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9《回声之巢》:我的宗教是一瓶香水

20230219.png

就这样
我摘下一朵空洞的玫瑰,
免除了恐惧和性征的
玫瑰,就在这些年,我被要求
成为既不忏悔也不哭泣的
游击队员。
    ——《玫瑰形状的新诗》

当移民像燕子一样飞走只留下“空荡荡的广场”,当巴古塔街露出心不在焉的微笑并打量“另一个疯子”,当意大利“没有我们会好多”,甚至当我们都处在黑暗的世界,“我们何为”成为一个问题,而帕索里尼甘愿以“我”的方式回答关于我们的这个问题:我离开了自己的岗位,不再是被雇佣的士兵,不再是需要的志愿兵,“我在63年的存在/只是43年的我的重生”,依然是哭泣的男孩,依然是满怀希望的学徒,依然要将自己从身上驱逐出去,“每个人都有生命中一个独特的/时代,用自身的问题自我刮擦。”不是回到自身,而是当从身上去除了异物,我要抵达的是作为一个诗人的存在:免除了“既不忏悔也不哭泣”的游击队员身份,摘下了空洞的玫瑰,摘下了免除了恐惧和性征的玫瑰,最后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玫瑰形状的新诗”。

1964年的诗集《玫瑰形状的诗篇》,其中的《玫瑰形状的新诗》——我不知道在意大利语中,“诗篇”和“新诗”是不是同一个词,但是帕索里尼在免除了恐惧和性征之后写下的玫瑰之诗,一定是一首新诗,一定是从“诗篇”中重新生长出来的“新诗”——这是从雇佣兵和志愿兵转变为像男孩和学徒一样的诗人的必经之路,引用布莱希特的《屠宰场的圣约翰娜》,“我要是活得/像一头安静的野兽该多好,/但那封委托给我的信/已经寄出去了!”已经寄出去的信,就是写作“玫瑰形状的新诗”的完成,就是成为诗人的完成,当然也是对在黑暗的世界里“我们何为”这一问题的回答的完成。

“已经寄出去”的信对于帕索里尼就像是“回声之巢”,它构筑了从诗人从诗人的一段曲折历程:1964年出版《玫瑰形状的诗篇》过去了六年,帕索里尼在其中拍摄了《大鸟和小鸟》《俄狄浦斯王》《定理》《猪圈》和《美狄亚》,写完诗歌,拍摄电影,在帕索里尼看来,身份是同一的,“所有这些电影,我无不是‘以诗人的身份’在进行拍摄。”虽然帕索里尼实在狭义的“技术”层面来解说诗人的身份,但是当信“已经寄出去”的完成状态,对于帕索里尼就是诗人身份的完成,“不容否认,我相信在我的某些诗句和镜头面前,对某种事物进行尝试的特定方式正在如出一辙地重复着。”但是帕索里尼写作诗歌的历史远比这六年要长,甚至《玫瑰状的诗篇》也并非是诗人的最后确认:1929年在萨奇莱上小学二年级的帕索里尼就开始写诗,7岁的帕索里尼在母亲的教导下呈现了“夜莺”和“花花草草”;1937年至1942年,帕索里尼经历了“伟大的隐逸派”时期,大学又投身于朗吉门下;1942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献给卡萨尔萨的诗篇》,那年帕索里尼20岁;经历了战争,甚至经历了战场和战役,经历了弟弟的死和母亲的悲痛、父亲的疾病,战后的帕索里尼创作了《灿烂青春》和《夜莺》,在“反意大利语的假声和被拣选的意大利语的转变和融合”中写诗,就在1957年他出版了诗集《葛兰西的骨灰》……

