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3 《房东蒋先生》:从缺失的现在离开

房东蒋先生站在几乎已经被搬空的老宅面前,他游戏般地用球踢了留下来的那只不起眼的柜子,然后扔了一个瓶子,瓶子在周围满是废墟的地方炸开了,碎了一地。他最后看了一眼还在院子里即将开花的白玉兰,“我的白玉兰要开了,五百朵,一千朵,两千朵,很多很多的花,可是我看不到了。”这是一株高大、漂亮的白玉兰,这是一株陪着他成长的白玉兰,这是一株他带不走的白玉兰,这也是一株被镜头永远记录的白玉兰,就像历史一样,将永存在蒋先生的记忆里,而在记忆之外,则是周边已经被拆迁而成废墟的房子,是现在就要面临被拆掉的自己的大宅子。他走出老宅,回过头来认真地看了一眼,就像确认一种留存的记忆,然后关上铁门,锁上锁,背着包,抽着烟,踩着废弃的砖石离开了。

离开就是永别,却不是再见,“说再见就是多余的。”搬家前的最后一个晚上蒋先生就是这样对梁子说的,收拾好了自己的东西,然后搬走了箱子、缝纫机、冰箱等物件,老宅子真的空空如也了,当明天就要离开的时候,蒋先生和梁子在老宅里点燃了蜡烛,这是蒋先生提早到来的63岁生日,梁子说,在蒋先生的记忆里,似乎没有人给他买过生日蛋糕,他在许愿之后,说的一句话是:“离开这个该死的地方太幸福了。”对于蒋先生来说,不管是伤感还是幸福,这个老宅对于他来说,几乎构筑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记忆,而随着城市的发展,随着旧城的改造,他必须告别这个记忆,必须面对外面的世界,但是当蒋先生带着复杂的心情真正走出去的时候,将被拆迁的老宅已经真正成为他生活的背景。

: 干超 / 梁子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4-10-13
片长: 54分钟
又名: Last House Standing / Ein Haus in Shanghai

巨鹿路三〇五弄64号,这是老宅的地址,而现在这个地址只剩下了一串数字,老宅要被拆掉的一个月前,蒋先生就喃喃自语道:“它曾经一次次地醒来,对我说再见,而现在,是我要对它说再见的时候了,是永别的时候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面对着沉寂而孤独的房子,就像对一个不忍分手的老朋友,充满了无奈。这一个月,是他再次沉入回忆的时间,是他最后积聚情感的时间,也是他最后和动迁公司谈判的时间。当周围的房子都被拆迁的时候,他这所老宅变成了“钉子户”,每天动迁公司上门来催促,来警告,来讨价还价,面对380万的价格,蒋先生还是不同意,面对上门的动迁队,他甚至白天出门躲着他们,但是最后律师把价格提到了530万,蒋先生终于答应搬出去,终于都它说一声永别。

这一声永别,当然是一次艰难的抉择。对于蒋先生来说,这老宅是历史,是记忆,甚至是荣耀和痛苦的见证。蒋先生的父亲是上海有名的资本家,在解放前经营者纸号和商行,家庭殷富,使得他很早就能穿皮鞋,很早就去照相馆拍照,很早就吃西餐,很早就有玩具。但是6岁的蒋先生,在记忆中却看见了母亲痛哭,那一年,解放军开进了上海,也是在那一年,父亲独自一人离开了他们去了香港,再后来的1956年,父亲的商号因为公私合营归了政府,只留下这个老宅,而在1960年的时候,母亲带着妹妹去了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而之后便是文化大革命,1966年的10月26日在蒋先生记忆中是灰色的,红卫兵闯进了老宅,将他赶出了老宅,这次离开就是18年,直到1988年蒋先生再次住进了这老宅,但是,这空空的房子,只有他一个人,“自己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我成了这幢房子唯一的守护者。”

《房东蒋先生》剧照

这幢老宅是历史的一个片段,而对于蒋先生来说,当他成为唯一的守护者,实际上这个历史片段是断裂的,这种断裂并非只是因为十八年的时间被赶出了老宅,更在于一家人以各种方式离开这里,离开这个家。一方面,蒋先生对于变故是充满着无奈和伤感,对于父亲的不辞而别,对于母亲和家人的逃离,他都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而对于十八年漫长的分离,他更是有着通彻心扉的难受,“要是走了就再也不回来看。”所以即使经过巨鹿路,他也说自己是绕着走的,绕着走,是因为他不想介入到伤痛的历史中。而1984年的时候,他回到老宅,那时父亲从香港寄来了一份房屋委托书,他却觉得是另一种伤害,“为什么35年后有想起了我这个儿子?一切都是迟来的东西,我已经老了,必须你年轻时更多的衣服才能熬过寒冬。”但是在这种被遗弃的感觉之外,蒋先生却又扮演着一个历史的复古主义者,在独守老宅的生活中,把自己当成了历史一部分,而拒绝现实的介入。

他是希望将心中的那种断裂弥合起来,所以他拒绝着现实,甚至拒绝着社会的变化。他没有结过婚,没有孩子,梁子问他对于这样的生活后不后悔?他回答:“你以为家庭温暖是永久的啊?老婆跟你离婚呢?她生重病呢?你生病她跑了呢?儿子不孝又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其实也是蒋先生内心受到伤害之后的自我保护,作为一个儿子,他被父母抛弃,独自见证着历史变革,独自经历着家族盛衰,独自忍受着人情冷暖,独自承担着人世变故,所以他把自己一个人放在这老宅里,即使面对现实,他也希望一个人来忍受,来承担。其实,蒋先生这个“谜一般”的老头,仿佛成了记忆的一部分,成了老宅的一部分,而他似乎也从来不希望走出来。

