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9《那些令人极其不快的帽子》:观看的“帽子戏法”
春节档电影《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等,到目前为止已经贡献超80亿元的票房,刷新了中国影史春节档的票房纪录。一向对所谓的春节档电影缺少激情和热情,他们的热闹和喧闹都在我的关注之外,而当下却有一个更具争议的话题,那就是观影时的摄屏现象:有歌手在微博分享《飞驰人生2》的观影感受时,配有3张在电影院拍摄的影片画面。虽然不是“盗摄”,但是在电影放映时拍摄电影画面的照片,一定是盗摄,不管如何,盗摄就是一种不文明现象,就是不尊重电影、不尊重观众甚至不尊重自己的表现,因为对每一位坐在观众席上的人来说,拒绝摄屏是文明观影的基本要求,也是身为观众的底线。
题外话而已,而这个引起争议的话题在115年前大卫·格里菲斯的这部默片中就已经得到了体现,而且那是在电影刚刚起步甚至电影还没有真正走进影院的时候,格里菲斯就以一种“帽子戏法”演绎了观看电影的方式——片名中的“极其不快”传递的就是一种警示,更是一种对观者的态度,它确立的正确方式就是电影最后的一句温馨提示:女士们请不要戴着帽子看电影。
“令人极其不快”是一个逐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一开始电影院里的观众在观看电影,一切显得很有秩序;但是一个戴着大礼帽的女人走了进来,她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帽子遮挡了观众的视线,于是已经坐在那里的观众开始提出意见,继而发生了争吵;然后又有女人进来,三三两两地进来,而她们都戴着帽子,在寻找座位的时候,帽子遮挡了视线,当落座的时候,帽子还是没有摘掉,于是争吵在升级……帽子也许是女人身份的象征,戴着帽子的她们是达官贵人,是上流社会的精英,所以即使在电影院里,她们也不肯摘下这象征身份的帽子,而这其实也变成了一种不文明,所以帽子在格里菲斯的电影里,成为了一种讽刺。
导演: 大卫·格里菲斯 |
讽刺最后在戏剧性演绎中上升为一种惩罚,影院上方忽然出现了黑色的巨大吊机,吊机将女人的帽子摘走了,而更为极端的是,还有人不肯摘掉帽子,吊机直接将观众也吊走了。帽子被吊走,观众被吊走,也是对她们身份的取消,而这一惩罚之后便是那句温馨提示,至此,电影也变成了电影院文明观影的一个公益广告。但是在这部默片中,格里菲斯的贡献并不只是在电影初期提出了一个关于观影方式和态度的问题,更是将“戏中戏”引入到电影中,完成了一次关于电影叙事的“嵌套”结构。
电影院是观影的场所,所以电影自然是观众观看的对象,在格里菲斯的默片中,“电影”并不是一种虚设,不是一个道具,而是真实发生的一个场景,那部电影就在电影院里上映,默片的上半部分就是这部正在放映的电影,虽然以相机内遮片的方式完成了戏中戏的构建,电影的边界一直在晃动,在技术上还显得很粗糙。但是“戏中戏”具有的开创性意义使得“电影”作为主体的叙事具有了丰富的层级结构:观众在影院里看电影,观众也在看格里菲斯拍摄的电影,所以不管是戴帽子的观众还是没戴帽子的观众,都形成了双重身份,他们既在电影之外也在电影之内,所以观看就具有了一种沉浸感,一种在场性,关于看电影的不文明行为也就具有了直接的教育意义。
这是形式上构建的双重身份关系,在内容上更是形成了互动:正在放映的电影,是一个聚会的场景,演员们也戴着帽子,之后男人和女人似乎发生了矛盾,男人将女人推出了门,然后女人又返回到了聚会上。虽然上映的电影内容上并不完整,但是戴帽子也成为电影里的一种礼仪,戴帽子的女人和男人之间也发生了矛盾——也许正因为这样的矛盾吸引着坐着的观众,所以观众的视线被女人的帽子遮挡的时候,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令人极其不快的帽子”也成为不文明的标志。
电影内外形成了互动,电影内外构成了嵌套,电影内外发出了文明观影的倡议,格里菲斯将一百年的时间无缝对接在一起,这就是关于观看永不过时的“帽子戏法”。
《那些令人极其不快的帽子》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