从七岁开始写诗,到《葛兰西的骨灰》出版,这段时期在帕索里尼看来,完全是“前诗人”阶段,现实的经历让他积累了诗篇的素材,“慢慢地,我沿着葛兰西的骨灰抵达‘世俗之诗’”,从《亚平宁》到《卑微的意大利》,帕索里尼在诗中呈现了一段世俗之诗的历史:史前史时代土地洁净,即使森林被定期砍伐,“阿尔卑斯南麓的精神”依然保留在罗马无产阶级的市郊,帕索里尼用三行诗节的押韵法创造了“强行挤压的空间”,但是,“从雇工开展斗争到今天,我里里外外几乎没什么变化。”帕索里尼为世俗之诗绘制了历史线路,在“强行挤压的空间”中回溯了阿尔卑斯南麓的精神,为什么自己感受不到什么变化?实际上就是从这首“世俗之诗”中,三十年写作生涯的帕索里尼开始重新思考“我们何为”的问题,也重新开始了自我定位:诗人何为?“我不知为什么,我要做出决定,这该是这本诗集中/最后的诗篇,这诞生于闹剧中的诗集,/正是作为一个诗人,我参与其中。没有任何理由/在如许诗行的末尾写下此语……”在《(肮脏的)特许状》的序诗里,帕索里尼开始里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葛兰西的骨灰》是帕索里尼开启回答“诗人何为”的起点?为什么是从“前诗人”成为诗人的标志?1937年,葛兰西因脑溢血病逝于狱中,死后葬入了“外国人的花园”,在这所罗马的英国人公墓里,葛兰西的墓碑上仅仅刻着“葛兰西的骨灰”的字样——葛兰西之死意味着什么?葬于“外国人的花园”意味着什么?墓碑上“哥葛兰西的骨灰”意谓什么?1954年的帕索里尼在“秋日般的五月”,走进了“弥漫着一阵致死的宁静”的墓地,在那里他感受到了静寂、潮湿和贫瘠,但是正是在“葛兰西的骨灰”中帕索里尼看到了死亡的沉默,信仰的沉默,生命的沉默,以及身为诗人的沉默,“你,死去,而我们/也同样,同你一道,在这潮湿的/花园死去”……

死亡的沉默,信仰的沉默,生命的沉默,以及诗人的沉默,是一种被放逐的结局,非天主教的身份、异域的死亡,对于葛兰西来说,这种沉默也是“某种文明的沉默”,而当帕索里尼靠近墓地、墓碑和“葛兰西的骨灰”,也开始思考自己面对的沉默。对葛兰西,帕索里尼的情感是复杂的,“我自相矛盾的丑闻——赞同/你,又反对你;在我内心,/在光芒下,赞同你;而在幽暗的脏腑反对你。”赞同和反对构成了一对矛盾体,赞同是对“痛恨过一个时代”的赞同,是对有权有势资产阶级世界怨恨的赞同,甚至赞同变成了一种引领,“被一种无产阶级的生活引向/从前的你”,所以赞同以及引领对帕索里尼来说,就是一种宗教,一种人类原初的力量,一种“乡愁的痴狂”,一道诗性之光。但是赞同之外也是反对,帕索里尼认为自己“是父亲身份的背叛者”,无论在脑海里还是在行动的表象中,这种对父亲身份的背叛是“本能和审美激情的热忱”,葛兰西在引领自己走向无产阶级生活中就是帕索里尼的父亲,而现在,他站在葛兰西的反面,以“父亲身份的背叛者”反对的时候,他又将走向何处?

编号:S38·2221120·1903
作者: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著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版本:2022年10月第1版
定价:82.00元当当46.70元
ISBN:9787559661517
页数:424页

实际上,无论是对葛兰西的赞同,还是对父亲身份的反对,“葛兰西的骨灰”的沉默,一起指向了诗人何为的根本性命题,“你,朴实无华的死者,可会请求我,/放弃这存活于尘世的/绝望的激情?”问出这个问题,正意味着帕索里尼没有放弃“绝望的激情”,当面对迷失于生活的那些穷人和无力者,帕索里尼反而在“葛兰西的骨灰”的沉默世界中发现了“纯粹的激情”,并由这种激情开始了行动。帕索里尼的行动体现在这一辑诗歌中,在《挖掘机的哭泣》中,他把自己看成是“昂头冲着杂乱的建筑物和/碎片状的天空”的挖掘机,正因为是这样一台挖掘机,是因为这个世界需要力量:成千上万的生命活在感官的痛苦中,每天乘坐逼仄的公共汽车“都是汗水和焦虑的磨难”,上千排整齐划一的封闭窗户被阳光凿出空洞,“日常的/生存之骨,/生存,因为太过/接近,完全是因为//太过悲惨的人类,而变得纯粹。”所以帕索里尼在这种城市生活的沉默中成为了挖掘机:它具有“革命般的温和、激烈”,它又属于“一个人的怒放”。无疑在这里,帕索里尼也是自省的,挖掘机昂起头,挖掘机传递着革命的温和和激烈,挖掘机成为一个人的怒放,恰恰是挖掘机的致命之处,“在挖掘机铲斗执拗的/爆裂声中,它盲目地肢解,盲目地/捣碎,盲目地抓取”,它是执拗的,它是盲目的,它也制造了沉默后的痛苦——引导革命的挖掘机的是那块被人们举起来的“红色的破布”。

