戈兰为代表的“男孩”的独白和闪回交代这一背景,当他带着弹钢琴的女孩行走在河边的时候,就对她说:“我的妈妈,那双眼睛美极了,她也拉小提琴。”他回忆起母亲的音乐故事,回忆起那棵苹果树,当他摇动湖边的那棵苹果树时,叶片纷纷掉落,电影插入的镜头就是飞机上扔下的炸弹,这便是战争在记忆中留下的烙印。

还有绰号叫“铁青脸”的男孩,当大家好奇他的名字时,他带领同学来到了铁路旁,然后俯下身去静听铁轨的动静,当知道火车即将驶来时,他拿着小提琴躺在了铁轨上,并且开始演奏乐曲,当火车呼啸而来,“铁青脸”没有逃离,而是继续演奏,火车从他身上驶过,他则在火车和铁轨的空间里安然无恙,当他演奏完乐器站起身来,同学们竖起拇指说他太勇敢了,而“铁青脸”的父亲也是游击队员,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他的勇敢和对音乐的热爱。米兰经常坐在阁楼上写他的日记,在日记中他对在战争中死去的父亲说:“我一定要成为最好的小提琴家。”当一批去劳动的学生经过学校,他们对着拉小提琴的同学说:“向音乐家致敬。”而孩子们也向奔赴劳动一线的孩子说:“向劳动者致敬。”音乐和劳动,都成为了少年一代磨砺自己、锻炼自我的成长动力。

导演: 约万·兰契奇
编剧: 约万·兰契奇 / Alenka Rancic
主演: Dobrivoje Drobac
类型: 剧情 /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南斯拉夫
语言: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上映日期: 1975-01-24
片长: 84分钟
又名: Decak i violina / The Boy And The Violin / 孩子与小提琴

孩子们的父母都是游击队员,都参加了对敌的战争,都死在了战场上,所以他们都是孤儿,而这里就成为了他们新的家:少年之家。“少年之家”无疑具有一种重生的意义,战争让孩子们的家变成了废墟,但是这里给了他们新的世界,在这世界里经受苦难的他们得到了成长,音乐便是他们重建希望的代表。“小黄毛”给大家念的那首诗是:“爸爸,你战斗吧,别悲伤,你的儿子有了家……”重建心灵的“少年之家”在音乐的世界里,所构建的就是一种和谐,当戈兰和女孩手拉着手走在河边的时候,他们听到的是此起彼伏的蛙声,戈兰便拿起小提琴演奏乐曲,小提琴的声音和蛙声相呼应和,构成了夏日最美的风景,这也是自然和人文和谐的表达,也以此控诉战争的残酷无情。

但是在这个“少年之家”里,也有矛盾甚至对立。戈兰和女孩合奏的时候,米兰的目光中充满了嫉妒;在学校成立委员会投票让戈兰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时,米兰的目光中是另一种嫉妒;后来在流动红旗的表彰中,米兰的寝室没有获得那面红旗,他便和同学秘密商议进行了捣乱……但是正如他在阁楼上写下日记所表达的,成为小提琴家是他的理想,想要成为最好的他掺杂着嫉妒心,而这种嫉妒心在老师和同学的感化中慢慢被消除,当戈兰发现小提琴不见时,大家怀疑曾经威胁过戈兰的米兰,但是米兰却说:“我没有拿。”这一句话不是谎言,而是以正义凛然的方式表达,他有过嫉妒有过密谋,但是他并不坏,和小提琴、音乐在一起的孩子们,当然没有哪一个是坏孩子。还有偷东西的都申卡,当他的行为被发现时,同学们叫他“小偷”,而女教师薇拉知道都申卡拿走的东西是给生病的姐姐的,她在同学们面前解释,但是并不庇护他,反而问同学们该如何对待他,当同学们知道都申卡的难处之后,也都原谅了他,还拿出自己的东西送给都申卡。

除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在少年之家的教育理念上,老师和老师之间也有不同的想法,主任为了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建议成为学生委员会,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有老师反对这种主动权的下方,甚至开始反对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主任得知后语重心长地对老师说:“当他们成长在幸福中的时候,你将看到你工作的伟大意义。”于是老师解除了疑虑。在“少年之家”里,同学们学习音乐,老师们尊尊善诱,整个世界就是和谐的代表,他们在河边嬉戏,他们在操场踢球,拉克大叔还踢碎了一块玻璃,除草的园丁还有工具做出拉小提琴的动作,大家都在一种其乐融融的世界里,感受着这个特殊家庭的温暖。

当然,“小提琴”所承载的是音乐之外的力量,成为演奏家是理想,这个理想就是战后重生的希望,所以戈兰那把不见的小提琴并不是被人拿走了,而是他自己藏起来了,藏起这把小提琴,戈兰说自己就是怕被弄坏了,小提琴让他想起妈妈,想起爸爸,想起苹果树,想起童年,它们是美好的,但也是易碎的,所以他格外珍惜这把小提琴,它所代表的则是未来,最后孩子们拥抱在一起,用集体的方式迎接未来,迎接充满希望的未来——电影的第一个场景就是已经成为了小提琴家的戈兰登台表演,这就是他们成功的未来,而从未来切入“少年之家”的成长经历,就像小提琴一样,代表的是心灵寻找归宿的过程,是苦难后新生的历程。

《男孩与小提琴》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319]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