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3《伊乌扎的陶瓷》:全波兰都听到了陶铃声

20230323.png

铭刻在陶瓷上的是演职员表的字幕,随着陶瓷的转动一一呈现;第一个镜头是墙上的一幅绘画,随着视角的变化,画作变成了现实生活。在文字和陶瓷的结合中,在画作变成现实的转换中,安杰伊·瓦伊达开始讲述“伊乌扎的陶瓷”——1951年的这部纪录片,瓦伊达关注的是作为传统工艺的伊乌扎陶瓷,而这个展开对艺术世界的描绘,却变成了传统且意识形态化的宣传。

对伊乌扎陶瓷的介绍,瓦伊达的叙述脉络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伊乌扎陶瓷的历史。伊乌扎是波兰位于依兰赞卡河沿岸的一个小镇,这里有着最著名的黏土,用这些黏土制作的陶瓷具有悠久的历史,14世纪开始,当地人就将黏土烧制成陶瓷,陶瓷上的图案也从最初对动植物的描摹变成对人类生活的描绘,当然还出现了一些宗教题材。伊乌扎陶瓷发展到17-18世纪的时候,达到了陶瓷业的辉煌,陶瓷工厂被开办起来,陶瓷产品销往波兰各地,声名远播。而在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伊乌扎陶瓷技艺在几代人中得到了传承,由此,瓦伊达转而讲述伊乌扎陶瓷的工艺。

导演: 安杰伊·瓦伊达
编剧: 安杰伊·瓦伊达
类型: 纪录片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
语言: 波兰语
上映日期: 1951
片长: 10 分钟
又名: The Pottery at Ilza

“伊乌扎陶瓷是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艺术。”它的工艺分成两块,一块是关于设计样式的创新,鸟类、花卉、人类生活和宗教题材是陶瓷表现的主要主题,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主题不断丰富,技艺也日臻成熟。工艺的另一块则是制陶的过程,从黏土切割到在转盘上制模,然后是晾晒,然后是上釉——上釉大多数由女人来完成,之后则将散发着美丽光泽和生动色彩的陶瓷放入简易的窑中进行数小时的烧制,烧制完成,伊乌扎陶瓷的整套工序也就完成了,当摆放在商店里,伊乌扎陶瓷也走向了市场,走向了千家万户,走向了波兰各地,当然也走向了世界。

在对伊乌扎陶瓷的历史和工艺介绍之后,瓦伊达便开始将目光对准陶瓷业发展的未来,而这也是整部纪录片的重点所在。在这部纪录片中,瓦伊达似乎在强烈表达伊乌扎陶瓷具有的国家意义,这里有三条线索:他提到当伊乌扎陶瓷发展起来之后,将这些陶瓷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不是伊乌扎当地人,也不是波兰商人,而是一个叫桑德兰的英国人,他创办了第一家伊乌扎陶瓷工厂,这也是伊乌扎陶瓷走向市场的标志;第二条线索则是伊乌扎陶瓷的艺术家Kosiarski,瓦伊达称其为“伟大的艺术家”,他继承和创新了陶瓷艺术,但是他于1939年死在纳粹德国的枪口下。一个是英国人开办的陶瓷工厂,一个是死于纳粹之手的陶瓷艺术家,瓦伊达用这两个例子很明显是在表达伊乌扎陶瓷所经历命运的“他者”,也由此他把现代的伊乌扎陶瓷放在自我的维度上,而这就是他对陶瓷业发展的期许,他的第三条线索则来源于一个传说:一个用伊乌扎黏土烧制的铃铛,当它摇铃响起来的时候,“整个波兰都能听到……”

摇铃美妙的声音,就像伊乌扎陶瓷美丽的图案一样,是美的象征,但是瓦伊达却将这种美放在波兰内部,“整个波兰都能听到”而不是全世界听到,就是让民族技艺成为一种国家骄傲:现在的伊乌扎,很多制陶的农民都加入了合作社,他们设计更美的图案,要制造更多的产品,要推向更广的市场;现在的伊乌扎,正在建设陶瓷学校,学校建立之后很多孩子就可以学到制陶技艺……未来当然属于国家主义下的波兰,于是瓦伊达的宣传主题在最后得以完整体现:“在国家的支持下,民间陶艺的传统将得到保存,并进一步发展,一批民间艺术新骨干受到波兰人民强大创造力的鼓舞,正茁壮成长,他们将继承波兰传统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稳步前进……”

《伊乌扎的陶瓷》电影片头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493]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