《挖掘机的哭泣》是帕索里尼在“葛兰西的骨灰”之后所尝试的一种行动,《一场诗歌论战》则是另一种行动,当世界制造了迷失,诗人们选择了田园诗,但是那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性爱和恐惧/使无产阶级依附在泥泞的/街道上:但是,新的/道路——依然未知——”对于诗人来说,激情或者最后变成了犬儒主义,变成了历史的饥饿,“你们,为所做的事情蒙蔽了双眼,/不是在人民的心中为人民服务,//而是在人民的旗帜中”,所以在这样的诗人行动中,帕索里尼再一次在行动中迷失,“我继续创造的痛苦”。1956年的《劳作之地》可以看成是帕索里尼的另一种行动。“劳作之地”指的是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历史名称,该名称源自更为古老的莱波里尼部落,最初指意大利南部古老的利布里亚。帕索里尼引用“劳作之地”这一古老名称,就在于从历史中看到了人们无法战胜的敌人,女士“像一只装死的野兽”,年轻人几乎不敢开门,还有一无所知的农民,“敌人就是/在其他的奴隶”,没有正义,没有希望,敌人最终是信仰的沦丧,“他的敌人就是希望他们/投降的主人,和要求他们为/某种信仰而战的同伴”,所以对于“劳作之地”的人们来说,行动就是反对和反抗敌人,但是,在没有信仰的时代,反对和反抗也是制造了敌人,“活着,只是活着,在历史上/最伟大的生命的温暖中。/你在内心的天堂迷失了自己,//就连你的怜悯,也是他的敌人。”

《挖掘机的哭泣》是“一个人的怒放”的执拗和盲目,《一场诗歌论战》是犬儒主义的迷失,《劳作之地》则是信仰不见之后的泛敌化,在“葛兰西的骨灰”中思考的帕索里尼没有放弃绝望的激情,但是这些行动对于他来说,并非是真正打破沉默的诗人之路。所以帕索里尼的思考进入到了另一个层面,第二辑的诗集名字《我们时代的宗教》就是帕索里尼思考的关键词:什么是我们时代的宗教?帕索里尼的思考是一种行走的方式,他在“罗马之夜”开始,“前往卡拉卡拉浴场”,经过“性爱,痛苦的安慰”,经过“我对财富的渴望”,经过“死亡的凯旋”,在这其中,他目睹了在脚下的整个城市,“上了年纪的醉汉,色衰的妓女,和成群结伙误入歧途的顽童”是罗马之夜的主人;在这其中,他发现了卡拉卡拉浴场里的肉身秘密,从性欲到出生再到死亡,肉身是一切,“那所有年轻人曾经怒放过的骨骸,就像某个盒子/或盆子里的一撮儿灰烬:/从未出生的人就不会死。”在其中,他发现了性爱达到的“痛苦的安慰”,没有了世界,没有了律法,没有了荣誉与权贵,“敌人,/从覆盖了整个地平线的/摩天大楼的海上风暴后面,/于百次,以桥梁和迷宫,以建筑工地和土方工程,又重新开始。”在其中,还有对财富的渴望,但那只不过是对物的追逐,“不顾一切地/在垃圾和苍白的露珠上奔跑。”

这是罗马的生活,这是罗马的现实,这是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是罗马的新现实主义,“这里,此时此刻分崩离析,/残缺不全,吟游诗人的歌声震耳欲聋。”而当罗马进入抵抗的时代,是不是革命和解放会让人找到自己的宗教和信仰?帕索里尼写到了弟弟在三月的“安静的早晨”秘密离开,“书里夹着一把手枪:那是纯净的光明。”写到了拼命注视着“掌握命运的山脉”,那也是纯净的光明,但是弟弟死了,妈妈悲痛,“在他们的未来/没有光明。因为,有的只是/这般疲倦的倒退,这般的黑暗。”所有的革命,所有的抵抗成了宗教,成了宗教之光,但是所有的光“只是一个梦”,“无根,无实,如今是/孤独之泉,耻辱的泪水。”

