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8 陈列在有和无之间

新房装修基本上的妻在负责,从整体布局到瓷砖风格,从地板类型到橱柜搭配,她从去年年末就开始奔走和选材,的确是辛苦的。我基本上是一个观者,在大处都是同意设计,只是略微提出点修改意见而已。明天是木工进场,而书房的设计和布局也摆在了议事日程,所以今天中午匆匆赶过去,经过实地考察,大约提出了一个方案。

书房基本上是我的世界,所以针对现有住处书橱不足的现实,当然是要增加书橱书柜的空间,不管是吊柜还是落地书橱,对于我来说是多多益善,所以积极利用现有的空间,力争能够容纳足够多的图书。其实,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的图书一定会越来越多,尽管现在也在积极阅读以前购买的图书,但是对于我来说,不管是已读或者未读,让它们不被束之高阁不被藏在不见光的地方,是看得见的拥有。是的,它们必须呈现在我面前,必须可以看见书脊看见文本,必须打开厨门就触手可及,只有这样,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才让自己切实生活在书的世界里。

这是理想的陈列,而对于现在的书房来说,那些书隔着玻璃,我是可以看见,也可以直接拿到,本来很规则地竖列在那里,因为每年不断地进行整理,新买的图书一本一本放进去,空间被一再挤压,所以你压着我,我靠着你,或者横竖摆放在一起,显得有些局促,有些混乱。这是形式上造成的难堪,而另一方面,阅读的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书已经泛黄、霉变,或者积满灰尘,它们部分即使被看见也已经沉睡,而这种沉睡如果没有唤醒的可能,就永远只是在被看见的世界里成为一个符号,不具有真正的阅读意义。

20余年的购买历史,千余册图书的藏书量,小小的个人图书世界里,陈列的永远是有和无——有被看见的文本,无打开的可能;有消费的记录,无真正的翻阅。有和无似乎不是检阅和舍弃的关系,也不是形式和意义的分离,而是阅读在多大程度上从一本本书籍一张张纸页,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变成思想的一部分?

书房是真正心灵的栖居地,还是现实之外的理想国?而在一切的购买、看见和阅读中,多少东西会变成自己永远的拥有?今天,又是购书的日子,这次在我挑选的五本图书之外,小五也说要购买。对于他来说,或者只是完成老师的要求,作为课外阅读的一部分,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下单,图文并茂,文字改编,呈现在他的世界里的是另一种文本,我不知道这种阅读是不是有害,也不知道那个被加工和改编的文字世界是不是还保持原来的风格?甚至小五只是去购买去拥有,却并不会认真去了解去阅读,如此说来,这又是另一种有和无,另一种分离。

“四大名著”具有一定的标本意义,我记得自己看这些书都是在高中,一方面是小时候图书的匮乏,另一方面在认知能力还不成熟的时候去阅读可能弊大于利,而在《西游记》、《水浒全传》、《三国演义》之后,那《红楼梦》到目前也没有阅读,像是一个目标,似乎到传说中的四十岁才会拿起来阅读,那么它也是沉睡的,甚至也只是一种被看见的存在方式。

他的时代和我的时代,他的购买和我的购买,他的阅读和我的阅读,他的被看见和我的被看见,这是不是又是一个有和无的矛盾?下单的书在路上,置放书的书橱在设计中,阅读的文本在被看见的世界里,不是书成为我的一部分,而是实在在,我成了书的一部分。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354]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