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3 《危楼春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存图景
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租住在快富巷的租客们用团结一心的精神经受不同的悲喜苦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仅以匾额的形式悬挂在墙上,更成为这些患难与共人们的人生坐标,在风雨飘摇的现实中用温情描绘出底层社会的生存图景。
教员罗明进入快富巷,便展开了隐藏在社会底层的各种矛盾和无奈。一开门是质问他的黄大班,上楼踢倒了门官,接着便是黄大班老婆的表妹阿芳、包租婆三姑、练武的八仙的出场,而罗明的到来意味着要腾出一间房间,意味着这里已经租住的房客要搬离,接着便出现了矛盾的焦点。谭二叔一家生活在底层,现实是已经有了两个子女的谭二嫂又刚生了小孩,而以前在船上做装配工人的谭二叔已经失业,一家已经三个月没有交房租。面对三姑叫他们搬出去的命令,一家人陷入了无奈。行李是搬出来了,棉被衣物也拿在了手里,但是在他们面前的却是走投无路的现实,床替了房租扣押在那里不能搬出去,而外面却下着漂泊大雨,带着三个孩子的二叔二嫂却不知道该往何处去。
这便是最底层的生活图景,失业、孩子、欠租,对于谭二叔来说,生活在这样的现实里,却也只能感叹生存的不易,但是面对如此的窘境和困境,那些租住在这里的房客们却用真情来帮助他们。一种矛盾便激发了多处的救助热情,阿芳提出来把自己的房间让给他们租住,自己可以睡露台,刚从外面开的士回来的梁威从口袋里拿出自己的辛苦铜板要二叔交租,二十元钱不够,一旁在做舞女的白莹补了五块钱,二十五块钱又交到了八仙的手里。房租是解决了,但是没有床,大家都将目光对准了刚搬来的罗明,一番介绍之后,罗明也把床还给了二叔,因为他自己带着帆布床。如此,在“不打不相识”的人物登场中,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
| 导演: 李铁 |
![]() |
“房子这么多事,何况社会?”这是罗明刚住进来发出的感慨,而其实,当他搬入这房子,人生也在这其中发生了改变。一是自己的工作,有一天收到校长的一封信,原来是被辞退了,这时他也进入了失业大军的行列。刚刚在楼里跟各位宣布在自己的生日里要好好请大家吃一顿,罗明却陷入了无钱的尴尬。另外的改变是认识了通情达理的白莹,两个人一起煮咖啡,一起吃夜宵,还一起外出游玩,住在隔壁也渐渐从相识到相知。而且两人的生日只隔了一天,请大家吃饭便是两个人在夜晚商量的结果,于是为了借钱,罗名去了学校,白莹找夜总会老板,但是结局都不如意,两个人都没借到钱,罗明甚至也失业了,面对这样的尴尬,一直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口头禅的梁威给他们想办法,他拒绝了两人提出将东西典当的想法,说生日聚会的事包在我身上了。那天生日聚会,大家坐在一起吃饭,梁威订的都是如鱼丸面一样的家常小菜,而一心想吃鲍鱼乳猪的黄大班夫妻因为对菜肴不满意,便愤愤然离开。剩下的这些租客们听说了罗明和白莹的遭遇,觉得吃白粥油条也并不错,而这其实就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在一种和谐的氛围里,所有人体会的也是一种互助的快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论是贫困无助的谭二叔,还是洁身自好的白莹,不论是刚失业的罗明,还是夹在中间的三姑,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却都在大家的关心下渡过难关。而在这些租户中,白莹和罗明的关系显得有些特别,他们同样受过教育,同样不甘心自己的生活,所以同病相怜的他们更有一种帮助别人的激情。白莹花力气为罗明找到了杂志社的总编,让他将自己的文章投稿给他,在罗明失业的时候,她还帮助他付了房租,而被告知自己的文章可以刊登出来,罗明陷入了一种自我的癫狂,他冲动地感觉自己要成为作家,成为大文豪,甚至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梦想着自己环游世界,带着白莹到世界各地去。这是一种梦幻的人生,在邻居们都进入现实梦境的时候,他却做着更不切实际的梦。所以罗明需要在社会上碰壁,需要从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清醒过来。第二天报纸上根本没有他的《危楼风雨》的文章,而他却已经告诉邻居这一喜讯,面对尴尬,他觉得自己的面子没了,所以在郁闷中去找杂志社,才知道那个总编根本是个骗子,这一下子浇灭了他的梦想,在遭受打击面前,罗明甚至回来怪罪白莹,而这种自私的行为也遭到了白莹的嫌弃,似乎一下子罗明就走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背面。
![]() |
《危楼春晓》电影剧照 |
这或者也是所谓读书人的面子危害,两个人的隔阂其实某种意义上是对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信条的质疑,如何践行这一句人生的座右铭,其实并非是挂在墙上,说在嘴巴里那里简单。罗明希望的破灭,是自私的表现,而他后来在四叔的公司开始做收租员的时候,在四叔的命令下,强硬收取这里租客的租金,慢慢失去了人情味,这让谭二叔、梁威、白莹等看不起,甚至被冷落在一旁,只是这种短暂的隔阂在之后的行动中又被良心发现回到了集体利益之中。
