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19 《星球大战》:那年,科幻外衣下的人类帝国

那年,是科幻开启的1977年;那年,是银河的“帝国崛起时代”。那年和那年,仿佛是穿越在身前和身后的两个时代,而我则打开电脑,在此时,在2013年的时间点上,看见遥远而虚幻的“那年”:身前的懵懂和身后的虚幻,夹在中间,空辽地像是迅即消失的一颗星辰。

如果牵强地在时间轴线上寻找和自己有关的节点,那么《星球大战》的“那年”就可以向前推向到1975年,这个初夏是我生命诞生的纪元,而在夏天,彼岸名叫乔治·卢卡斯的导演获得了800万美元的投资,开始拍摄《星球大战》第一部。这部取名叫“A NEW HOPE”的电影更像是一次赌博,一次充满冒险的科幻试验,当时好莱坞最成功的科幻电影是《2001太空漫游》,虽然创下了2400万的票房记录,但好莱坞对于科幻电影没有什么兴趣,而乔治·卢卡斯的“雄心壮志”却为这一个低迷而无趣的时代注入了英雄般的史诗特色,他关于星战的剧本写了两百多页,庞大而漫长的线索构筑了他心中的那座“未来帝国”。邪恶而残暴的银河帝国统治者、聚集在自由旗帜下的义士、精通武功的武士、勇敢而美丽的公主,以及父子决裂、师徒对战、公主和船长浪漫爱情,以及举止滑稽的机器仆人,正义与邪恶之战爆发在寒冷的雪原、无边的沙漠、浩瀚的太空、神秘的海洋、幽暗的丛林……

世界仿佛打开了,就再也不能合上,在800万美元的投资下,乔治·卢卡斯拍了帝国故事的1/3,而这个1/3的故事在两年之后的1977年上映,却从此改变了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模式,乔治·卢卡斯打造的光怪陆离的电影特效、浩渺的太空场面,纷繁复杂的星系斗争,不仅标志着好莱坞改变了七十年代以来拍摄表现复杂的精神状态和政治上愤世嫉俗的影片为主的倾向,转而拍摄更脱离现实、更讲究特技效果的影片,而且从电影理念上彻底变革了观影习惯,它被称为“继摩西开辟红海之后最为壮丽的120分钟”。

这是“那年”的伟大,这是“那年”的史诗,在那个根本没有手机,没有个人台式电脑的时代,也没有人听说过“国际互联网”这个名词,而人类也刚开始进入太空,而乔治·卢卡斯已经将一个虚幻的“帝国时代”呈现在人们眼前,尤其是他为拍电影而成立的工业光魔电影特效公司,拉开了整个好莱坞电影特效行业的序幕,并从此改变了整个世界电影的制作手段。不仅在技术、在电影画面上出神入化,更在电影创作的理念上开创了一个时代,《星球大战》成为一座没有思想的里程碑:

那年彼得·杰克逊才15岁:“看《星球大战》改变了我的一生。多么神奇,又多么贴近我们平凡人的人生。”———长大后他导演了《指环王》三部曲。
那年朗·霍华德23岁:“当电影结束时,我一句话没说,走出剧场,又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买票,又看了一遍。”———他后来成为卢卡斯的弟子,导演了《魔茧》、《阿波罗13》、《美丽心灵》等影片。
那年詹姆斯·卡梅隆也是23岁:“看《星球大战》让我惊喜得要尿裤子。我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天哪!谁做的?我告诉自己:我也要拍这样的电影!我就这样辞去了卡车司机的工作。”———7年后他导演了《终结者》,17年后拍了《泰坦尼克》。
那年斯皮尔伯格31岁:“让我眼花缭乱!我爱死它了。”———他本来就是卢卡斯的好友,此后他接连导演了《第三类接触》、《E.T》、《侏罗纪公园》、《迷失的世界》、《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等科幻大片。
那年雷德利·斯科特40岁:“看了《星球大战》,我傻眼了,我对我的制片人说:我们还等什么?这么棒的东西居然不是我拍的!”———他急起直追,两年后导演了《异形》,5年后拍了《银翼杀手》,在“影史十大科幻片”中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一。

1977年是“那年”,在时间的过往中,它开启了一个时代,《星球大战》获第50界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声效六项大奖及特殊贡献奖。而之后,《星球大战》分别在1980年和1983年推出了星球大战2和星球大战3,之后又推出了星球大战前传系列三部,分别于1999年、2002年和2005年上映。几乎横跨30年,6部星战电影也将乔治·卢卡斯建造的“科幻帝国”推向了极致,标志着好莱坞电影从默片时代进入有声片时代,又从黑白片时代进入彩色片时代后,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数字化时代。而《星球大战》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星迷们还将《星球大战》的数万年历史被划分为旧共和国时代、帝国崛起时代、义军时代、新共和国时代、新绝地教团时代灯几个历史时期,建立帝国纪年、帝国大事记,而能量、武士、复仇等词汇成为电影之外的一个神话符号。

