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3密涅瓦的猫头鹰随时起飞

20250323-0.png

我们如果把握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去掉其外在偶然的形式,我们就把握到了哲学;反之,如果把握到了哲学,也就可以不为历史的偶然性外表所迷惑,而揭示出历史中隐藏的必然性。

恍如隔世。插着的那张粉红色书签其实是一张99读书人的礼券,有些陈旧的背面写着:“本礼券面值8元,购物满30元可抵扣,有效期至2009年12月31日。”没有使用过礼券,也没有注册成为俱乐部的会员,但是最后的截止日期仿佛在提醒:时间已经过去了太久。距离2009年的最后一天已经过去了5561天,而更久的是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那100多节课程:武汉大学的邓晓芒讲授完关于黑格尔的课程,附带提及了“青年黑格尔派”以及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哲学,于是他讲授的《西方哲学史》下册的内容就画上了句号,最后提醒在座的同学期末考试的时间和地点——公开课视频显示的时间是2007年6月29日。

《西方哲学史》的前半部由赵林主讲,他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讲到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哲学,邓晓芒的下半部分则主要在德国古典主义哲学,这一门公开课都是在2007年上半年讲授的。2007年的公开课,2009年的书签,从2004年10月1日被打开,到2025年3月被慢慢合上,时间的过去和当下在一种叫做“上课”的状态中合二为一,但是这种合二为一总是会让人感慨时间具有的分裂感。2007年,是18年前的2007年,那时我的“或。者”还没有开通,那时我的阅读还处在散乱的状态中,那时的购书还没有形成所谓的计划和体系——2007年的确是遥远的存在,那时还没有发生汶川地震,还没有举办北京奥运会,南非世界杯、巴西世界杯、俄罗斯世界杯、卡塔尔世界杯也都还没有举行,当然也还没有俄乌冲突,没有新冠疫情……甚至底下听课的学生当初意气奋发、青春年少,而过了18年的他们也已经人近中年。当2024年开始让时间返回到2007年的6月,让哲学课成为一种在场,返回是不是意味着对时间距离的消弭?

编号:B62·2240611·2139
作者:邓晓芒 赵林 著
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本:2014年06月第1版
定价:39.00元当当33.60元
ISBN:9787040396041
页数:308页

为什么要学习哲学?为什么要让课堂在场?2007年距离我离开大学也有10年了,大学里只是简单学习了哲学的基础,只是知道了所谓主体和客体、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等简单概念;即使毕业已经10年,对于哲学也还在懵懂的状态中;而从开始系统阅读图书,并慢慢接触哲学,对一切也还是一知半解;接触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笛卡尔的著作,阅读了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美学》《小逻辑》等著作,也完成了对现代哲学经典著作的阅读甚至评论,但是一直就在哲学的门槛外徘徊,硬着头皮翻到了最后一页,大约也是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模棱两可中却把不知当成了知,大约所谓的知就是一种想要懂了的知识而已。但是,对于西方哲学来说,“学以致知”的哲学精神所要探讨的永远是一种思辨,所要追求的永远是一种智慧。

是想把自己从某种世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这也许就是读书的真正意义,所以要跨过门去,所以要在打开中进入。2004年10月1日打开了2007年的课堂,进入2007年的时间,让哲学在场就是全面梳理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从古希腊哲学到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从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到德国古典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进入历史,其实是在认识历史,认识历史,也许也是在构建历史:这是我在场的时间构筑的历史,分成上下部分的《西方哲学史》有100余节课程,除此之外,还学习了邓晓芒在华中科技大学讲授的《康德专题研究》、赵林讲授的《古希腊哲学的顶峰和衰落》、中国人民大学张志伟的《西方哲学智慧》、北京师范大学江怡的《西方哲学·近代部分》、复旦大学张汝伦的《康德的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甚至还希望能够触类旁通,学习了西北大学李静的《逻辑学导论》、“哲学王子”王德峰抽烟讲述的《哲学导论》、陈亚军的《西方哲学发展演变》……网易公开课上显示连续学习天数为173天,完成课程数为317节,累计时长达113小时34分钟。

这是自我构筑的学习时间,2004年10月1日列入学习计划之后,每天的每天就是从2009年的书签开始,翻到学习的部分,打开公开课的视频,拿着黑色水笔,认真作着笔记。将每天的每天半小时至1小时不等的时间变成了让哲学在场的时间,而另一方面说,这种在场又让时间构筑成为了一部哲学史。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哲学就是哲学史,在绝对精神中,艺术哲学、宗教哲学之上的就是哲学哲学,也就是哲学史,哲学史不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而是精神向绝对真理前进的步骤,在对前一个时代的哲学扬弃中,哲学永远在前行,永远在构建,永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永远符他“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辩证法原则:泰勒斯以后得古希腊罗马哲学就是存在论,中世纪和近代初期就是本质论,康德以来的德国唯心论就是概念论,所以,密涅瓦的猫头鹰才能在黄昏起飞。

但是当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画上了自己的那个句号,哲学史似乎走向了它最后的终结,但是这不正是对他“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否定?当哲学就是哲学史,它就永远是未完结的,它所完结的部分只能成为历史,而在时间的向前中,哲学史还在继续,哲学也必将是一个未完成的状态。2007年之后是经历了18年的当下,而当下之后又是新历史的起点,所以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黑格尔之后,在邓晓芒的哲学史之后,在密涅瓦的猫头鹰飞起的黄昏之后,还有新的时间,新的哲学,新的课堂:接下去的公开课就是南京大学王恒和陈亚军讲授的《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这是从德国古典主义之后的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非理性主义哲学、现象学、精神分析、存在主义……“西方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批判的关系,它的眼光与其说是盯着实实在在的大地,毋宁说是投向无限高远的天空。”向着智慧的天空,密涅瓦的猫头鹰可以随时起飞。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453]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