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2 报复性反弹

快递员走进办公室的时候,已经是近黄昏,那包在纸袋里的是厚厚的《中国先锋诗30年》,作为18日购书的“迟到者”,拿到手里的那一刻是有些沉甸甸的,就如这本书副标题“谱系与典藏”一样,它是一种时间和文本的仪式,在迟到两天之后进入我的九品书库,也或者是有一种重拾起来的喜悦。

其实那种厚实的仪式感并非是用封面上那句“当代先锋诗歌当之无愧的顶级之选,展现汉语无远弗届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封底“关于当代中国人心灵历程的独特证词”可以简单概括的,谱系当然有一种按资排辈和厘清关系的意思,而“典藏”就是对于一种30年以来文学实验和文化样式的固化。而有时候,30年的典藏仪式也仅仅是出版者的一厢情愿,很多东西在时间的摆弄面前,就变成了自娱自乐。比如这714页的“巨作”原价是78.00元,而我18日下单的时候优惠价是46.80元,而今天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再次打开亚马逊网站,价格又涨到了58.00元,所谓一波三折,大约是一本书作为商品最直接的反应。

消费行为是通向阅读的第一步,而在最近这一周时间里,阅读似乎有些疯狂了,套用股市的术语叫“报复性反弹”。在长达一个月的身体出行时间里,基本上没有阅读,只是活在日常生活的层面里,那些曾经购置的图书就是一件普通的商品,放置在我左边的书桌上。而当这一切在时间的行走中结束的时候,阅读以一种非常态的方式回来。一个是书籍的阅读,从《护生画集》开始,“是亦众生,与我体同”也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世界,然后是《往事和近事》、《天秤星座》、《欧洲快车》,以及今天阅读完毕的《多情客游记》,一个星期5本图书,也算是创下了一个小小的阅读记录——记得最高纪录是在8天时间里完成了6本图书的阅读。

图书之外,则是电影的观赏和评论,也是一个星期,先后在电脑上完成了《安达鲁之犬》、《绿野仙踪》、《公民凯恩》、《月球旅行记》、《美国往事》和今天《巨蟒与圣杯》的观影,虽然有两部电影只是15分钟的“短片”,但是短片里依然有着经典的味道,有着解析的意义,它们一起组成了我今年“经典电影”计划的一部分,至此,也完成了80部电影的完整观赏,算起来,在剩下的两个多月时间里,要达到完成100部的观影计划,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5本图书,6部电影,所谓“报复性反弹”,当然有着某种弥补的欲望,毕竟那时间过得太长了,只有属于自己身体的叙事,只有日常生活中梦呓般的叙述,所以当一切告一段落,某种疯狂便开始占据,而时间也仿佛被拉长了。对于这些阅读,基本上是挤着时间来完成的,在工作之余,仅剩下中午1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和晚上不到2个小时的空闲时间,而本来在午间还可以有小段的时间睡个午觉,而这一切都还给了阅读——认真坐在电脑前,认真摊开书本,认真打开电影,认真作好记录,然后认真写下评论。

所谓认真,也是要将这许许多多的碎片整合成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然后在阅读的“谱系与典藏”建设中完成仪式。其实这种报复性反弹是非正常的阅读行为,但是当以书本和电影固化的形式和典藏的仪式见证时间的时候,又突然发现其实这正是我们已经失去和即将失去的东西,它无影无踪,又如此不安地抵达,它转瞬即逝,即使能抓到手里,最后握住的也只是一些片段的文字。

中国先锋诗30年  唐晓渡 张清华编 江苏文艺出版社 78.00元亚马逊46.80元
先锋诗是从欧美文学批评领域里引进中国的一个概念,先锋派原是法文,后来连同它的发音被移植到英语里了。美国权威词典《新韦伯斯特英语国际词典》对先锋派一词的界定是:“任何领域里富于革新和进步的人,特别是艺术家或作家,他们首先使用非正统或革命性的观念或技巧。而这里,1979-2009是被界定的中国“当代先锋诗30年”,这30年里先锋诗一直以若隐若现的暗流状态潜行,包括四川的新传统主义、整体主义、非非主义、莽汉主义,南京的他们文学社,上海的海上诗群等流派和群体,以及庞培、伊沙、李元胜、秦巴子、谯达摩、尹丽川、沈浩波、黄礼孩、巫昂、朵鱼、胡子博等诗人,他们或者组成了一个先锋诗歌的阵营,里面有艺术探索和创新意识,有艺术追求的复杂性,有颠覆写作的实验意义。七十年代的朦胧诗、八十年代的“第三代”诗歌、九十年代的个人写作,这三个阶段的全方位的解读,对当代中国先锋诗进行谱系建设,是这本书的主旨。所谓“谱系与典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是对于这些诗人来说,终结毕竟显得过于伤感。而封面上“当代先锋诗歌当之无愧的顶级之选,展现汉语无远弗届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封底“关于当代中国人心灵历程的独特证词”则不无明显地表明了编撰者的某种自负。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184]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