对新现实主义的罗马,对抵抗时代的罗马进行反思,帕索里尼对于宗教提出了质疑,而在这种质疑中,他也转向了自身:我从来没有罪过,我纯洁得像圣徒,但是我一无所有,但是我像一个疯子——“我的宗教是一瓶香水”是帕索里尼对自己宗教的注解,香水潮湿,香水光芒四射,香水谦卑而优雅,香水也会在“成功而无用的行为中迷失”,香水也让无数的图像在溶解中变得毫无意义,所有的纯洁和圣徒般的存在就像香水,“我青春之爱的教堂/已死去数世纪之久,它仅仅活在/田野衰老,痛苦的//气息中。”如此,从香水般的宗教,帕索里尼思考的是信仰的本质,以及在新现实主义中信仰的变异:“那不晓得基督教信仰乃是/所有特权,所有投降,//所有奴役的标志中的资产阶级/之人;不晓得罪/无非是因恐惧和贫瘠//而被憎恶,使日常确信/受损的恶行之人;不晓得教会/乃国家的冷酷之心的人,有祸了。”

所谓信仰只不过是特权,只不过是投降,只不过是奴役,从一瓶香水的宗教观,帕索里尼也像在“葛兰西的骨灰”里转身成为了父亲身份的背叛者,只不过这次他所背叛的是基督教,是交会,是抵抗时代,甚至“渎神”也是宗教之一种,“我感到渎神的情感/将我的朋友提升到存在的/那些形式,提升为在大地上//拖拽它们的风的战利品”,渎神所反对的是权威,是资产阶级,是专家,是精灵,是神明,而且从自然宗教中帕索里尼看到了渎神的普遍性,看到了渎神者背后的怯弱,“他想要,以死去的上帝的名义,成为主人。”《致一位教宗》是对这种反宗教仪式的深化,“你原本可以做得很好!而你无所作为:/再也没有比你更大的罪人了。”对教宗的批判,是帕索里尼对信仰的批判,也是他对“父亲身份”的背叛,而回到自身,“我的宗教是一瓶香水”开始寻找自己的信仰,他在《紫藤》一诗中发出了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先声:“在你宗教般的脆弱中——/绝望于,世间/唯有残酷,和我灵魂的愤怒。”

为什么绝望?为什么愤怒?帕索里尼其实重新审视世界,重新审视自我,也重新开始了对诗人之真理的探寻,1964年的《玫瑰形状的诗篇》是他从“葛兰西的骨灰”为起点最终关于诗人意义的完成——“世俗之诗”就写在诗篇的入口处。那里的现实有妓女,又扒手,有皮条客,有农民,这次的帕索里尼不再只是经过,只是观望,只是让罗马在自己的脚下,而是以“光圈开到五十,摄影车前移”的方式定格这一切,而是以电影导演的另一个诗人身份关涉现实,而是用不朽的灯光发现仇恨,“我对年轻的法西斯分子,/和我视之为最可怕的邪恶形式的/老人满怀悲悯,我所反对的,/唯有理性的暴力。”这是诗人的第一个行动,而《彼得二世》组诗中借用历史人物彼得二世的痛苦来表达新生的可能,这是宗教之死后诗人的诞生,那喊出的是“我是教宗——他喊道——怀着对基督诗意的爱。”但是爱死了,便是历史的开端,“没有人明白这一点,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野蛮人。/这是我们的时代,只是更加接近末日,/也是新的史前史的开端。”在渎神和死去之后,“彼得二世”成为了“诗人牧者”,成为了殉道者,“因为只有诗人/才懂得他必得去死!”

渎神者是怯弱的人,殉道者成全了诗人,诗人抵抗的是上帝的宗教,上帝是父亲,是权威,是永远的主人,当帕索里尼终于让上帝第一次定义自己“像个生病的男孩”中,宗教也从此变成了“绝望的活力”,而帕索里尼也终于要写下“玫瑰形状的新诗”:“我在重新创作/一首玫瑰形状的诗歌”,是为了在黑暗的世界里有所作为,是为了对意大利“纯粹的爱”,是因为将自己从“一瓶香水”的迷失中驱逐出去:摘下玫瑰,摘下免除了恐惧和性的玫瑰,摘去了成为其自身形状的玫瑰,那是属于帕索里尼的诗,“好吧,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醒来/怀着拿起武器的冲动。/可笑的是,我用诗歌来表达”……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6014]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