而一个人的生活里,他自己成了主宰,自己制定着规则。他和小时候母亲叫他们兄弟时一样,不用佣人而自己洗衣服,但是他洗衣服从来不用手,刷子或者木棍,在洗衣机或者水池里搅拌洗涮之后,便完成了洗衣。他是上海人传说中的“老克勤”,一支牙膏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却用棍子擀着挤出最后的牙膏,他说这不是节俭,而是觉得把东西浪费掉很可惜,他可以花几百块去锦沧文华吃顿饭而不愿将这样的牙膏扔掉,“一顿饭可以买一大堆牙膏了,这不是小气。”而这种节俭观似乎受到父亲开商行时候的影响,他的理论依据是,高智商的人让低智商的人干活,聪明的人让愚蠢的人干活,这样的观点在梁子看来,就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情调”,已经刻在了蒋先生的骨子里。蒋先生会认真地将手机电池的充电时间和次数记录下来,他自己在家里焗头发、切柠檬、做面包,还为租客梁子深夜泡好红茶,对于他来说,一个人的世界里是怪癖,也是自我的规则,而这些自我规则在梁子看来,就是“活在过去的优越中”。

他不愿走出来,他甘愿活在被断裂的过去。住在这一栋旧宅里没有人陪伴,对于蒋先生来说,却是一种安逸,他的母亲曾经接蒋先生的叔叔来住,文革中,蒋先生和叔叔统统被扫地出门,1984年老宅归还时,他拒绝了叔叔再度入住的请求,理由是叔叔有孩子,孩子生孩子,这一大帮人必然会占据老宅,把宅子变“村子”。他不乐意别人来住,是因为怕比人破坏了这里的安静,这里的孤独,这里一个人的边缘存在。所以蒋先生代表着一种没有现实的存在。但是,老宅的命运在现代社会里,是不可能永远独守一隅的,老宅面临最现实的问题是拆迁,所以蒋先生必须无奈而无力地走到现实的边缘,他开始狠命地抽烟,没有妻子,没有儿女,也没有工作,抽烟是他唯一的爱好,而现在他的烟抽得越来越厉害;或者,他和动迁公司讨价还价,他不是为了抬高老宅的价格,而是为了让老宅能多一天存在;而当最后达成拆迁协议的时候,他开始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像逃难。”似乎又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痛点。

不愿面对现实,蒋先生活在过去的记忆中,即使是断裂的历史,他也不想走出来成为现实的一部分,所以老宅的现实是尴尬的,老宅见证了三十年代上海滩的十里洋场,记住了上海解放的历史关头,铭刻下文革时期的暴风骤雨,注视着改革巨变的新上海,老宅因此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器物,但是对于蒋先生来说,他不愿面对这些断裂的历史,也不想走进尴尬的现在。而从北京来的记者梁子,似乎承担起了填补现实的意义,她因为工作关系租住在这栋即将被拆迁的老宅,表面上她和蒋先生是主客关系,实际上慢慢变成了揭秘者,她就是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蒋先生的生活,用影像展示现实,用对话揭露秘密。一开始蒋先生对她似乎是防范的,在问房子的面积时,他发现摄像机是开着的,但是正是这种“偷拍”让蒋先生真实地出现在他的故事里。梁子总是用各种问题解开蒋先生那段被埋葬在心底的历史,而在另一方面,两个人似乎在对话中渐渐产生了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论洗衣服还是挤牙膏,不论是拆迁的讨价还价还是白玉兰能开多少朵花,都在用一种沟通的方式打破主客之间的壁垒,甚至蒋先生还在半夜为梁子泡红茶,梁子在听说老宅即将拆迁的时候,买了机票匆匆又赶了回来,她叫蒋先生“蒋叔”,而他则叫她“姑奶奶”。

蒋叔、姑奶奶,都是一种新的命名,也都是一种对现实的介入,但是这种介入并没有让蒋先生从历史和记忆中找到融入的可能,梁子只不过是一个过客,她甚至不熟悉上海这个城市,她只是有限地记录和感受被现实拉回来的蒋先生,实际上,梁子只能称作是老宅和蒋先生生活的“闯入者”,她对老宅的记录,对白玉兰花的留存,以及那个63岁的蛋糕,都是一种有限激活现实的道具,而在她视野里,那些发生的故事并非真正的现实。所以实际上,不管是老宅,还是蒋先生,他们存在的现在都是缺失的,而这种缺失是回避,是逃离,是必须要说的永别。

谜一样的蒋先生活在过去的优越中,而租住的梁子无法理解一幢老宅和一个老人的现在,两个人在镜头和独白里各自讲述着“我”的故事,一种是黑白的影像,一种是旁观的世界,两种叙述角度让这部纪录片变得有些特别,梁子拍摄着蒋先生,蒋先生偶尔也拍摄着梁子,但是,即使最后他们将摄像机放在两个人的对面,而打开那一盒蛋糕的时候,他们一起成为镜头前的主角,但是这也并非是对于现实的双重参与,在缺失的现在时,他们注定要从镜头前退出,梁子会离开这里去往自己工作的城市,而蒋先生也将离开老宅,搬迁到他自己都有些茫然的新住所开始新的生活,而老宅,将被彻底推到,连同那株盛开着数百朵上千朵的白玉兰花,一同成为废墟,一同被尘埃覆盖,也一同消失在现实里。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4588]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