: 乔治·卢卡斯
编剧: 乔治·卢卡斯
主演: 哈里森·福特 / 马克·哈米尔 / 凯丽·费雪 / 彼得·库欣 / 亚利克·基尼斯 / 彼特·梅靥 / 大卫·鲍罗斯 / 詹姆斯·厄尔·琼斯
类型: 动作 / 科幻 / 奇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77-05-25(美国)
片长: 121分钟 / 125 分钟(特别版)
又名: 星球大战第四集:新希望

而“那年”过后,那个生命诞生的夏天显得有些遥远,对于在电脑前打开乔治·卢卡斯的“电影帝国”的我来说,完全像是一次穿越,2013年的初春,正午时分,繁杂的一切似乎都归于沉寂,《星球大战》在电影字幕里写成“星际大战”,而“安装风行,为本片加速,画质更加清晰”的片头15秒广告更在明确告诉你所处时代的真正特色:信息会被中断,会被垃圾干扰,这是1977年没有的互联网,这也是1977年不会有的一个人的观影,当某种科幻的东西变成了秩序,又会变成我们渴望改变的现实。“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far away……”是不是在提醒着我们现实世界和电影的距离是多么的遥远。是的,现实是残酷的,它或许能轻易消灭我们心中的向往和期许,包括那部1977年创造神话的《星球大战》。

独裁的银河帝国,莉亚公主,拯救星球,恢复自由……正义与邪恶,就像班肯诺比和黑武士达斯维达之间的那场较量,红色和蓝色的光剑,完全是黑白对立的象征,其实没有隐喻,而最后的结局也一定是正义战胜邪恶,黑武士达斯维达的逃离更多只是为以后的续集埋下伏笔,而班肯诺比之死则显得草率而直接,其实作为绝地武士的最精英代表,他被赋予历史使命,而他在决战斗中的死更像是有意而为之的牺牲,当然目的是为了挽救被困的路克、莉亚公主以及机器人,而在最后的帝国决斗中,路克能避开黑武士的攻击摧毁银河帝国的战舰,也完全靠着他身上的“原力”,这是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在当初练习光剑的时候,班肯诺比就对路克说过,只有身上的“原力”才可以击败邪恶的黑武士,而这种原力是所有生物的动力,在我们身上,维系着银河于不坠。所以这是超自然的神力,像上帝一样保佑着路克,“愿原力与你同在”是意念的力量,是战无不胜的保障。

《星球大战》电影海报

独裁、反抗、决斗、胜利,这是一条单一的线索,对于《星球大战》来说,剧情显得淡薄,人物也不丰满,当然特效也一般,当然对于剧情的图解完全是带着科幻电影30年的经验主义眼光来看的,而这部系列电影的第四部,完全建立“星战文化”的根基,许多专属星战的名词都一一引入,比如黑暗帝国,绝地武士,还有原力。而对于太空世界的构想,则显示了乔治·卢卡斯的想象力,质子鱼雷、超光速战舰、光束武器,以及R2-D2和C-3PO的智能机器人雏形,都成为之后科幻电影的一个摹本。除此之外,电影中的外太空世界还其实是人类的投影,除了机器人、外星生物以及黑武士之外,不论是艾岱伦星球上的莉亚公主,还是其他银河帝国的战士,都是人类的模样,甚至在摩斯埃里斯港口上的各类外星人,虽然样子千奇百怪,但是他们都是人类的翻版而已,酒吧饮酒、吹奏萨克斯等行为,无不表现人的欲望和人性,即使驾驶战舰的韩,也渗透着人类的某种利益主义,他提供超光速战舰就是为了赚钱还债,而最后他回来解救似乎预示着正义感超越了某种功利主义。

这是人的宇宙,这是人的战争,这是人的帝国,而接下去,黑武士作为路克真正的父亲当然还会有父子对决的矛盾和伦理,所以乔治·卢卡斯的宇宙帝国就是人类的一种假象,而一切的高科技高智能的产物也都是人对于工具的驾驭,而这种驾驭当然会有好的和坏的之分,好的自然成为正义的化身,坏的则变成邪恶的力量。所以科幻是基于人类的想象,是现实的外化和娱乐化。当然,作为技术的创新和神话,乔治·卢卡斯的“电影帝国”是启示意义的,当用现世的目光来看待这部经典,也不免有被时间驾驭的遥远感。

其实,在个体观影之外,即使完全清晰地展现1975年夏天这个时间节点,《星球大战》也是遥远的,这不仅是地理坐标意义上的,也是解读理念上的。文革结束,百废待兴,《星球大战》只是美国电影文化的一个新时代,而在东方之国,对于电影当然含着某种意识形态的解读:“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往往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与生产手段私有的尖锐矛盾所造成的种种灾难加以掩盖,把它说成是科学技术本身带来的祸害,鼓动人们仇视科学,这在过去许多幻想片中是屡见不鲜的。”《电影艺术译丛》1978年第1期,273页,这是内部发行的刊物,在对星战所掀起的“银河热”进行评析的时候,当然这种批判的眼光也是“那年”的历史产物:“《星球大战》一个最不协调之处,就是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古老的封建社会硬凑在一起。”“《星球大战》还极力煽起宗教狂热,宣扬非理性主义。”诸如此类,而这种反对的批判声或许也像电影世界里的正义与邪恶的分野,既清晰简单,又显得十分可笑。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4994]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