|
1953年的电影海报 |
在大家互助的和谐氛围里,一直有另外的声音,那便是黄大班的霸道和四叔的唯利是图。黄大班也是失业者,但是凭借着自己手上的钱,以放高利贷的形式获利,在一开始得知阿芳将自己的房间腾出来,便骂她真是下贱,还骂三姑自作主张将二叔留下来,是犯了刑事,是侵权的表现,还口口声声说:“凡是东西我用久了便有处置权。”霸道的黄大班实际上成了“人人为我”的代表,却将后半句删掉了,所以在这样一个租房的小世界里,他是站在对面的代表。而且他还对阿芳图谋不轨,趁着老婆喝醉的时候侵犯了阿芳,使得阿芳的身子遭到欺凌,而面对自己的丑行,他又道貌岸然,让阿芳又以妾的身份服侍他们,逼迫阿芳走投无路。
另一个站在这和谐、互助世界对面的是罗明的四叔,快富巷是他公司的房产,所以让失业之后的罗明去干了收租的工作,并且要他尽快将租金收齐,因为十天之内那些房子将作为危房要被清拆。而罗明在这样一种命令之下,没有对大家说起不久要被清拆的事实,慢慢丧失了人情味。但是当危楼最后陷入风雨之中的时候,他如梦方醒,冒着雨来到四叔家,“快要出人命了,你眼里只有金钱,连命都不要了!”所以他愤而辞职,用最后的一百二十元薪金告别了四叔。
也或者在黄大班和四叔的反面衬托下,这些房租客才越来越体会到那种互相帮助的可贵。然而现实却越来越让人走投无路,梁威失业了,面对即将临产的老婆,他去码头做了苦力;而谭二叔在万般无奈之下,竟然去医院卖血,“父母给我的,一直没有变现。”这父母留给他的不是财富,而是身体,他用自己的卖血得来的钱为老婆买营养品,来还租,而他请大家吃的牛腩萝卜让大家很心酸,终于在那个雨天,因为救助因为受辱而走投无路要自杀的阿芳而失去了生命。他苦苦支撑着对阿芳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存是人的责任。”已经吊了绳子的阿芳被解救,但是二叔却在最渴望生存下去的时候,死去了。二叔的那番话是对生命权的尊重,但是在逼迫无奈的生活面前,生命权有时候显得遥不可及。
还好,在这一幢危楼里,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邻居,他们出钱出力要替二叔办丧事,在风雨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大家又齐心将快要生产的威嫂送到了医院。而在这风雨飘摇中,唯利是图的黄大班为了那些收据再次冲进了危楼,结果一阵狂风将危楼吹倒,黄大班被压死在里面。这样的死是一种惩罚,而从自私中醒来的罗明又再次实践“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信条,他在医院里将自己从四叔那里领来的一百二十元薪金给了梁威,并且自己贡献了几百CC的血,帮助难产的威嫂和孩子度过难关。
风雨飘摇的现实,但是对于这些患难与共的邻居,却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医生的那句话“做朋友最宝贵的就是患难见真情”,就是道出了他们心中的那些信念。在这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在这所破旧的危楼里,他们品尝了一切的人间冷暖,却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理想,虽然他们面对的是未知的生活,但似乎每个人心里都是暖暖的,都是快乐的。芸芸众生在陌生的世界里相遇,每个人都面对生活中的变故,都会遇到现实中的打击,但是大家互相帮助,就能度过困难,感受温暖。而实际上,二叔、二嫂、三姑、威哥,以及被称为大小姐的白莹,在这些亲切的称呼背后也凸显着一种家庭般的和谐氛围,大家仿佛都是一家人,都在一个屋檐下,善的聚合成为最宝贵的力量,有时候是善感动恶,有时候善战胜恶。
但是这样的人生理想在现实中成为榜样,大约也是一种影像的美好期望,罗明所经历的波折最后抵达的是一种感动,所以实际上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召下,在情节的设计和人物的处理上,几乎都是一种目的论,也就是说,所有人物安排都在奔向一个主题,所以在其中不免有些突兀,二叔、罗明和威哥都经历了失业,可以说失业是他们最大的生活困境,“都是失业问题,不然不会这样。”罗明的话道出了现实的无奈,所以将问题简化为失业,似乎也在掩盖当时香港社会更多的问题,而罗明和白莹之间的感情戏,几乎也是在缺少必要的铺垫下直接走向了爱情,甚至在罗明失业之后去四叔那里做收租员的工作,一句“我想有钱了跟你结婚”则显得更为突兀,毕竟两人也只是经历了喝咖啡、吃宵夜和作家梦想,而罗明讲出这句话的时候,白莹甚至没有害羞,完全是顺理成章地进入了预设的故事中。
这部电影根据香港新文艺小说家望云的同名小说改变,1953年的黑白影像成为构建一种理想型社会的模板:不管你来自何方,从事什么职业,遭遇如何的变故,只要实践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信条,就能逃避危楼风雨,就能拥有人情之暖。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4904]
思前: 《半边人》:下辈子,舞台上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