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2 被命题的“梦想”

当结束所谓的“最后的疯狂”,呈现在小五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假期和学期,总是用一种泾渭分明的状态隔离开了现实,一边是自由和放松,是开心和快乐,一边却是秩序和规则,是严格和严肃,分开的两边,以昨天报名作为过渡,而除此之外,对小五来说,新学期还有一种叫做“改名”的东西,陌生地走进了他全新的一天。

这一天,是6点钟的起床,是6点半的早餐;这一天,是红领巾,是校徽,是校服;这一天,是新的书包,是昨天写就的自我介绍;这一天,是新的班级,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同学;这一天,也是按时放学,是回家做作业,是按时睡觉。秩序的回归总是伴随着某种不适应,早上送他到学校,是很久没有地走下台阶,转弯,到大门口,然后看着他走进学校。最后剩下的是一个背影,而这一天的故事也将在他跨入学校后真正开始。

我只是想象着他背着书包,从一楼楼梯走到三楼,走进新的教室里,或许还没有自己的座位,然后和已经到教室的同学聊天——一定是和自己曾经同一个班的同学聊天,他昨天看了同学名单,确认有14个同学被分在新的班级里。他们会聊暑假干了什么,看过什么电影,去过什么地方,或者玩过什么游戏,是不是上了QQ,看了《熊出没》和《憨豆先生》,也或者只是和同学打了招呼,然后坐在不属于自己的座位上等待班主任的到来。

但一件事情一定是发生了,那就是他又看见了曾经最要好的同学,而且就在同一个班里。这个已经被改名字的同学昨天小五在名单上一直没有找到,从一班到五班,几乎都认认真真看过了,但都没有他的名字,所以小五说,他是不是转学了。分班之前,同学送给他一本书,书的扉页上写着:给我最好的朋友。然后在暑假里他们也一起学习了奥数,还互留了QQ号,但似乎都没有说起新学期他将转学,所以小五昨天就想通过QQ问一下新学期到底在哪。

只是改了名,好朋友还是和朋友,而当他以陌生名字出现在小五面前的时候,不知道心里会不会有一闪而过的感悟,是不是有一种意外之喜?改名有时候是会让人猝不及防的,而那新的班级、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成为小五生活的主要内容时,是不是也会猝不及防?而第一天的种种,落脚点却在最后回家作业时咬着笔头苦思冥想的那一刻,“改名”的生活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压力。

唯一的作业是作文,命题作文:《我的梦想》。不知道是小五对梦想这个词一知半解,还是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定位,总之在放学之后的一个多小时里,总是处在一种找不着北的感觉中。我可以很简单地将他这样的状态归结为平时知识和词汇积累太少,言之无物的通病就是让人猝不及防。而其实,从逐渐开导地将自己的梦想定位于理想,我才发现,连我们的思维也被悄悄“改名”了。

当老师,当医生,这些曾经的理想,都被集体置换成了“我的梦想”。从理想到梦想,并不只是一个词汇的改变,而是带上了“与时俱进”的标签,言必称“梦”,在这样一个普遍要求做着“中国梦”的时代,正反映了一种词汇和主题的苍白,甚至是附和。空泛的梦想,取代了励志的理想,甚至它也只是课堂上安慰自己的一个题目而已。

理想,当然也是一个积累多年被洗脑的概念,而当现在匆匆改名的梦想又成为小学生展示自我、抒发感情的主题,被改名的已经不单是幼小孩子的心灵,更是一种价值观的无形渗透和改变,梦想在高处,看不见的未来,却成为必须矫情的一部分,是的,在底下的只有苦思冥想和被定义的现实。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492]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